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143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docx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

第15讲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别

【主干知识整合】

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1.气体制备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类型

固体反应物(加热)

固液反应物(不加热)

固液反应物(加热)

装置示意图

 

典型气体

O2、NH3

H2、CO2

Cl2、HCl

2.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

①O22KClO3

2KCl+3O2↑

2KMnO4

K2MnO4+MnO2+O2↑

2H2O2

2H2O+O2↑

②NH3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NH3·H2O

NH3↑+H2O

③H2Zn+H2SO4(稀)=ZnSO4+H2↑

④CO2CaCO3+2HCl=CaCl2+CO2↑+H2O

⑤SO2Na2SO4+H2SO4(浓)=Na2SO4+SO2↑+H2O

⑥N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⑦N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⑧Cl2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收集装置

装置类型

排水(液)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装置

示意图

适用范围

不溶于水(液)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典型气体

H2、O2、NO

Cl2、CO2、SO2

H2、NH3

4.净化与干燥装置

装置类型

液体除杂剂(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加热)

装置示意图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

物理方法

实验名称

装置图

主要仪器

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实例

溶解过滤

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铁架台、铁圈

1.一贴、二低、三靠

2.在定量实验中要洗涤

分离固体与液体,如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

蒸发结晶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

1.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三分之二

2.不断搅拌

3.利用余热蒸干

4.溶质不易分解、水解、氧化

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

升华

利用某些物质易升华的特性,如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碘单质,

分液

锥形分液漏斗、铁圈、烧杯、铁架台

1.分液漏斗中塞子打开或寒子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中的小孔

2.下层液体从下口放也,上层液体从上口倒也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

萃取

分液漏斗

1.萃取剂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溶质不与萃取剂反应

2.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要通过蒸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

从碘水中提取碘

渗析

半透膜、烧杯

分离提纯胶体,如分离淀粉溶液中的氯化钠

蒸馏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弯角导管、锥形瓶

1.加沸石,防止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冷凝管的水流方向

4.不可蒸干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如从石油中得到汽油

盐析

烧杯、玻璃棒及过滤仪器

盐析后过滤分离

利用加入盐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来分离,分离肥皂与甘油,胶体中胶粒的分离

2.化学方法分离提纯

方法

适用范围

举例

加热分解法

①混合物中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②受热能变成被提纯的物质

①除去混在NaCl中的NH4Cl

②除去纯碱中的小苏打

沉淀法

将杂质变为沉淀而除去

加适量的BaCl2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气化法

将杂质转化为气体而除去

加入HCl除去混在NaCl的Na2CO3杂质

酸碱溶解法

在混合物中加酸或是加碱除去杂质的方法

①用盐酸除去SiO2中的CaCO3

②用盐酸溶液除去硫酸钡中的氢氧化铁

氧化还原法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杂质或氧化或还原,转化为易分离物质

①除去CO2中的少量O2,可将气体通过灼热铜网;

②用酸性KMnO4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

络合法

可将某些物质转化为络合物而除去

BaSO4中的AgCl可通过加入氨水,使AgCl转化为可溶的络离子而除去

水解法

加入合适试剂以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

MgCl2中的FeCl3,可加入MgO或MgCO3,降低H+浓度,促进Fe3+水解为Fe(OH)3沉淀而除去

离子交换法

硬水的软化

用磺化煤(NaR)做阳离子交换剂,与硬水里的Ca2+、Mg2+进行交换,而使硬水软化

二、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反应方程式或原因

H2

点燃纯氢气

火焰浅蓝

与空气混合点燃

有爆呜声

O2

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Cl2

淀粉碘化钾试纸

试纸变蓝

2KI+Cl2=2KCl+I2(碘使淀粉变蓝色)

NH3

用玻璃棒醮浓盐酸

产生白烟

NH3+HCl=NH4Cl

红色的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SO2

通入品红溶液

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变红色

SO2与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

白色沉淀

CO2+Ca(OH)2===CaCO3+H2O

2.常见重要离子的检验

离子

常用试剂

反应方程式

主要现象

H+

石蕊试剂

溶液显红色

Na+

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K+

焰色反应

火焰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NH4+

加浓NaOH、加热

NH4++OH-=NH3·H2O

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Ba2+

加稀H2SO4

Ba2++SO42-=BaSO4↓

产生白色沉淀

Mg2+

加NaOH

Mg2++2OH-=Mg(OH)2↓

产生白色沉淀

Al3+

加过量的NaOH溶液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逐渐溶解

Fe2+

加NaOH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产生白色沉淀,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Fe3+

