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519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兴县富民.docx

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兴县富民

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兴县富民

王勇

旅游产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在我国,旅游产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正是看到了旅游产业这种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纷纷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旅游景点景区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濒临黄河,向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307国道穿境而过,是陕西通往华北、华东的桥头堡和东大门。

全县辖8个乡镇,总人口8.3万,国土面积418平方公里,是陕西人口较少、面积最小,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始终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深入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与开发煤炭资源并重的振兴吴堡的重要举措来抓,并把旅游兴县确立为吴堡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得到了全县上下广泛认同。

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

怎样发展旅游产业?

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

首先,是因为吴堡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

其中第一大宝贵资源当属吴堡石城。

石城的特点,或者说宝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非常悠久。

吴堡石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当时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时为县治所在地。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是构造特别独特,全城皆由青石包砌而成。

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石城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摧残。

但城垣及城内布局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其蕴藏的珍贵价值正如专家所言:

“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古代城防建筑中,以青石包砌的情况并不多见,吴堡石城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延时之久(五代至清)和现状之完整都是全国鲜见的”。

也正基于此,吴堡石城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作为过去的县治所在地,石城虽然不大,但却“五脏俱全”,加之又始终兼有边防要塞的功能,因而在石城人们不仅可以考察古代边防要塞的军事文化以及封建官衙文化,还可以领略陕北的建筑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四是自然面貌雄伟而奇险。

石城东临黄河,西北以石壑为堑,南有一条石径与现在的县城曲屈相连,地形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铜吴堡”之称。

登上城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沟壑纵横、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光一览无余。

使人至此,无不为之感到一种强烈地震撼。

黄河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二大宝贵资源。

虽然黄河沿岸的县和市非常多,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却并不多。

我县丁家湾乡拐上村沿黄河有一处地方叫做大同碛,对面即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山西碛口古镇。

黄河在此处上下200多米范围内变为仅100多米宽,而且这200多米还有落差,因而造成了河水在此处汹涌澎湃、涛声震天,其气势不亚于壶口瀑布,同时又具有壶口瀑布所不具有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此漂流,这对于那些喜欢刺激、喜欢冒险的年轻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横沟温泉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三大宝贵资源。

横沟温泉目前日流量3000多立方米,水温39℃,是目前西至我市定边县、东至山西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而这一范围内潜在着大量具备高端消费能力的游客。

除了这三大宝贵资源外,吴堡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后离开的地方,还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以及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和陕北民歌大师张天恩的故乡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可资依托的宝贵资源。

总之,吴堡的旅游资源禀赋是很优越的,在不大的面积上集中了文物、人文、自然、红色革命等多种旅游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时空上立于黄土高原和黄河这个大背景之下,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两黄文化”将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其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因为我们迎来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机遇。

可进入性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特别在个性休闲化度假旅游日益取代传统的团队旅游而成为旅游主导形态的今天,是否靠近高速公路对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而国家规划建设的青银高速(青岛至银川)已全线贯通,太中银铁路(太原至银川和中卫)也将于2009年建成通车,交通问题不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且还将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一大优势。

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青银高速贯通以后,将使得我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以吴堡为中心,向东一天可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两个半小时可至太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向西四个小时可至拥有美丽沙湖的银川;向南三个小时可至革命圣地延安,四个小时可至壶口瀑布,六个小时可到世界文化古都西安;向北一个半小时可至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佳县白云山,两个小时可至塞外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三个小时可至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

也就是说,吴堡基本上处于众多已经开发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半天旅游圈的中心部位,将是未来多条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这为我们依托这些热点景区和景点,借势发挥、借力打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吴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加快开发进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再次,是因为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更加适合吴堡的县情。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吴堡虽然人口不多,但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加之过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导致就业渠道相对较窄、人们的就业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县委、县政府在就业问题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旅游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由于这些行业就业和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就业、刺激创业,因而不仅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加之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导致吴堡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一直比较封闭保守,并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旅游产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性的特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利于加快吴堡对外开放的步伐,扩大吴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吴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

而旅游产业是一项绿色产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较小,可以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四,是因为服务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

特色文化大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要奋斗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

那么,什么是特色文化大市?

