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335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docx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试题

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追溯历史,可以看到技术对每一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面貌都带来巨大影响。

技术给人类提供技能和方法,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阶段——技术革命,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力革命,还会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近代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尤以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三次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巨大。

(一)蒸汽技术革命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同时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

蒸汽技术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继而扩展到其他轻工业、重工业等各行业。

蒸汽技术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1)蒸汽技术革命的特点

(1)蒸汽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蒸汽技术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和思想方法上的酝酿过程。

蒸汽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深刻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7世纪中叶,一方面,真空和大气压力的实验证明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基础,如何获得真空,利用大气压力获得机械动力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而蒸汽冷凝能制造真空,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我们在前面说到,纽可门和瓦特都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从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

卡诺通过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蒸汽机效率,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热力学的诞生。

不仅如此,蒸汽技术还促进了气体力学的发展。

(2)蒸汽技术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产物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被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现实生产力,它才具有价值。

动力机械的革命,使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蒸汽技术始终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

我们知道,蒸汽机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就必须和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合作;要想使蒸汽机在工业企业得到顺利推广和普遍使用,也必须取得工业部门的支持。

这两点在蒸汽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当时,瓦特因研制蒸汽机经济上已是非常困难,无资金购置材料、工具和雇佣劳动力,几乎就要放弃蒸汽机的实验。

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卡伦铁厂生产商罗巴克及博明翰制造商博尔顿,是罗巴克和博尔顿俩人给瓦特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使瓦特的实验得以完成,正是从这一时候,蒸汽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领域。

瓦特与罗巴克、博尔顿的合作堪称技术与企业结合的典范。

蒸汽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技

2)蒸汽技术革命的影响

(1)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

蒸汽技术革命作用于社会生产,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蒸汽机的应用,机床的发明,煤炭、冶金技术的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随之带来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机械制造业和加工业取代了农牧业而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冶金和煤炭工业也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交通运输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

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又促进了造船业、航运业、机床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机械制造业、冶金业、煤炭工业的进一步繁荣。

技术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

在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在19世纪也发生了产业革命,在很短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大大改变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整个面貌。

(2)蒸汽技术革命极大推动着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蒸汽技术革命之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巨大飞跃。

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辩证性质,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展现了电力技术的发展远景,为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技术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切都是与技术革命的推动分不开的。

蒸汽技术革命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工人也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事业受到重视。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和执行了许多鼓励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法,建立一些大学和技工学校,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也为整个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蒸汽技术革命造成近代环境污染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纺织行业最早实现了机械化,由此带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并进而出现了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到19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和以蒸汽技术为主要动力的近代“大工业体系”,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在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技术成果的影响下,美国(北方)于1790年、法国与1795年、德国于1830年相继发生了同样是以纺织业的机械化为开端的产业革命,并逐步出现了机器制造、冶金、焦碳、采煤和采矿等工业部门。

上述国家形成的“大工业体系”,其中特别是冶金和焦碳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液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蒸汽机的应用使煤炭的大量消耗和煤烟的大量排放;资源的过度开采打破了生态平衡,所有这一切,都给近代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和破坏。

可以说,19世纪40年代,英国是工业革命和近代大工业的典型,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典型,伦敦曾于1873年、1880年和1892年先后多次发生煤烟污染的“公害”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深刻反思蒸汽技术革命和欧美国家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程,处理协调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共同的责任。

(二)电力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也称电力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

它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改变了人们生活质量,也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

1)电力技术革命的特点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科学理论的作用。

也就是说科学武装了技术,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为技术创造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发明越来越成为科学成果的最终运用,它不再是科学产生于技术经验时代了。

蒸汽技术革命在许多方面是“行动在先”,工作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还比较零散和间接,后来在研究提高热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系统方法的热力学理论;而电力技术革命则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奥斯特关于电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安培定律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了定量公式;麦克斯韦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则为电能与机械能、光能、声能的互相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电力革命过程中,电磁理论规定了革命的方向,指导着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建立。

事实再一次雄辩说明科学对生产的先导作用,说明科学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蒸汽时代技术只是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结科学与生产的纽带。

值得指出的是在电力技术革命中,随着生产和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技术逐渐摆脱其经验形态,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力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如在1840年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正式开设了工程学讲座,并编写了《应用力学》《动力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等讲义。

1861年,英国又创办了《电气工程师》杂志等。

这些学术刊物的创办,都对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力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近代技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电力技术革命使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因素。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试点根本想象不到的”。

(马克思)如19世纪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电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都说明了这一点。

2)电力技术革命的影响

电气时代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是蒸汽时代望尘莫及的。

英国的产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而美国的产业革命,则是电力的应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在经济上就后来居上,压倒了欧洲大陆。

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产值只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0%,到1890年,美国产值就猛增了9倍,超过了大英帝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直到现在,一个国家的电气工业发展状况和电力应用程度,依然是判定这个国家经济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力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念。

它比蒸汽技术革命的意义更为深远。

首先,在经济上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一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促成产业结构的变化。

电能的使用使大工业的发展摆脱了地区条件的限制,从而使人类对自然力的支配达到新的高度,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机构的发展壮大。

