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867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第二单元.docx

《六下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第二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第二单元.docx

六下第二单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4、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

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

  4.学生汇报。

5.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6.完成表格

时间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  再回忆回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

(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

(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预设: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

多么有意思啊!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

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

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两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

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  指导朗读:

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

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 板书:

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

各种灯的图片。

(图片+声音)

3、想象:

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

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

——“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

详、略

2、  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7*藏戏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练习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复述藏戏的形成。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了解藏戏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感受了老北京人过春节那种热闹、喜庆的场面,这节课要来聊聊我们中国特有的戏曲,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戏曲有哪些吗?

2、是的,地域不同戏曲的种类也不同,同样的,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戏

曲,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藏民族的传统戏曲,它叫——板书:

藏戏

3、在读这篇课文之前,你听说过藏戏吗?

老师收集了一份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资料:

藏戏又称“阿吉拉姆”,是现存中国戏曲中最为古老的戏曲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色彩和远古时代气息?

?

读了这段话,你对藏戏有怎样的印象?

4、这篇课文前面是带*号,带*号的是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个学习提示,学习略读课文一定要先读一读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自由读,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

这篇课文写了有关藏戏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藏戏的形成?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藏戏的特色?

2、反馈

我们抓住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藏戏的神秘面纱也就一一揭开。

(板书:

形成、特色)

3、出示藏戏图片

老师收集了一张藏戏演出时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间这个人是谁?

要想知道他是谁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的4—7自然段,然后再来说他是谁?

为什么?

3、学习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一)学习藏戏的形成

1、自由读4—7自然段指名讲,顺势理解:

阿吉拉姆

2、出示唐东杰布简介:

唐东杰布,藏戏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藏戏的“戏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正义、勇敢、智慧的化身。

所以每场藏戏上演,雄谢巴都要先介绍藏戏的戏神——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理解雄谢巴)

3、练习讲故事

那时候?

?

于是?

?

就这样?

?

(板书关键词)看着书用关键词讲一讲故事。

4、指名讲故事

仔细听,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5、总结:

这三个关键词就提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复述课文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用上课文的精彩词语,再加上自己的表演和情感,整个故事就会绘声绘色。

(二)学习藏戏的特色

1、藏戏的形成我们学完了,那藏戏的特点是什么?

(面具、舞台、时间)

2、自由读7—18自然段,看看哪个特点最吸引你。

3、交流面具

(1)指名讲

(2)出示各种面具,猜猜这些面具是什么角色,为什么。

(3)刚才你是根据什么来猜面具的?

(颜色、材质、样子)这些面具个性鲜明,让人一目了然,怪不得作者说他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也就是因为这个特点,藏戏才流传了600多年,其实不只这个面具有特色,作者描写面具的这几个自然段也很有特色。

(4)出示面具自然段:

自由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句式、排比段、排比段的好处:

跟面具的特点一样,让人一目了然)

(5)练习朗读:

你能把这种不同的性格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句式练习:

勇士的面具是蓝色的,蓝色代表正义和勇敢。

野人的面具龇牙突眼,以示狂野.......

(7)总结过度:

藏戏的面具多么有特色,让看的人一眼就猜出他的角色,其实藏戏舞台和演出时间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读有关自然段完成填空。

舞台、时间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

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你所填的这些词语你肯定特别有感受。

指名朗读校对,读着你所填的这些词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豪放的藏民族、豁达宽容的藏民族、他们热爱藏戏就像热爱他们的民族一样)欣赏藏戏片段

4、总结过度

这样的藏戏在青藏高原随处可见,作者马晨明在西藏工作2年,应该说作者对藏戏已经非常了解了,可作者在开头为什么连着提了三个问题?

出示课文开头指名讲

总结:

起强调、藏戏的特点、她被藏族人民感动了朗读——

四、总结

有——还有——,就是我们的藏戏,每年的雪顿节,藏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现在我们的藏戏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出了很多书,关于藏戏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去查一查。

板书设计:

7*、藏戏

那时候面具

形成于是特色舞台

就这样时间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板书课题)

二、授课

板块一:

初读,了解课文内容(7分钟)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板块二:

再读,体会民居特点(14分钟)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组、乙组,分别学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3. 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板块三:

研读,领悟说明方法(11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

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三、结课(5分钟)

1、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的世界

 

9*、《和田的维吾尔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记“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肅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

 

4、 感受维吾尔族人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言:

这几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领略到了广博的地域文化。

比如:

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

这些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继续领略中国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2、板书并齐读课题:

 3、释题揭题 

师: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介绍“和田”“维吾尔族” 

师:

孩子们真了不起,从这简单的六个汉字就能知道得这么多。

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像今天这样,多查找资料。

 4、师:

你们预习得真认真。

通过刚才的反馈交流,我们对维吾尔民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

初读课文,了解性格 

1、阅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7,快速浏览自学提示,看一看编者为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全体学生回答:

了解性格特点,交流读后感受。

 

师:

到底维吾尔人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最能概括维吾尔人性格特点的句子。

板书 性格特点 (学生默读的同时,老师巡视查看,指导程度较差的孩子。

 2、反馈交流 

师:

都找好了吧。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指名回答。

 

指名反馈:

刚才的自读中,你们都画了哪些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呢?

(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指导感情朗读)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齐读,这些句子起到了概括的作用,我们叫它什么?

(中心句)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默读课文:

1、和田维吾尔人的这些特点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请用“≈”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2、在句子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的成员交流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人

①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

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看出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

黑夜里,从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这歌声体现了维吾尔人不畏惧黑暗与沙尘暴,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②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沙尘暴的可怕,而我就害怕得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但维吾尔人却驾着马车迎风迎风引吭高歌。

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2)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A、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

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这两个反问句写出了维吾尔人十分热爱土地。

师:

谁来读读这两句反问句,感受一下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指名读)

师:

是啊,“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

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两句话写了维吾尔人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

句子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在沙漠上晾晒的衣服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进一步说明了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师:

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

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绝不亚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的印第安人,请女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天性爱美的维吾尔人

A、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B、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yè)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巴扎的闹市里的“都帕”和“艾得来斯”比作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和花园里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师:

出示图片理解巴扎、都帕、艾得来斯的词语。

师:

同学们看下面两个句子,请男同学读句子1,女同学读句子2。

1、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yè)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2、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真是美不胜收。

师:

谁来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句好?

这样写好在哪里?

(句子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都帕、艾得来斯非常美丽,也说明了维吾尔人不仅喜欢美,还会创造美。

你真会品读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