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382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操作规范.docx

《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操作规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操作规范.docx

操作规范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及操作规范

一、中药涂擦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采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直接涂擦于患处,已达到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等的目的。

适用于肌肉扭伤、腰痛、痹症等多种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一次性治疗铺巾等,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治疗前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中药涂擦部位皮肤情况

4.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先详细解释,安慰患者,患者情绪放松时在治疗。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一次性铺巾。

3.用盐水棉球清洁患处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的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物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签字。

【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并告知患者局部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甚至出现过敏反应。

2.涂药次数依病情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盖盖紧,防止挥发。

3.悬混液先要摇匀后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涂抹,使之渗入皮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止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用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瘙痒或者局部肿胀等国民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擦拭干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二、中药热奄包操作规范

【目的】

通过中药热奄包外敷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痹症、肌肉痉挛类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提前制作好的热奄包,必要时备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将热奄包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分钟

2.备齐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评估病人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再次检查局部皮肤情况,温水擦净。

4.将热奄包加热用治疗巾包好,外敷于病患部位,并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

5.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并取舒适体位。

6.观察2分钟患者未诉不适感后方可离开。

【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灼伤、热烫等感觉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皮肤可能出现发红、甚至水泡。

【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

2.严重的糖尿病、截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禁用。

3.局部皮肤破溃、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4.留药时间为20-30分钟,期间勿剧烈运动。

留药时间结束后,帮助患者整理衣物,并取合适体位。

5.温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用药时间每次间隔5小时。

6.冬季注意患者的保暖。

7.沟通有效关爱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三、中药封包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中药封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

通过药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肿胀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物、纱布、胶布、绷带等。

【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3.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将装好的药袋平摊于患处,绷带固定,松紧适宜,封包时间约4-6小时,有些病人如耐受力差,可适当缩短1-2小时。

有些病人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1-2小时。

5.封包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末梢血运情况,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将中药装入药袋后分摊均匀,固定后松紧适度。

2.封包期间观察病人有无不适,末梢血运循环情况,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瘙痒、水泡现象。

3.治疗后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

4.皮肤破溃者禁用。

5.孕妇禁用。

6.严重的糖尿病、截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禁用。

 

四、中药塌渍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

溻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扭挫伤、筋骨关节劳损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药汁、纱布数块、钳子二把、橡皮布、毛巾、脸盆。

【操作方法】

1.埋管湿敷法,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盖于疮面,在2和3层中间放尼龙管一根,尼龙管前端管壁钻孔数个,尾端连接针栓,露于敷料外,定时用注射器注入药液。

2.浸泡法,用大口的小药瓶或治疗碗,或小药杯盛放浸泡的药液,然后将肢端浸泡在药液中。

3.淋洗法,将煎煮好的药液放于盆内,乘热熏蒸,然后淋洗。

或将药液装入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日3-4次。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浸透溶液,用钳子拧至不滴水,敷于创面。

4.每隔15-30分钟淋药液于纱布上,使其经常保持湿润,以利发挥药效。

【注意事项】

用溻法时,药液应新鲜,溻敷范围应稍大于疮面。

热溻、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淋洗、冲洗时,用过的药液不可再用。

局部浸泡一般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全身药浴可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冬季应保暖,夏季。

直避风凉。

 

五、中药熏药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中药熏药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腰痛、腰扭伤、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等。

【用物准备】

熏药机、水桶、勺子、盛水盘、坐椅、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加入中药包及适量水,打开熏药机预热,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4.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避免着凉。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月经期腰腹部禁用、孕妇禁用。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局部有伤口时,慎用。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操作前应用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连续操作时,每操作一个病人后都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

 

六、微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微针是利用微针滚轮上许多微小的针头,刺激皮肤,从而达到减淡皱纹、治疗疤痕及提升面部皮肤组织等理想效果。

同时微针刺激真皮层,通过皮肤的自愈能力,促进骨胶原增生。

适合眼角纹、抬头纹、口周纹等协力性皱纹,以及脸部衰老性及光老化的细纹、幼纹和松弛老化皮肤。

即时提升,唤醒肌肤再生功能,消减细幼纹,消减表情纹。

【用物准备】

治疗盘、微针、75%酒精,干棉球、弯盘等。

【操作方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将微针滚轮置于治疗部位,力量适中,向上下左右斜角方向均匀滚动,以皮肤发红为标准不需刺出血。

