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洪培训教材.docx
《防汛抗洪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汛抗洪培训教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汛抗洪培训教材
防汛抗洪培训教材
[日期:
2007-04-23]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第一章山洪
一、什么是洪水
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洪水一般包括江河洪水、海滨河口的风暴潮洪水、山洪、凌汛等。
中国大部分地区以暴雨洪水为主。
天气系统的变化是造成暴雨,进而引发洪水的直接原因。
洪水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洪水的周期性是由气候的四季循环所决定的,洪水的发生随机性因气候的多变而变,洪水发生的时间、地点、量级常难以准确预知。
江河洪水一般都超过了多年平均洪水位,超过多年平均洪水流量,也超过河道安全泄量。
二、什么是山洪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岗地)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
其中暴雨引起的山洪在我国最为常见。
三、山洪有哪几类
按其成因,山洪可分为如下类型:
暴雨型山洪;融雪型山洪;冰川融化型山洪;拦洪设施溃水型山洪;由前面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共同引起的称混合山洪。
四、降雨等级划分
防汛部门:
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
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
按12小时降雨强度和24小时降雨强度划分大小降雨量等级,见下表:
雨量等级表
强雨
等级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小雨
R12<5
R24<10
中雨
5≤R12<10
10≤R24<25
大雨
10≤R12<30
25≤R24<50
暴雨
30≤R12<70
50≤R24<100
大暴雨
70≤R12<140
100≤R24<200
特大暴雨
140≤R12
200≤R24
毁坏村庄
第二章山洪发生时的人员安全转移和避灾
山洪的突发性、时空的不确定性大,影响因素多,工程治理投入大,短期内难以完全根治。
因此,目前山洪灾害的防御必先采用躲灾、避灾方法。
房屋、公路和铁路应尽量远离河道、山坡和易塌方的地方。
暴雨发生时,必须抓好躲灾、避灾,做好预报,及时指挥人员紧急撤离危险区。
一、汛期防御山洪准备工作
1、做好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普查工作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逐一勘测、调查,对该区内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历年洪灾、现有防御体系、灾害隐患点等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摸底。
弄清现状,区分划定范围。
登清危险区、警戒区内人数、房屋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再精心编写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制定安全转移方案及路线、地点,并做好需转移搬迁户的规划工作。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地貌:
调查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的地壳切割变动,地震构造,地表岩层风化破碎情况,地形坡度,冲沟纵横断面,松散固体物质堆积量等;
(2)地表侵蚀:
调查侵蚀类型(水力、风力、重力等)及侵蚀强度,年平均流失厚度;
(3)流域降雨:
调查集雨面积、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暴雨强度,历史洪水特征数值;
(4)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情况:
发生频次,激发因素,每次的气象情况,降雨情况,损失情况等;
(5)坡面沟谷治理情况:
调查有无综合治理规划,工程实施情况,工程管理和效益,人为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等。
2、查清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威胁的人群
根据历年山洪灾害资料分析,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威胁往往是下列几种情况,应特别注意:
(1)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脚下或者切坡建房不加防护的居民,最易遭到山洪和滑坡的威胁。
(2)宅基地选择在溪河两边、双河口交叉处及河滩地的居民,最易遭到洪水直接冲击。
(3)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随意建房居住的人群,在山洪暴发时夹带许多砂石及柴草树木,阻塞桥梁拱涵时,容易导致洪水壅涨,易造成桥梁或桥头被冲毁,容易造成人员与财产危害。
(4)在山洪易发区内的残坡积层较深的山坡地或山体已开裂的易崩易滑的山坡地上建房的居民,如遇特大暴雨侵蚀冲刷,容易受到山体崩塌滑坡的威胁。
(5)山洪淹没区房屋质量不好的居民,因水泡房倒,压死的人多。
3、划定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三区”
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三区”指的是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它是按照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而划分的。
“危险区是指居住在山洪暴发后可能产生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水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内的人们和房屋、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威胁,甚至造成巨大损失的生产生活区域。
按洪泛区的划分,也就是各溪河两岸在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区域。
如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70~100毫米以上,必须立即发布人员安全转移信号,区域内人们紧急有序地撤离危险区。
“警戒区”是指高出危险区,位于十年一遇到百年一遇洪水线之间的区域。
“安全区”是指不受稀遇洪水影响,难以发生灾害,同时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供人们临时或永久居住、生产、生活的区域。
4、建立健全山洪的群测群防系统
