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按朝代答案.docx
《诗歌鉴赏按朝代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按朝代答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按朝代答案
诗歌鉴赏
古体诗先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
采 薇 (《诗经 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①依依:
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
②霏霏:
雪飞貌。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B )(提示: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
“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提示:
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晋代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解析:
这首诗诗人写出了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对劳动的感受。
劳动生活虽然艰辛,但诗人体会到的是远离尘世的闲适,“愿无违”是指“不违背隐居躬耕的心念”。
所以D项说“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错误。
答案:
D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唐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次句“加”字写出凉风驰来、为人送爽的亲切感。
B•三、四句中的“驱”、“寻”、“卷”、“出”等动作,都是诗中的主题形象“乡风”发出来的。
C•第五句“去来”、“无迹”,赞美了风不择地而吹的仁爱;阔大的胸怀。
D•末句写风在夜幕降临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此诗之眼在“有情”二字,这“情”一在"加我林壑清,一在"为君起松声"。
B•诗人笔下的风的形象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当“动”则动,当“息”则息。
C•此诗所咏之“风”,当是炎势末消的初秋之清风,而非乍暖还寒时的料峭春风。
D,诗人以风咏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当如此,这正是此诗的余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对这首唐诗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前不见古人”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后不见来者”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
C、“念天地之悠悠”作者登楼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D、这首短诗深刻表现了诗人忧国优民的伟大胸怀,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12•对这首唐诗的艺术表现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这个“独”字是承两个“前不见”“后不见”而来,深刻地表达了他孤独无偶的思想感情。
B,“独怆然而涕下”集中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在用词造句方面,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分,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分,来者吾不闻。
”本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D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B 这是一个典型动作,描写了诗人无可奈何,凄恻感伤的强烈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题~12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阅读四、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
霜刃:
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钱起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
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徽作官。
此诗作于任中。
②潇湘:
此处指湘江。
⑧二十五弦:
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
《楚辞·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
(l)联系诗句简答:
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
(1)(3分,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像”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1分),从湘江联想湘江女神并想像了她在月夜下鼓瑟(1分),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像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1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4分)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1分),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1分),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2分)。
六、读唐诗,完成①~②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滁”即滁州。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
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
②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1—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十.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l)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2)言之成理即可。
如: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十一、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②题(07《中考指南》35页重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为什么在表达表达思念之情的诗中表具一格?
诗中诗人并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直接抒情的方式,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情。
人的相思之情。
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这首诗语言形象,意境深远。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个字词,请口味一番。
答:
A“落”字新颖贴切,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A字新颖贴切,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B、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一词,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B、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一词,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诗人写中庭月色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境之中。
C、“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炬,既写了鸦鹊栖息在树上的情况,C、“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炬,既写了鸦鹊栖息在树上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①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一词,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B、第二句诗人明写望月,是全诗的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人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C第三句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D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一种动的感觉,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
②这首诗想象丰富,主要表现在“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它由仰望明月想到了(B)
a天空b广寒宫c桂花树d张果老人e吴刚f玉兔g嫦娥h织女
AacdegBbcefgCabdfhD.bdfgh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①。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③。
【注】①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累:
约束,束缚。
南夷:
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谪:
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
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
夜里行船。
榜:
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
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③楚天:
永州原属楚地。
(l)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请简要赏析。
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
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
“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1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李商隐200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l)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
前一首风格是率真直接,热烈泼辣;,后一首风格是清丽优雅,婉媚含蓄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
前一首主要用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方法。
其好处分别前一首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11.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拟人化修辞手法,借暮春衰残景象渲染离别的忧伤。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别后的思恋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晓镜但愁云鬓改’,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写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容。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勤为探看”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出自己对爱情清的执着追求并寄予希望。
1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离别之苦。
B.诗的首联先写景,后抒情,以残春之景烘托出一种笼罩全诗的悲剧气氛。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领联、颈联对仗工整。
D.此诗采用了多种抒情方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借叙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神话传说抒情。
十四、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1-12题。
2012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815年
把君书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1•对这两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白诗一二两句写自己在夜晚对着荧荧灯火,读好友元稹的诗,直读了大半夜,灯油快燃尽了,才把诗读完。
B、元诗一二两句是写诗人在一个晚上听到了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顿觉灯光黔淡,灯影摇曳不定,这是由于内心悲痛而造成的错觉。
C、白诗的第三句,是说诗人由于“眼痛”而吹灭了灯,由于“眼痛”躺下也不能入睡,只好在黑暗中再坐一会儿。
D、元诗的第三句,是传神之笔。
诗人己经病倒“垂死”,听到消息竟然能够艰难地“坐起”,可见对朋友关切之深。
“凉”字,写出了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
1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两首诗都写了“残灯”,白诗是客观实写,元诗只是主观的感觉。
B、两首诗的结句都用景物描写,把深情寓于景物之中,是景语,也是情语,使人寻味不尽,加强了表达效果。
C、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怀念朋友,独对孤灯,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D、从两首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元稹对白居易的思念和关怀特别强烈,而自居易对元慎的关怀和思念就显得一般,不够强烈。
十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三道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
山雨初霁,万物为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这美妙,可以想见。
“空山”之“空”。
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
诗人是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
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
②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有几幅画面,请找出分析正确的一项(B)
A.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B.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D、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的中间两联词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水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百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1)一
(2)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句写山中秋景。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
B.三、四句中的“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C.第七句中“复”是“更”的意思,“值”是“正碰上……的时候”,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
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
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
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颇有陶潜之风。
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
“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
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
二十、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深夜还过女墙来。
①对“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B、长江的浪潮冲打着城墙,又蜿蜒向东流去,浪声就像它默默的叹息.
C.秦淮河的浪潮拍打着石头城的城墙,碰壁之后又默默地往回流去.
D、潮水拍打着城郭,默默地向回流去。
②本诗与李白的两句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注原诗: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B)
a山围故国周遭在b潮打空城寂寞回c淮水东边旧时月
d深夜还过女墙来
A.abB.bcC.cdD.ad
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中写尤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B.诗歌只写山水明月,而六朝繁荣富贵俱在其中。
C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D.诗人把怀古内容都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中,熔铸在具体意象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④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石头城:
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淮水:
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女墙:
指石头城上得矮城。
A、第一、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B、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