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489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doc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文章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最后,从大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致使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大,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与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呈现相反趋势,“就业难”问题目渐被人们所关注,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致使企业需求下滑,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

据有关数据统计[1],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0万人,就业现状严峻;而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2011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则继续上涨到660万,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复苏,但是就业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4月,仅北京地区仍有20余万毕业生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尽管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大学毕业生就业仍是前途渺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职业目标不明确,对社会、对企业不了解,盲目跟风考证

很多大学生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茫然地上课下课,寒假暑假,一学期接着一学期,周而复始,很快大学生活结束了。

临近毕业,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学校才安排实习,实习单位还得自己去找。

而班里大部分同学工作都没着落,马上就要走向社会,大家既茫然又害怕,专业没学好,又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参加人才招聘会就像去“赶集”,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

由于对社会、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盲目跟风考证。

报考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证、导游证、公共关系证⋯⋯等各色证书,以为有了证就代表能力增强。

“即使目前用不上,但有总比没有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再者,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一味要求单位地域好、办公条件好、工作压力轻、待遇高等,太过要求完美,到头来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2、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就业观念与期望过高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基础有高有低,再加上我国向来只强调应试教育而过多的忽略素质教育,许多高校仍存在只注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培养的问题,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只是虚有其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就业机会,而是难在没有理想的就业机会。

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种择业取向导致了国企、事业单位、机关应聘者云集,而条件艰苦、农村基层、西部却招不到急需的大学生。

此外,不

少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最基层的工作被同学、朋友、亲戚看不起。

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团队协作精神差,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 客观原因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高校应时刻保证就业渠道顺畅,这不仅仅要求高校时刻组织大学生按时参加招聘会,而且应做到因专业而异。

高校应对招聘会的时间、地点进行综合考虑,不应只做表面工作。

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感受:

就是被人挤进去然后再被人挤出来。

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半天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与招聘单位接触。

试想想,这样的招聘会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又有多少人成为幸运的宠儿?

 2、企业自身有待公平 企业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

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列出至少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企业走进大学招聘本身就可笑,试想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可能有贵公司要求的两年工作经验啊?

经验,现在也成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道现实门槛。

 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公司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考虑异地大学生。

3、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及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

90年代我国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大规模扩招,直接影响是引发毕业生快速增长,新生就业人员增长过快已远远超过了新增岗位的速度,大学生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同时,我国高校教育特色不突出,教育管理体制与社会要求脱节[2],教育结构不完善,教学方式落后,教育模式陈旧,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面较窄,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4、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加剧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出口业受到重创,就业岗位需求大幅萎缩,很多企业、公司大幅裁员,招聘需求大幅锐减,致使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甚至许多在岗人员也面临着下岗的威胁。

从2008年9月至今,诸多企业纷纷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对原本十分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5、国家未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措施及调控政策 这势必造成许多用人单位时常钻法律漏洞,设置各种条件,甚至制定一些歧视大学生的不成文规定,阻碍大学生就业。

企业对应聘人员工作经验的要求,使得很多应届毕业生失去了工作机会;企业对毕业生性别的选择,使得许多女大学生“望而却步”;企业对学生户籍、档案的要求,使得一些外市大学生就业有了障碍:

等等,以上方面都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趋向严峻化。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要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农村、边远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到那些地方去就业,虽然将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机会。

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择业的难度加大,与其“蜗居”在那里,不如找一块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

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待就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

面对激

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大学生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掌握过硬的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抛开“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现实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

此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谋取职业道路,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又缓解了社会压力。

可喜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

他们不再盲目把高待遇作为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一项面向上海市20所高校1300多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首次求职时愿降低薪酬标准[3]。

不过要想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的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

2、 国家应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

国家的制度安排包括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给毕业生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等。

在制度上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对于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可以把他们的户口留在某一个城市,将来他们的子女参加高考时可从该城市报考。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对子女上大学难的后顾之忧。

其他还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来保证毕业生能够主动去基层工作。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因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工作人数的不断增加,除了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居民素质做出贡献。

3、 高校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方面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应按“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要求统筹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

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家和学校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求职观;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熟悉、掌握一定的择业流程、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4、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在学科方面调整中,把加强基础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基本任务,把培养应用理科、应用文科等理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改革的重点。

在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把当前的需要与长远的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能盲目的根据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发展什么专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科学分析后,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实用性的专业,又必须遵循科学结构发展的规律同时要满足科学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来设置专业。

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为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第二专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积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将其培养成宽知识面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5、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

社会舆论界应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现今社会舆论界关于大学生负面报道的文章越来越多,诸如大学生诚信缺失,与用人单位毁约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许多关于女大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的负面报道等等随处可见。

因此,发出舆论的媒体应该发挥其主导客观的舆论的良性作用,本着以爱护及教育为出发点的原则来看待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个部门要通力配合。

无论是政府部门、舆论部门还是社会其他部门都应该全力配合,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首先要将大学生就业当作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来看待,而不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问题。

大学生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合理的配置好整个社会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源。

同时,政府应利用经济复苏,鼓励企业适当扩大规模,吸纳大学生就业。

因此,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给予合理的关注。

 6、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在这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对策。

第一,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实现信息的广泛传递,降低求职,招聘成本,实现公开,公平竞争,实现大学毕业生和工作岗位的相匹配。

第二,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帮助学生开发职业管理技巧,提供建议,甚至在学生毕业两年之后还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

 四、结束语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新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积极采取对策。

相信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等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