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403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docx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自主编写

一、机械运动

1.刻度尺测长度。

基本单位:

米,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例如:

1,926m,准确值为1.92m,估读值为0.006m,分度值为:

1cm。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5.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6.参照物:

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则物体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8.速度:

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9.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10.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s=vt速度的单位是:

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1.平均速度:

用公式:

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二、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

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应用:

敲击发声:

被敲击物体振动;吹奏发声:

空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应用:

在一根长钢轨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能听见几次声音?

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将听见几次声音?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vt/2应用:

深海测距,汽车测速等。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刺耳与否,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震耳与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

辨别区分物体。

与材料、结构有关。

应用:

波形图区分三特征: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应用:

.声音能传递信息----B超,回声定位;声音能传递能量---碎石,清洁物体。

8.超声波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

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

可以传播很远,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核爆、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

三、物态变化

1.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

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测量:

利用等比例法计算真实温度、实际温度等。

应用:

例题:

一支温度计标度不准确,但刻度分布均匀.用此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为5℃;插入沸水时,示数为95℃.

(1)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温度时,示数为23℃,则实际温度为多少?

(2)如果当时室内气温为25℃,此温度计上示数该为多大?

(3)若测某一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的温度是多少?

6.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减少。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有一条不变的水平温度直线。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即熔点、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

注: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详细解答。

包括状态、过程、时间段、温度、吸放热、内能变化等。

13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沸点高低与气压有关。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露、等)

18.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

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

冰花、霜、雪、雾凇等。

19.吸放热:

牢记:

吸热,熔升汽,吸热。

四、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2.光在真空中、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应用:

湖面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注:

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7.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不当造成光污染

8.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大角在空气中、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应用:

叉鱼、水池变浅、海市蜃楼等

9.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注:

透明物体由它透过色光决定,例:

红玻璃只透过红光。

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色光决定,例:

黄色衣服只发射黄光。

4.不可见光包括有:

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具有高能量。

应用:

红外线:

监测火灾、检查身体病变,电视机遥控。

紫外线:

杀菌、消毒、感光等

五、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如放大镜

应用:

动态成像光路:

物近像远像放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物像连线过光心---确定透镜位置。

平行过焦点---确定焦距。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利用凸透镜成像。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六、质量密度

1.质量(m):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

千克。

其他有:

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改变。

应用:

只与物体含有物质多少有关;多少不变,质量不变。

4.质量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

一放平、二归零、三调平--左偏右调、四测量---左物右码、五计数---砝码加游码。

应用:

砝码有缺损,测量值偏大;未归零,测量值偏大,等等。

6.密度:

某种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物质的密度。

ρ=m/v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

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

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种类、状态有关。

8.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物理意义:

表示每一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应用:

等质量法;等体积法;特殊测量;体积求解空实心问题。

9.物质密度的测量:

测固体密度时:

先质量--天平测质量m;后体积—量筒测体V=V2-V1;后公式--ρ=m/v2-v1

测量液体密度时:

先总质量(液体加烧杯)---m1,在倒一部分到量筒读出体积----v,最后测剩余烧杯加液体质量m2,公式为ρ=m/v=(m1—m2)/v

七、力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相互作用力:

马拉车------车拉马。

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字刚好相反)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

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

2、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

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注意:

弹簧称的示数只与挂钩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观察: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匀速拉动或静止测量;拉力与轴线一直。

3、重力

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质量变化,重力变化。

G=mg.

2、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找重心:

悬挂法、支撑法。

八、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2、二力平衡

平衡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述为:

等大、反向、共线、共物。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

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

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1)滑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

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

(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九、压强

1、固体压强

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

水平面:

F=G

(2)有的和重力无关;竖直方向

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

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压强公式:

先压力:

F=?

后压强P=F/S,式中p单位:

pa,压力F单位:

N;受力面积S单位:

m2。

应用:

100pa,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0N。

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增大;;

(2)F不变,S减小;(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2、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

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

P=ρgh,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

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物体放入装液态的杯子中后,液体压力压强变化,1、先看装满水与否,满水则不变,没有满则,原有的水重力加上物体的浮力!

杯子对桌面压力压强变化,将所有向下的力加起来就是压力,(物体漂浮或者悬浮,沉底没有被吊着的情况)即各部分重力之和!

注意:

压强的计算:

一般:

固体先压力F=G,后压强P=F/S。

液体先压强:

P=ρgh;后压力:

F=PS

特殊:

柱形固体:

P=ρ物gh;柱形液体:

P=F/S=G/S

应用:

如图是某冷饮店推出的一种服务产品:

店方为顾客提供一种密度为950kg/m3的果汁饮料, 饮料中放冰块。

已知饮料质量是0.6kg,冰块质量是20g,杯子内部底面积为50cm2,杯中饮料的深度为10cm,求1、杯底受到饮料和冰块的总压力是多少?