作为电力技术革命先导的电磁理论的建立,将科学研究领域由宏观扩展到微观和宇观,引起了一批新兴学科的诞生,而电力技术为科学提供的新研究手段和途径又加速了这些学科的研究进展,从而促进了20世纪科学的发展。

同时,在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中,使“工匠”传统和学术传统达到统一,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也使科学研究出现了社会化趋势。

以往个体的、自由式的科学研究方式逐渐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科研形式——集体的、合作式的研究组织。

在基础研究理论方面,最早出现的集体研究组织是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家族出资兴建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后来不仅成为英国的科技研究中心,培养出汤姆逊、卢瑟福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而且对英国的工业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再次,电力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使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在电力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分子物理学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总之,电力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使社会文明发展到新阶段。

电报、电话等早期通信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生活的封闭状态,使人与社会的联系更广泛、更密切;科学技术向生活各个方面渗透,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的社会化促使企业出现新型的科学管理体制,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电力技术革命使人的体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

(电力技术革命与蒸汽技术革命有何不同?

答: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科学理论的作用。

也就是说科学武装了技术,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为技术创造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发明越来越成为科学成果的最终运用。

从此不再是科学产生于技术经验的时代了。

蒸汽技术革命在许多方面是“行动在先”,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自然科学指导还比较零散和间接,后来在研究提高热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系统方法的热力学理论;而电力技术革命则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奥斯特关于电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安培定律为电能转化机械能提供了定量公式;麦克斯韦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则为电能与机械能、光能、声能的相互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电力革命过程中,电磁理论规定了革命的方向,指导着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建立。

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说明科学对生产的先导作用,说明科学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蒸汽时代技术只是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接科学与生产的纽带。

值得指出的是电力技术革命中,随着生产和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技术逐渐摆脱其经验形态,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力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如1861年,英国创办《电气工程师》杂志等,对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力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近代技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电力技术革命使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19世纪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电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40年代后,在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形成了现代技术革命的新高潮,这次技术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由于主导这次技术革命进程的是信息技术,所以也称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集合,它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等。

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1)信息技术革命的后果及其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的各种新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动力,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据估计,20世纪初,大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有5%~20%是靠采用新技术取得的,70年代以来,这个比例上升到60%~80%,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甚至高达100%。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首先使传统工业部门得到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机床上,制成了数控机床,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加工由人控制的方式,产品质量、数量大大提高。

服装工业,也可用先进录相设备和激光工具来量体裁衣,用微处理器控制缝纫机实现单件生产,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

“机器人”在汽车、机械、电机、塑料加工,采矿等传统工业部门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应用及与制造业的结合,产生出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如CAD/CAM、并行工程、适时生产、敏捷制造等,实现了企业生产设计、制造、销售和管理等全方位优化,使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等特征。

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适应性。

从而达到精简、灵活、高效,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2)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现代企业管理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决策和管理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方面的应用,使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

信息技术引起沟通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界限同步交换信息。

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应用,使企业在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越,与传统的沟通手段比,具有沟通成本低廉,沟通方式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的特点。

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引起管理方式的变革。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得企业内各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交流可以直接进行。

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使企业的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

企业管理业务及各种相联系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综合集成,企业组织结构达到一个“精良”的状态。

信息技术引起营销方式的革命。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企业、用户及其它贸易环节连接到网络上,提供了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流的通道——即正在兴起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大大压缩了企业与市场的时间与空间,减少了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产品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速度和效益。

(3)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一些传统产业在衰落,成为“夕阳产业”。

与此相反,一大批新兴工业正如初升朝阳,蒸蒸日上。

据初步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在1977年达到50%左右,现在已达到65%以上。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经济活力。

由于新兴产业生产的商品采用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因而竞争地位优越,这又反过来大大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美国有一批原有规模较大的传统企业倒闭,但同时又有大批中小型企业开业,其中多数是采用新兴技术的企业。

(4)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目前,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业余时间增多,现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

信息技术也为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技术条件。

首先,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大丰富了。

除了广播、电视的普及外,通过Internet等计算机网络,不仅可查询最新新闻和以往任何一天的新闻以及各种机构、社团提供的资料,还可以互相发布新闻,互相传递丰富的信息。

电子计算机还可用来作曲、拍电影、做游戏、下棋等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变化。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实验教学环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网上远程教学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扩大了人们受教育机会,打破了时空限制,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的成本。

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是巨大的。

 

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对中国: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中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2)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3)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

  (4)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

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1)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2)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

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5)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

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宗教与科学:

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主要是指宗教观念,它属于精神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一种解释。

但这种反映和解释,采取了幻想的、颠倒的、歪曲的形式。

恩格斯说过: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是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科学是人们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把握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毫无疑问,宗教与科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对矛盾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与对立

1.形成的基础不同

宗教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体现了人类以幻想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需要。

而科学虽然在古代社会已有萌发,但其真正的形成是在生产力相当发展的近代,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世界的认识飞跃。

2.认识内容和思想方式上的差异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有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归宿。

进而统摄人们的一切行为和价值取向。

而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在实证基础上建立的对世界的认识。

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

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

正因为如此,所以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

3.活动方式上

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

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

具体来说,这种活动上的冲突又表现在两个层次,即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

就个人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