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132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docx

基础地理课堂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九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文基考点】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前演练】

1.(07广东理科基础)右图为某企业在甲、乙、丙、丁四地生产同一批产品的

成本费用。

如果从最小成本原则考虑,该企业的区位指向是()

A.原料和动力指向型B.动力和市场指向型

C.劳动力和动力指向型D.市场和劳动力指向型

2.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气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3)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国家政策B.交通运输C.市场需要D.气候条件

3.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

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某企业区位成本比较表

选点

工资

燃料费

原料费

成品

运输费

6.00

3.00

9.00

10.00

6.00

3.50

7.00

8.00

4.00

3.00

6.00

8.00

7.00

2.00

6.00

9.00

A.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4.阅读某企业区位成本比较表,回答问题:

(1)该企业属于

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2)该企业可能是

A.炼铝厂B.食品厂

C.电子厂D.汽车厂

5.(08广东理科基础)读某类企业在四个地点的成本结构图。

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该企业为()

 

A.炼铝企业B.啤酒企业C.汽车制造企业D.制糖企业

6.(08广东理科基础)不适宜海南岛发展的农业项目是()

A.反季节蔬菜生产B.大规模油菜生产C.早熟水果栽培D.生态旅游农业

答案1.D2.

(1)C

(2)C(3)C3.B4.

(1)A

(2)B5.B6.B

【考点解读】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构成,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

(1)自然条件:

包括热量、光照、水分、土地、地形等。

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2)技术经济因素:

指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又称熟制)。

(3)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2.农业地域类型:

指不同地区,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3.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1)自给自足→商品化生产

(2)“小而全”→专业化(3)分散→集中

(4)“千篇一律”→地域分工(5)粗放型→集约型

4.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发展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2)大牧场放牧业:

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

发展条件:

①气候温和多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

(3)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及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发展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③地广人稀。

(4)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及中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发展条件:

①地广人稀;②交通便利;③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5)种植园农业:

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

优势区位条件:

①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有便利的运输条件;④劳动力丰富。

特点:

①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②种植园在该国作物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产品:

甘蔗、橡胶、茶树、油棕、咖啡等。

(6)乳畜业:

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7)地中海式农业: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气候区。

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

5.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有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

我国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通过克服“绿色壁垒”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差异:

(1)产生原因:

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

(2)差异:

①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冬小麦、春小麦、棉花、花生、甜菜;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②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甘蔗;一年两熟~三熟。

5.中国农业基地建设

(1)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

(2)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3)三大出口农产品基地: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区位因素:

主要受运输、土地和集聚三大因素的影响。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土地供给和地价对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集聚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同时有利于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1)原料指向型工业:

像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蔬菜加工厂等。

(2)市场指向型工业:

如食品饮料业、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等。

(3)动力指向型工业:

如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5)技术指向型工业:

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最主要因素。

(3)信息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5)区位因素的变化:

以钢铁工业为例,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3.工业类型(按投入定):

①资源密集型②劳动密集型③资金密集型④技术密集型

4.工业联系:

包括生产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等。

(1)上下游间工业部门联系——产业链

(2)全球生产系统

(3)地方生产系统

5.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1)世界工业转移轨迹

(2)发生转移的原因

(3)劳动密集产业的转移与技术密集产业的垄断:

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几乎由一些发达国家垄断。

6.工业区域

(1)开发区:

我国开发区的特点、分布、成就。

(2)专业化产业区:

特点、我国的分布。

我国各地的“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现象,反映了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

7.工业与环境

(1)环境与工业的关系

(2)污染控制费用与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工业生产、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资源、能源不合理利用方式产生的后果直接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景观施加影响。

3.工业与环境。

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废弃物排放量成反比例关系,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

四、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

1.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生产协作。

主要是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和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2)商贸联系。

分为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

(3)科技与信息联系。

电子商务加速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交流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

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主要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形式。

五种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从投资、运量、运价、速度、灵活性、连续性、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进行。

2.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便利的地方,通常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

(1)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古代,北方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北方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聚落多呈带状的布局形态。

(2)河流与城镇:

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

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3)铁路与城市:

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与其铁路枢纽的区位密切相关。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主要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

(1)商业中心。

位置通常位于区域的核心,其职能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

业街,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环路的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2)商业网点。

多散布于居民区或广大乡村,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服务,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有深刻的影响,比如,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

【跟踪训练】

一、知识巩固

1.青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形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热量条件C.降水不足D.地形原因

2.随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拉萨附近农村地区温室农业得到迅猛发展。

影响该地温室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需求B.交通条件C.农业技术D.国家政策

3.青藏高原上种植的小麦和青稞穗大、粒重、产量高,蔬菜、水果长得又大又好。

其原因不是因为()

A.地势高,白天多日照长、太阳辐射强B.气温低、其呼吸作用量小

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光合作用量大D.年平均气温约20℃,光合作用量最大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D.流口三角洲

5.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6.该类农业区发展农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治理B.酸性土壤改良C.荒漠化防治D.河流综合整治

7.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8.商品谷物的基本特征是()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劳动力丰富④科技发达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下列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的是()

A.美国大平原上的专业化农业B.非洲的热带茶园C.印度的水稻生产D.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阅读“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与世界相应指标关系图”,完成10~12题:

10.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产品是()

A.水产品B.油料

C.水果D.粮棉

11.该类农产品受冲击最严重是由于()