加NaOH

Fe3++3OH-=Fe(OH)3↓

产生红褐色沉淀

Cu2+

加NaOH

Cu2++2OH-=Cu(OH)2↓

产生蓝色沉淀

OH-

酚酞指示剂

溶液显红色

Cl-

硝酸银和稀硝酸

Ag++Cl-=AgCl↓

白色沉淀

CO32-

稀盐酸或稀硫酸

CO32-+2H+=CO2↑+H2O

CO2+Ca(OH)2=CaCO3↓+H2O

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SO42-

加盐酸和氯化钡

Ba2++SO42-=BaSO4↓

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HCO3

稀盐酸和CaCl2

HCO3-+H+=CO2↑+H2O

加CaCl2无沉淀,加盐酸有CO2

Br-

硝酸银和稀硝酸

Ag++Br-=AgBr↓

浅黄色沉淀

I-

硝酸银和稀硝酸

Ag++I-=AgI↓

黄色沉淀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气体的制备

1.对气体制取、除杂、干燥、收集、转化要进行整体思考。

2.气密性检查:

可用加热法或水封法,不论哪种方法,事先都要确保系统是密封的。

3.理解启普发生器使用条件,明确C2H2、SO2不能用该仪器制取。

4.气体的收集:

①气体密度接近空气密度的,不宜用排气法收集(如C2H2、C2H4等);

②因为NO极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O2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5.对于NH3和HCl这2种污染性气体的尾气吸收装置要选用倒置的漏斗。

6.克服思维定势:

①除课本制气方法外,也可有其它方法。

如用Na2O2和H2O、MnO2和H2O2制O2(装置同制C2H2);②了解制气装置替代方法,如用U形管或干燥管制CO2;③气体的收集也可用球胆或气球来收集。

7.要区分气体的吸收和检验两种不同的操作,例如,要检验CO2,是通过澄清石灰水;要吸收CO2,则是通过NaOH溶液。

检验要求灵敏、现象明显;而吸收则要求反应迅速、完全。

【例1】(高考试测题)用示意图中的简易装置可以进行气体的发生和收集。

(l)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拔开试管a的橡皮塞,加入10mL6mol·L-1稀硝酸和1g薄铜片,立即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反应开始时速度缓慢,逐渐加快,请写出在试管a中所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预期在试管a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请依次逐一写出。

(4)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导管b中的水面先沿导管b慢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落,然后有气泡从管口冒出。

试说明反应开始时,导管中水面先上升的原因。

(5)试管c收集满气体后,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水槽。

将管口向上,松开拇指,片刻后,再次堵住管口,将试管又再倒置于水槽中,松开拇指。

此时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解析】根据10mL6mol·L-1稀硝酸和1g薄铜片计算,到反应结束时,铜片全部消耗,硝酸有剩余。

反应现象的描述应考虑反应物的量的变化。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要抓住三点:

紧握试管使管内气体受热膨胀;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又回到导管中。

②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难溶于水的NO,它立即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NO2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并使实验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暂时减小,引起水的倒流。

【答案】

(1)把导管b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捂热试管a,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又会回升到导管b中。

(2)①3Cu+8HNO3=3Cu(NO3)2+2NO↑+4H2O②2NO+O2=2NO2

(3)①铜片和稀硝酸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反应速率开始缓慢,逐渐加快。

②试管a上部空间由无色变为浅棕色,又变为无色。

③试管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浅蓝色。

④反应结束时,铜片全部反应完。

(4)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和试管a上部空气中的O2作用生成NO2;NO2易溶于水并与水起反应;使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暂时减小,所以导管中的水面会上升至一定高度。

(5)水进入试管,上升到一定高度。

试管中气体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点评】

本题是信息迁移式的实验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解题时依据试题信息,细心观察实验装置图,善于联系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发散思维,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来解答实际问题。

【例2】(2010·全国1卷29)请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

(1)在下面方框中,A表示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成的气体发生器,请在答题卡上的A后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夹持装置,连接胶管及尾气处理不分不必画出,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用△标出),按气流方向在每件仪器下方标出字母B、C……;其他可选用的仪器(数量不限)简易表示如下:

(2)根据方框中的装置图,在答题卡上填写该表

仪器符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A

石灰石、稀盐酸

石灰石与盐酸生成CO2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

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

改进后的优点是;

(4)验证CO的方法是。

【解析】

(1)这里与一般的物质制备思路是一致的,思路是先制备CO2,再净化除杂,干燥,接着再与C在高温下反应制CO,再除去未反应完的CO2,这里只需要画装置简图即可,这是自1998年高考科研测试首次出现,至今在全国的高考终于再现了(实际上,有的省市早就考过类似的题目)!

