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279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docx

高考全国卷语文限时训练7

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

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和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疑问。

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

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

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

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

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

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

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

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墓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

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

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

科技揭示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多项改革创新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需求;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

将博览会办成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

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内容,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览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播等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博览会。

(摘编自中国旅游新闻网)

材料二:

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

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

纪录片人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了叙事手法的革新。

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气息。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和“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纪录片人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摘编自《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

材料三: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

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

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

此外,还要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摘编自《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突出活态传承的方式,秉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

B.第五届非遗博览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贴心的服务,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可参与度强,力争让博览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受益和人民满意的博览会。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受到更多关注。

D.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非遗可以把非遗的内容与城市的形象结合起来,让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结合,突出展示非遗成果,注重博览会的生动、趣味、鲜活,注重民众的感受。

B.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是件好事,因为这能推动叙事手法的革新,且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纪录片创作,他们的纪录片较为自然、质朴。

C.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因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重点把握非遗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

D.近年来纪录片均采用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的叙事手法,记录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有力推动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体现的重要意义。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

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

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旬,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

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

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

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的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

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

“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急呼阵阵。

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

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

“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

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的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

“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

”老学究柔声说。

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

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

”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

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

“他可担当矣。

”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

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

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

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

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糟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

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生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

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

“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

”扛枪的就想往里走。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

“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

“吵什么!

”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

“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

”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

”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

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

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

“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

“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

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

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

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

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

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

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8.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

年十八,试礼部第一。

是时,陈傅良有文名于太学,幼学从之游。

月书上祭酒芮烨及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右,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

孝宗闻之,因策士将置首列。

而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

幼学对策,其略曰:

“陛下资虽聪明而所存未大,志虽高远而所趋未正,治虽精勤而大原不立。

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

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

”帝览之不怿。

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

丁父忧,再调潭州。

执政荐于朝,帝许之,且问:

“年几何矣?

何以名幼学?

”参政施师点举《孟子》“幼学壮行”之语以对。

上伫思,慨然曰:

“今壮矣,可行也。

”遂除敕令所删定官。

首言:

“大耻未雪,境土未复,陛下睿知神武,可以有为。

而苟且之议,委靡之习,顾得以缓陛下欲为之心。

”孝宗喜曰:

“解卿意,欲令朕立规摹尔。

”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幼学请对,言:

“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

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

”于是朝论奋然,始诏与金绝。

幼学因请“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众志,公汲引以合材谋,审怀附以一南北”。

帝称善。

一夕感异梦,星陨于屋西南隅,遂卒。

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蔡幼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B.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C.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D.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置的官学。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下第,既指下等、劣等,又指科举时代考试不中。

文中指前者。

D.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权力同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幼学才学出众,青出于蓝。

他十八岁就位列礼部考试榜首,而且其文章水平超越了老师陈傅良,得到了孝宗的赏识。

B.蔡幼学廷对直言,不避权贵。

外戚张说专权时,他敢于直言朝廷政治弊病,因此惹怒了皇上,没能置于首列留京重用。

C.蔡幼学恪尽职守,能解圣意。

调任潭州后,他建议孝宗不要受消极的言论、积习影响,而应积极收复国土,引起孝宗共鸣。

D.蔡幼学极尽忠言,鞠躬尽瘁。

蔡幼学力排众议,使皇帝答应同金国断交,提出了加固根本、聚合人才等治国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

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

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

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注]玉漏迟,烛怕金刀剪。

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延:

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交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内心的寂寞。

C.“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D.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

15.“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山高得连猿猴都无法攀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崖上急流、瀑布争相轰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庸之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以比兴手法引出自己对哀怨人生回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缺了换位意识,往往就会滋生冷漠、偏见与矛盾。

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会导致对群众的思想缺位、情感缺位、工作缺位。

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结果往往是自己方便了,群众就不太方便;自己舒服了,百姓就不太舒服。

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倘若想到对方是自己的家人,是否还会面孔冷漠、________?

不去换位思考、________,那么好事虽好却未必是群众所需要的,表面矛盾化解了群众心结却可能还在。

因而,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因为少了换位思考,事实上仍然在缺位。

政策落实的方法有很多,但怕就怕那种机械僵化的执行,________式执行,“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导致好的政策、决策在实际中变形走样。

要把落实工作做到位,关键就要学会换位,多从基层实际角度、多从群众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好的政策、决策更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只要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就会为之一变。

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

不料田间一位劳作的老者说道:

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

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启迪我们任何时候都要________地想问题。

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是(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颐指气使 将心比心 照本宣科 设身处地

B.神气活现将心比心按图索骥身临其境

C.颐指气使推己及人按图索骥设身处地

D.神气活现推己及人照本宣科身临其境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把换位变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就会为之一变。

B.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往往也会为之一变。

C.只要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往往也会为之一变。

D.把换位变成一种工作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