①投入的机械化设备过多,导致价格偏高

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

③投入劳动力过多,导致成本高

④产量高,商品率同样也高⑤人口多,购买力强,导致价格高

A.①④B.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⑤

12.关于图中农产品在我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也有商品粮棉基地分布B.我国北方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南方是花生

C.我国北方主要水果是苹果、柑橘,南方是香蕉、荔枝D.我国最大的渔场是长芦渔场

13.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较好的自然条件B.名贵的花卉品种C.交通条件的改善D.市场需求量大

14.下列选项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农业特点的是()

A.盛产棉花、商品率高B.天然橡胶产量高C.劳动力集约化程度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5.有关台湾水果“分布主导因素——销售主导因素”的正确组合是()

A.气温、降水、城市—技术、资金B.光照、地形、水源—冷藏设备、劳动力

C.降水、热量、地形—市场、交通运输D.气温、土壤、城市—交通运输、信息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

分析完成16~18题: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30

20

12

6

生产成本(元/千克)

15

12

6

2

运费(元/千克·千米)

3.0

2.0

0.5

0.2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16.该产生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湟水谷地D.山东丘陵

17.四种农作物中,单位面积产量利润最小的农作物是()

A.花卉B.蔬菜C.稻米D.甘薯

18.假如上述四种农产品都提供给同一个消费市场,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该市郊外上述四种作物用地中,离该市场的最远距离不得超过()

A.4千米B.5千米C.12千米D.20千米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雨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19~20题:

19.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B.上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0.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B.日照时间太长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D.土壤盐碱化严重

下图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菜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表,回答21~22题:

(单位:

吨)

290

913369

282

155808

247

27736

 

21.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韩国、日本、中国B.日本、中国、韩国

C.日本、韩国、中国D.中国、韩国、日本

22.甲国每年大量进口蔬菜的原因之一是()

A.气候不适宜种植蔬菜

B.农业用地比例小、蔬菜种植成本高

C.山地众多,交通不便

D.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粗放

读“我国某地区位置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a被誉为“塞上江南”,该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光热条件好B.降水丰富

C.地势低平D.气温日较差大

24.图中a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A.春小麦B.冬小麦C.水稻D.棉花

根据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所示。

回答25~27题:

25.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26.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条件③劳动力因素④产业化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7.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①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加快城镇化的进程③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④缩小地区差距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农业结构调整对建设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中M表示我国某地

2006年农产品产值构成。

读图回答28~29题:

28.影响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D.政策和劳动力

29.该地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以下适合其大力发展的产业有()

A.都市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

C.基塘农业D.水稻种植业

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施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

剂等化学物质,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据此回答30~32题:

30.有机农业相对于化学农业具有的优势是()

①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健康食品②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③提供数量丰富、价格便宜的农产品④改善动物健康和福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1.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比较优势是()

①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②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地域优势

③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④地域广阔,耕地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2.当前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重要的意义是()

①保障农产品消费的安全②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④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右图是“中国近50年来增温速率分布图”。

读图回答33~34题:

33.中国近50年来增温最明显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东地区D.东北地区

34.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界线北移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35.海南岛是我国冬季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形成“南菜北运”的主导因素是()

①交通发达②气候优越③市场广阔④科技兴农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36.目前我国正在东北建立大豆生产基地。

东北发展高植物蛋白大豆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A.劳动力成本低B.气候条件优越C.土壤肥沃D.交通发达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

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7~38题: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B.气候高温多雨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具有肥沃的黑土

38.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B.全球气候变暖C.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减少D.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2005年至2010年广东省规划投资1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建设5个石化基地,进军亚洲石化生产中心。

据此回答39~41题:

39.广东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①市场广阔②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④技术先进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0.广东将设立石化、化工园区,实行炼化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沿海石化基地集聚。

其主要目的是()

①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应②便于污染物集中控制③减少运费,降低成本④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1.广东实现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采取清洁生产技术②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加强航空港、高速公路建设④建立原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读某区工业生产联系图。

回答42~44题:

42.下列拟布局的企业和Ⅲ相匹配的是()

A.冶炼厂B.火电厂C.硫酸厂D.水泥厂

43.该区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废渣污染B.大气污染C.水源污染D.土壤污染

44.影响该工业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资金B.劳动力C.技术D.资源

45.某海外公司欲在某地投资,根据图中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分析,

其可能选择的工业部门是()

A.鱼罐头加工

B.生物医药

C.服装加工

D.造纸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读表回答46~47题: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吨)

4

2

0.75

铁矿石(吨)

2

1.8

1.3

 

4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B.燃料地C.销售市场D.交通枢纽

4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在

布局上最适宜选择右图中点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8.从环境效益考虑,钢铁企业在下图中布局合理的是()

 

①②③④

A.①适宜在伯明翰B.②适宜在福山C.③适宜在上海D.④适宜在加尔各答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工业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49~50题:

49.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资源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50.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飞机制造工业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D.高档时装工业

二、能力提升

甲、乙、丙、丁表示我国四个地区优势产业形成要素构成图,回答1~3题:

1.这四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依次是()

A.电子信息工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B.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电子信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电子信息工业、食品加工业

D.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

2.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办厂,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动力B.劳工、动力

C.劳工、市场D.资金、交通

3.当前,台湾、欧美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大陆重点投资发展的产业是()

A.甲B.乙C.丙D.丁

读伊利集团生产和销售模式变化示意图,回答4~7题:

4.在Ⅰ阶段,影响伊利集团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B.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