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274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班级管理.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

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同时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根据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责任编辑:

福建教师招聘)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过程的实现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①知,即道德认识;②情,即道德情感;③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

④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以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

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过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童义

(一)班级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2、班级组织的发展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班级组织应运而生。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国伯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总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二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三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二)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是归宿。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