如何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要回答这些问题殊非易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开发,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其形式和内容,使之真正成为永不衰竭的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一手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示,一手抓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就后者而言,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和传承、传播文化的范例,比如镇北台、红石硖、白云山等,但这些相对于我市广阔的国土面积、丰厚的文化遗存来讲,仍显得有些单薄,也与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目标相距甚远,非常有必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把一些文化遗存集中度高的地区纳入到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

而吴堡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前所述,全市像吴堡这样集如此众多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县份并不多。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吴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特别是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

二、怎样发展旅游产业?

(一)发展的原则及思路。

(1)、坚持“大手笔策划、高起点规划”。

有没有一个好的策划和规划,直接决定着一个景区或一个景点的开发和建设的品位乃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旅游资源特别是文物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旦开发失误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

由于我们的人力、精力、特别是财力和经验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所以必须要循序渐进,先行启动那些投入小、难度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再逐步启动那些投入和难度相对较大的项目。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开发。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很强,要求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但同时旅游产业的专业性也很强,而且往往投入巨大,政府既没有财力、更缺乏能力大包大揽,必须走招商引资的路子。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搞好策划规划、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具体的项目开发必须交由那些有实力的、专门从事旅游产业的企业去搞。

(4)、坚持“高档次建设、精品化开发”。

旅游产业具有“赢家通吃”的特点,精品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游客往往人满为患,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反之则举步维艰,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开发和建设的始终,而决不能因一时之困难随意降低标准。

(5)、坚持走互利共赢、区域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路子。

加强与我市的米脂县、佳县以及山西的柳林县、临县等相邻县份的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黄河风情游、古城(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6)、坚持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路子。

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在科学开发中促进保护。

(二)发展目标。

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搞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吴堡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公、检、法以及文化、财政、经发、交通、水利、林业、环保、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充实力量。

给文化局加挂旅游局的牌子,同时增加编制,充实人员,明确职责,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推进。

(3)加大投入。

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用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市投资以及从金融机构融资。

(4)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在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同时,赢得中、省、市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经过努力,截至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初步成效,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拥有上市公司西藏旅游股份和雅鲁藏布江旅游航线的北京国风文化旅游集团已与我县就吴堡石城、黄河漂流、横沟温泉三个旅游项目的开发签订了开发协议,规划设计、征地等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届时,吴堡将真正成为榆林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支柱之一和黄河沿线上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郭丁瑄

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我们一定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认识,牢牢把握精神实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在工业发展上求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工业、突破在工业。

紧紧依托吴堡煤田资源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继续配合省市抓紧抓好矿区总体规划的催批,力争今年上半年取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加强与首钢、陕西鑫博源煤焦化有限公司的联系,细化落实开发进程,着力开展项目设计、环评、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

启动矿区及焦化工业园区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煤炭、岩盐勘探以及征地、移民搬迁工作。

理顺省市县企业各方利益关系,促进资源有序开发。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资源保护和开发监管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依托煤炭资源开发与转化,延长产业链,发展煤化工等下游产业。

积极扶持黄河水泥厂年产77.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改生产线、民康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投产。

力争通过5—8年工业成为全县的绝对主导产业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基本建成工业强县。

在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

抓住国家更加积极支持“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快农村小康进程。

今年完成8个示范村建设,巩固提高6个示范村,达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一村一品”经营。

继续抓好红枣、蚕桑、薯类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

扶优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拉动主导产业规模扩展,效益提高。

改造吴米路、呼豁路,建成樊岔路,形成全县公路交通“目”字形骨干网络,并抓好通村公路建设,使80%的村实现通水泥路。

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扶贫综合开发,注重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依托东莞、苏州、天津三大窗口,不断拓展劳务产业发展空间,力争使劳务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50%以上;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林权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旅游产业上谋发展。