【注意事项】

1.凝血功能异常及疤痕体质的人谨慎操作。

2.微针操作后的12h内治疗部位不能碰水不能用手搔抓。

3.微针操作后的3d内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操作后若有角质脱屑现象是细胞修复再生过程需加强补水及防晒。

5.每次间隔时间约在7~15d。

【术中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观察有无晕针、断针、血肿等。

【术后评价】

观察微针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七、头皮针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头皮针又称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参照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结合疾病的部位,选用与之相应的刺激区。

针刺时,以毫针在选定的刺激区上,沿皮肤进针至一定深度,然后予以大幅度、高频率的捻转,出现针感后仍持续捻转3-5分钟。

留针10-20分钟。

期间可再行捻转1-2次,亦可加用电针刺激。

多用于中风偏瘫,脑动脉硬化,失语,震颤性麻,神经性头痛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75%酒精、棉签、30-40号长40mm的毫针。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1.2快速进针法:

用右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cm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cm处,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2.进针后右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沿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头皮针一般采用平刺法,进针角度一般为15-30°。

2.1.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2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一头针进针深度为0.5-1.5寸。

3.头针运针基本手法

3.1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

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

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

每次持续捻转1~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3.2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

波。

3.3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

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3.4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

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级头部刺激区后,先用9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拇指按压穴位。

4.选取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当刺入一定深度后,运针。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

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局部颅瓣缺损者禁用。

3.病情尚不稳定,频繁癫痫发作者。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八、梅花针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是以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梅花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梅花针、75%酒精、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弹刺法:

这是梅花针技术的基本手法。

要求弹而有力,垂直皮肤,采用平、稳、准,均匀而有节奏的叩刺法。

叩打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

在进行叩打时,医生持针手的肘关节相对固定,落针依靠腕关节活动的冲力,落针要稳、要准,针尖与皮肤成垂直接触,在针尖接触到皮肤的瞬间(约1/10秒),不要再用力向下压,而应随着皮肤产生的反作用力,顺势扬腕抬针,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咕”声,即是针尖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

这种叩打的力量,不是用臂力或肘力,也不是用压力,而是用手腕部的弹力。

弹刺手法的优点在于冲力强,能产生转瞬性疼痛的良性刺激,并且叩打后的针眼容易闭合,不易出血。

临床实践证明,运用弹刺手法治疗后,者均有舒适的轻松感,反之,则在针刺皮区留有刺痛等不适反应。

2平刺法:

又名划刺法。

它不用叩打,而是用针尖轻轻地在皮肤上反复滑行刺激,虽然没有疼痛感觉,也能起到调整作用和使痛感分散。

这种手法适于对针刺很敏感的患者,也可作为重刺后的配合使用,但划刺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轻刺法:

临床上常用。

用梅花针在特定的皮肤部位进行轻微的叩打,使患者感到微痛,表情愉快、舒服。

这种手法适用千口、眼、鼻区、头面部、颈部和小儿疾病以及久病体弱患者。

4.重刺法:

临床上常用。

叩打时用力较“轻刺法”稍重,刺激时有较明显的疼痛,有时也可见肌肉收缩,患者偶尔有躲闪,面部表情有时有变化或有出汗等现象。

但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这种手法多用于胸背部及四肢等部位,一般适用于失去知觉(麻痹)的局部、病体的酸胀部以及腰酸背痛、新病体强的患者。

5.强刺法:

临床偶尔使用或少用。

刺激时疼痛比较明显,患者几乎不能忍受,多数患者护有出汗现象。

多用千感觉迟钝或麻痹的患者。

6.超强刺法:

紧急时用。

刺激时非常疼痛,患者不能忍受,易晕针,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

多用于急救,如休克、昏迷、癒症或癫病发作等。

7.正刺法:

临床最常用。

就是在叩打时,用力介于轻、重刺法之间。

采用既不轻也不重的叩打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用于常规治疗以及四肢部位。

8.放血刺法:

对某些特殊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等,可用放血刺法。

就是在叩打时,术者可用左手捏住刺激的部位,右手持针,用适当的力量叩打,然后再用左手在刺激的局部挤压,挤出少量的血液,再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局部即可。

放血的部位,可在颈后区、手指、足趾、鼻尖、下腹部及乳房等处。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用腕力弹刺,如鸡啄食一样,用手腕的弹力,把针尖叩刺在皮肤上,随即借着反弹力作用,把针仰起,如此连续叩打。

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

叩打的强度可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叩打到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治疗观察】

1.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针刺,对症治疗。

2.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

3.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