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007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P14~15)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P24)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统一性在于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成为商品;矛盾表现在它们相互排斥,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所有为是为了实现价值而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购买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付出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在G-W阶段,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自身价值没有发生变化,只能实现价格‘早W-G阶段,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货币从自然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解释“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P32)

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扩大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金银具有同质性、易分割、不变质、体积小、便于携带等特点,最适合作为货币材料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P41)及表现形式(P42)有哪些?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6、为什么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脱离流通而产生?

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等价交换的结果只是使商品价值形态发生改变,从商品形态到货币形态,其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流通过程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7、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第二,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8、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

①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的合并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

②资本积聚不仅能够增大个别资本总量,而且能够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总量,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③积聚只能使个别资本总量缓慢增长(受积累资金限制);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量迅速增加。

联系:

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聚。

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活资料生产及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机和目的。

(3)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压力迫使各个资本竞相改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10、(重中之中)试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意义。

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区别:

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依据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

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

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实现过程未标明)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

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1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

14.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

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意义:

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15、商业利润的来源

1、商业利润不是来源于流通中的加价

2、商业利润也不是来源于商业职员的劳动

3、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利润量

商业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也是通过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在产业部门与商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实现的。

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产业利润率,一部分商业资本就会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从而导致产品生产增加,商业资本不足,商品销售困难,使出厂价格下降,商业利润增加,产业利润减少,利润率平均化。

如果商业利润率高于产业利润率,一部分产业资本就会转移到商业部门,使商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减少,产品供给也减少,出厂价格提高,商业利润减少,产业利润上升。

商业利润计算举例:

设产业总资本及构成为720c+180v,m′=100%,则商品总价值为:

720C+180V+180M

商业资本:

100

平均利润率:

180/(900+100)=18%

产业平均利润:

900×18%=162

商业平均利润:

100×18%=18

那么:

出厂价为:

k+p=720c+180v+162=1062

生产价格为:

k+p+h=720c+180v+162+18=1080

商业利润:

生产价格-出厂价=1080-1062=18

16、.地租的实质是什么?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17、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答: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等级差异),来源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来源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地租

形式

产生

条件

产生

原因

来源

源泉

体现

关系

级差

地租

土地等

级不同

土地经营垄断

个别生产价格

低于社会生产

价格的差额。

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

农业

工人

绝对

地租

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

低于社会

平均构成

土地私有权垄断

农产品价值

高于社会生

产价格差额

18、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P45)

一般条件是社会分工

根本条件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分离

19、对经济客观性的理解

20、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1、借贷资本的形式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劳动:

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

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

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生产力:

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体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经济规律:

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生产资料所有制:

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经济基础:

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商品:

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商品交换:

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商品经济:

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使用价值:

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价值: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个别价值:

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劳动熟练程度:

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劳动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简单劳动:

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社会劳动:

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

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价值形式:

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货币: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格:

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流通:

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商品流通:

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铸币:

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

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

通货膨胀:

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价值规律:

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市场:

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市场经济:

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机制:

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价格机制:

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机制:

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竞争机制:

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市场调节:

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过程:

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

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资本:

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

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公式为m‘=m/v.

绝对剩余价值:

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工资: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

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

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血汗工资制度:

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名义工资:

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

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社会再生产:

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简单再生产:

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

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聚:

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资本集中:

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技术构成:

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

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产业资本:

是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资本循环:

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

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

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周转:

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时间:

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

资本周转次数:

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生产时间:

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流通时间:

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劳动时间:

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

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非劳动时间:

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固定资本:

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

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通资本:

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固定资本磨损:

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