2、桌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大?

 (g=10N/Kg)

3、大气压强

第一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第一次测量大气压值得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

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

用吸盘测大气压:

(原理:

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

标准大气压:

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实验分析:

与试管的粗细、倾斜程度、试管长度、插入液体内部深浅均无关。

误差:

若管内有空气---测量值偏小,若试管顶端破损---液体流出直至内外液面相平,若采用水做本实验---水柱高10.1M。

大气压的变化:

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冬晴高、夏阴低。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支持水柱的高度约10m高。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

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十、浮力

1、浮力: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物体沉浮条件:

(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最大浮力)

法一:

(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上浮出水过程中浮力逐渐减小,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法二:

(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下沉;

(2)<上浮;(3)=悬浮。

(不会漂浮)

3、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

F浮=G—F拉,(弹簧称:

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3)阿基米德原理:

溢水杯:

F浮=G排物体浸入未浸没排开液体:

F浮=ρ液gv排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F浮=ρ液gv物

(4)平衡法:

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5、浮力利用

(1)轮船:

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

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浮力=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十一功和机械能

1、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

  巩固:

☆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功的计算:

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

焦耳(J)1J=1N].m物理意义:

一物体在一牛的力的作用下运动了一米。

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即: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功率(P):

功与做功时间之比。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

计算公式:

P=W/t。

单位:

P→瓦特(w)。

拓展:

对于在牵引力(拉力、推力等)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计算其牵引力功率选择公式:

P=F×V,推导过程:

因为匀速:

S=Vt,所以:

P=W/t=FS/t=F×V

例题:

一物体在2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拉力的方向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

=。

3.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重力势能,转化为。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重力势能,转化为。

3.应用:

人造地球卫星

近地点:

动能最大、势能最小远地点:

势能最大、动能最小。

例题:

人造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

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

A.动能增大,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B.动能增小,势能减大,机械能不变

C.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变大D.动能减小,势能不变,机械能变小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机械能);“斜面上匀速下滑”则(机械能)。

十二、简单机械

1、正确画出力臂

例1:

如图1甲所示,轻质杆OA可绕O点转动,B处悬挂重物,A端用细绳通过顶部

定滑轮被拉住时(定滑轮质量及摩擦不计),整个系统静止,请在图中画出杆OA所受各力的力臂。

方法总结画力臂时,要先找到杠杆的支点及力所在的那条直线,即力的作用线,再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该力的力臂。

 

2、最省力的画法

思路:

由支点出发找到最大力臂,其对应的力就是最小力。

1、如上图,是工人用撬棍撬石头的示意图。

请画出阻力F2的力臂;并在a点画出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

2、如上右图,轻质杠杆AOB处于静止状态,作出作用在A点的最小力F和力臂L

3、杠杆平衡条件及其的应用

1.实验:

研究杆杠的平衡条件时,让杠杆在平衡,目的是便于。

实验结论:

或写成。

2.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阻力,省力但。

(2)费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

(3)等臂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不省力,不费距离。

4、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

1、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竖直提升重物克服重力水平拉动重物克服摩擦力

F=G物S绳=h物V绳=V物F=f物S绳=S物

2、动滑轮省一半力但是费一倍距离,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竖直提升重物克服重力水平拉动重物克服摩擦力

F=(G物+G动)/2S绳=2h物V绳=2V物F=f物/2S绳=2S物

3、滑轮组既省力也费距离,还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竖直提升重物克服重力水平拉动重物克服摩擦力

F=(G物+G动)/nS绳=nh物V绳=nV物F=f物/nS绳=nS物

拓展:

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

   A.F      B.G      C.G/2     D.F/2

5、滑轮组绳子绕法。

(奇动偶定)

要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试在图4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方法总结:

首先根据公式可知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故从动滑轮上开始绕最省力。

6、机械效率

1.有用功:

公式:

W有用=(提升重物)或=(水平拉动)

2.额外功:

公式:

W额=G动h(提升重物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3.总功:

公式:

W总=(人或机械施加的力做的功)或+。

4.滑轮机械效率:

竖直提升时:

或:

=W有/(W有+W额)=G物h/(G物h+G动h)=G物/(G物+G动)

水平拉动时:

5.斜面机械效率:

6.提高机械效率方法:

滑轮组:

增加物重、减轻G动;斜面:

增大斜面倾角。

7.功公式选择:

计算公式:

η=W有用/W总

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十三、内能

1、分子热运动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

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2、内能

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