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工程来抓,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委托西安美灵机构做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继续抓好石城的维护与开发,引进北京国风文化旅游集团参与发展旅游产业,启动黄河漂流、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馆项目建设,力争把吴堡旅游融入省、市旅游网络,打造黄河旅游胜地。

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1/3的资金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旅游产业成为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同时,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文化、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社区服务等潜力较大的新型服务业,充分挖掘剪纸、唢呐、陕北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扩大“三产”增加值,使之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做文章。

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研究制定《吴堡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公平准入、拓宽创业空间、优化创业环境,扎实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创业的潜能释放出来,在全县上下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

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运输业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建材建筑业作为重点。

切实做好中小企业创(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搭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吸引企业入区入园聚集发展,力争到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80%以上,真正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城镇化建设上出实招。

按照“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铁政策、铁手腕管理,高水平、高效率服务,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加快黄河大道、迎宾大道、中心广场、县城供水四大工程建设,确保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启动二道街拓宽延伸工程和城建楼至派出所综合改造项目,拓宽一道街。

实施县城靓化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美观实用方便的厕所和垃圾台,改造农贸市场,合理建设停车场。

大力推进县城集中供暖,改造县城排水排污系统,完善垃圾填埋厂。

建设机关住宅小区、粮贸小区和高档商贸住宅休闲区等建设。

围绕“创卫”工作,从理顺体制、机制和落实责任人入手,加快构建城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创造舒适宜人的良好环境。

同时,按照产业兴镇理念,着力打造焦化工业园区和矿区服务的能源化工型城镇、物流产业为主的交通枢纽型城镇,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旅游产业服务为主的辐射周边型城镇,努力构建以县城和寇家塬镇为两核、以辛家沟镇和郭家沟镇为两极,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分明的城镇化体系,力争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在改善民生上促和谐。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贫困生平等接受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名师和招聘本科师范生;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巩固和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职;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让广大年老农民“老有所养”,摆脱延续千年的“养儿防老”模式。

要进一步夯实创建“平安吴堡”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完善信访、调解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刑事案件的侦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在党的建设上做保障。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尤其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坚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弘扬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精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办事,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凭德才识人,论政绩用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真正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力度,严格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促进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

樊荣

根据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近日我就寇家塬镇2007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寇家塬镇辖24个村,农业人口8600人,农村劳动力2100人。

全镇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林地4.3万亩,水田0.13万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镇党委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致力于发展第一要务,全镇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势头。

2007年全镇GDP总量3225万元,同比增长48%。

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同比增长37.5%。

农业总产值1764万元,同比增长48.5%。

全镇粮食总产1606万吨,枣桑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

红枣产量600吨,增收120万元,畜牧产值达0.05亿元,同比增长43.2%。

劳务输出836人(次),创收752万元。

继续推行村财镇管制度,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化解债务9.6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镇村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镇修建村级公路25公里,畅通了乡村道路;农村计划生育、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稳步推进。

(三)科教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逐年加大了对科教卫生事业的投入,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目前,全镇共有8所小学,均达到“普九”标准要求。

大力实施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2007年培训农民达430人次,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脱颖而出。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

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大面积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结合“五五普法”活动,以《宪法》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2007年在全镇24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和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据统计,全镇“两委”126名干部平均年龄为38.4岁,高中、中专以上就有54名。

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五统一”制度(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述,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仍需我们倍加努力。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

农作物、红枣、蚕桑和畜产品等主导产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且更多地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品牌效应。

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变大,靠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相当一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农民思想普便比较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缺乏干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截止2007年,我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

由于知识层次低下,认识程度不高,严重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应用新科技的能力。

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在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诚信意识,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信行为出现。

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