(见答案)

(2)与2009年27题相似。

这在今年的训练题中比较流行,很多地方的模拟题等均再现了。

(3)这在以前题目中出现了多次,一般学生能答对

(4)此问答案很多可以点燃,看火焰看产物;也可以E后面再接个灼热CuO的玻璃管后面再接个放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看玻璃管和石灰水的现象;也可应直接用PdCl2溶液等

【答案】

(1)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以起到液封的作用,防止反应剧烈时气体经漏斗冲出

(2)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最不会就是这种设计型的实验。

题目提供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显然不唯一,因而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美,例如

(1)E后面再连接其他算不算错?

(2)E中吸收CO2用澄清石灰石似乎不合理(考过多遍,浓度低,效果差,应用NaOH之类强碱),考生用用其他得不得分?

(4)检验CO超纲,且答案不唯一。

探究点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在解答物质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措施应注意三个原则:

①不能引入新杂质;②提纯后的物质成分不变;③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2.物质提纯和净化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所加试剂和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所选择的反应要具有较大的不可逆性,即反应要完全,为了使杂质能除尽,所加的试剂要稍过量;③加入的试剂以不引入新的杂质为好;④提纯物易分离。

3.有机物的提纯与分离中很少使用过滤、结晶等方法,较多地使用蒸馏(可分馏)、分液等方法,以及物理与化学的综合法。

在分离提纯有机物时,常犯的错误是套用无机分离中的反应转化法。

例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如果采用加入乙醇及催化剂并加热的方法,试图将乙酸加转化为乙酸乙酯,这是适得其反的。

其一是加入的试剂难以除去;其二是有机反应缓慢、复杂,副反应多,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到底将乙酸除尽。

【例2】(2009·天津理综,3)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等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2)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解析】A项乙醇因为与水互溶,不能作为水体系的萃取剂,C选项涉及的是SO42—检验,方法是先加稀盐酸,再加Ba(NO2)2溶液。

D选项加热会使得FeCl3溶液发生水解,有Fe(OH)3而变浑浊。

对于C选项是一个常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一般用于检验碱性气体的存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一般用于检验酸性气体的存在。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的都是基本的实验问题,主要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和物质的检验。

难度不大,较为基础。

变式题

2.(2009·浙江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用AgNO3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B.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

C.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D.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洗后的酸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润洗,则测定结果偏低

【解析】A项,还需要用稀HNO3,看沉淀是否溶解,故错;B项,冷却速度慢,则易析出晶体,越慢晶体析出越大,正确。

C项,乙醇和乙酸是互溶的,不分层,所以无法用分液法分离,故错;D项,未润洗酸式滴定管,相当稀释了盐酸,所用标准HCl体积增大,则计算出的NaOH浓度偏大,故错。

【答案】B

探究点三、物质的检验

1.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

(1)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2)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加热或焰色反应进行区别;

(3)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确定;

(4)若被鉴别对象中有两种试剂因滴加顺序不同而产生不同现象时,我们常将这两种试剂称为“互鉴试剂”,它们在组合体系中相当于是已知对象,如AlCl3和NaOH、Na2CO3和HCl等;

2.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

(1)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石蕊等酸碱指示剂进行区别;

(2)在鉴别多种酸、碱、盐时可采用“相反原理”确定试剂,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性的盐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考虑选择酸性的盐试剂;

(3)常用的鉴别试剂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悬浊液等。

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有多种方法。

因此鉴别时要选择最佳的鉴别方案,即要求反应特殊、操作步骤简单、试剂用量最少、现象明显等。

【例3】(2010·全国1卷28)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

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

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3)能确定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4)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解析】(I)由题干表述可知A和E不是盐,又由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推知E为硫酸(③步操作进一步确定);(II)由题干和①步操作可知A为氨水;(III)再由②步操作可知F中阳离子为Ag+发生的反应为:

Ag++NH3·H2O=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而常见的盐中只有AgNO3可溶于水,故F为AgNO3;(IV)由③步操作可知B中阴离子应为CO32-,由于此无色无味的气体只能是CO2,B、C、D中能生成沉淀说明不能是HCO3-,而阳离子可是常见的K+、Na+、NH4+等待定(V)同样由②步操作D中能与氨水生成沉淀的无色溶液中常见的为阳离子为Mg2+或Al3+,而阴离子需待下步反应再确定;(VI)由④步操作生成的沉淀为可能为AgCl、AgBr、AgI、BaSO4、H2SiO3(不合理)等,但限于题干所述中学常用试剂,则沉淀应为AgCl和BaSO4,才不溶于HNO3,一个是与AgNO3结合生成的沉淀,一个是与硫酸结合形成的沉淀,故C应该同时含有Ba2+和Cl-即,C为BaCl2,进而推出D中阴离子应该为SO42-,因为题干所述盐溶液中阴离子均不同,故D为Al2(SO4)3或MgSO4其他解析见答案

【答案】

(1)ANH3·H2O或NH3;EH2SO4FAgNO3CBaCl2

若C作为不能确定的溶液,进一步鉴别的方法合理,同样给分

(2)BNa2CO3或K2CO3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B,在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若焰色呈黄色则B为Na2CO3溶液;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则B为K2CO3溶液

DAl2(SO4)3或MgSO4取少量D,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继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若沉淀溶解,则D为Al2(SO4)3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D为MgSO4溶液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涉及到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未知物的推断,物质的检验,常见物质量多与量少的反应不同,现象不同等,此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区分度很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经典好题!

变式题

3.(全品高考网·2011届高三化学重点知识总结)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①KOH、Na2SO4、AlCl3②NaHCO3、Ba(OH)2、H2SO4

③HCl、NaAlO2、NaHSO4④Ca(OH)2、Na2CO3、BaCl2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①Na2SO4与其它物质反应都无沉淀;KOH与AlCl3互滴,现象不同:

一是先沉淀后溶解;一是沉淀立即消失,之后沉淀不再消失。

②Ba(OH)2和NaHCO3以及H2SO4反应都有沉淀生成,所以很容易找出Ba(OH)2,关键是NaHCO3与H2SO4的区别,二者互滴的现象差异不大,不易区分,区别的方法是:

Ba(OH)2与一物生成沉淀后,用其沉淀与另一物质反应,若有气体放出,则原沉淀为BaCO3,若无气体放出,则原沉淀为BaSO4。

③中NaHSO4相当于一元强酸,三种物质中,利用

互滴现象不同,只能鉴别出NaAlO2。

④中由于

均能与

生成沉淀,三种物质中只能鉴别出

【答案】A

【教师备选题】

这道题比较复杂,可作为备选题使用。

(2008·全国理综Ⅱ卷,28)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3-、CO32-、SO32-、SO42-、Cl-、Br-、I-、为鉴别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

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③加CCl4后,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后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步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实验⑤;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高考命题者说】(见2008年理综乙卷试题分析292页28题“分析”)

【专题限时集训】

(测试时间:

45分钟)

1.(2010年江苏邳州市模拟题)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渗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

B.用加热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

C.用溶解、过摅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

D.用盐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解析】BaSO4和BaCO3都是难溶于水的固体,故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不能提纯含BaSO4的BaCO3固体,C错误,其他选项皆可达到目的。

【答案】C

2.(2010年安徽省巢湖二模试题)现有三组混合液:

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

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酸钠易溶于水,很显然可用分液方法来分开;乙醇和丁醇都易溶于水,但是这两种物质沸点不同,应用蒸馏方法分离;溴化钠和单质溴水溶液,分液、蒸馏均不行,据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而溴化钠又易溶于水,应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答案】C。

3(2010上海市闸北区考练题).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解析】A项,可用于互不相溶液体的分离;B项,可将容易升华的物质分离出来;C项,可用于降温结晶;D项,并非蒸馏分馏操作示意图,只有当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时才能用于沸点不同物质的分离。

【答案】D。

4.仅用一种试剂鉴别如下物质:

苯、CCl4、NaI溶液、NaCl溶液、Na2SO3溶液,下列试剂中不能选用的是

A.溴水B.FeCl3溶液C.KMnO4酸性溶液D.AgNO3溶液

【解析】溴水、FeCl3溶液、KMnO4酸性溶液分别与待检测的溶液混合时现象依次为:

CCl4

NaI溶液

NaCl溶液

Na2SO3溶液

溴水

萃取,有色层在上

萃取,有色层在下

反应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