首先进行监测点选定工作,确定监测范围、监测方法和要求,把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被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为监测责任人。
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为群测人员组成。
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书。
由县国土资源局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并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工作,同时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山洪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厂矿发生预警通知。
具体内容如下:
(1)设立雨量测站。
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激发条件,为随时掌握降雨强度和过程,提供防御山洪灾害的水文信息,需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危险区域增设一定数量的临时雨量观测点。
(2)建立通信联系。
信息畅通是确保及时避险避灾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是保证信息畅通的必要条件,预警预报系统的主要内容为:
①在危险地区的居民点及观测点设立电话或对讲机等通讯设备;
②确定紧急避险的预警程序以及报警信号方式等;
③确定信号发送的手段和责任人。
此外,对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险情以及沿河水文站点的区域应做好专项观测。
对居民点和观测站之间可设置有线电话、无线电台或对讲机等,随时将观测的雨情、险情上告县防指,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抗洪救灾工作。
紧急特殊情况,乡镇先行现场指挥。
5、做好山洪灾害抢险队的常规训练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在山洪未发生前(一般在每年的4月以前),必须组织抗洪抢险队伍进行山洪灾害防御演习训练。
训练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每位抢险队员熟悉抢险救灾的方位、地点、预警信号和安全转移路线。
(2)对水库、山塘抢险用砂石土料搬运速度与堆放位置的训练。
(3)快速装土、砂石袋,加高、堵水、围堰训练。
(4)安全转移线路上的扫障、开路、架桥训练。
(5)紧急情况下先救老幼病残、后一般人员转移训练。
(6)保护安置转移后群众财产不受损失等训练。
(7)不定时(在夜晚或白天)紧急集合奔赴指定地点训练。
(8)紧急出动时抢险器具(手电筒、雨衣、雨鞋、担架、拐杖、干粮等)准备的训练。
(9)随时调动抢险运输器材物资用车辆训练。
6、山洪易发区居民汛期准备工作
作为山洪易发区的居民,在山洪发生前,必须做好以下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是每居民在平时应尽可能了解当地暴雨山洪和泥石流历史情况以及学习一些山洪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二是无论是在居住场所还是在野外活动场所,都要首先观察熟悉好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听到山洪警报,自动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
三是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当预感到可能有暴雨,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特别是提防深夜暴雨山洪;
四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一旦认定情况危急时,除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外,应先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五是事前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情损失,提高自身灾后恢复能力。
二、如何做好山洪灾害发生时的安全转移工作
1、山洪易发区防灾指挥所,在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制
进入汛期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方,乡镇必须建立防灾抗灾指挥所,实行24小时值班。
指挥、值班人员都要随时提高警惕,牢固树立“严密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经常收听、收看气象信息和上级部门发布的灾险情预报,密切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居住在危险区的居民,必须事先熟悉好所处的位置和山洪隐患情况,明确好应急措施与安全转移的路线和地点;还要勤于观察了解房前屋后是否有山体开裂、沉陷、倾斜和局部位移的变化;是否有井水浑浊、地面突然冒浑水的现象;是否有动植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
发现明显的前兆,就应迅速果断地指挥居民撤离躲开现场。
暴雨山洪的特点是突发性强,避免山洪灾害的关键是避险快速。
2、准确及时发出测报
山洪预报是防御山洪灾害,降低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
山洪地质灾害往往是始发于某一地点或部位,迅速形成洪水、泥石流袭击下游沿线,该地的监测责任人或最先发觉的村民能否在山洪地质灾害初发时快速、准确地发现,至关重要。
在山洪易发区的乡镇要建立1~2个气象、雨量观测站,一旦出现50~100 mm/小时暴雨。
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呜锣、放炮、打电话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
3、及时发出安全转移警报
(1)预警程序及信号传递方式。
为让群众躲灾、避灾及时,减少山洪灾害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县→乡(镇)→村→组的次序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按组→村→县的次序进行预警。
(2)预警、报警信号设置。
预警信号为电视、电话。
县防汛办在接到雨情、水情信息后,通过县电视台播放及电话通知到各乡(镇)。
报警信号一般为口哨、警报器等。
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息员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的设置因地而异。
(3)信号发送。
在4~9月份汛期,县、乡(镇)、村三级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相互之间均用电话联系。
村组必须明确1~2名责任性强的信号发送责任人,在接到县乡(镇)指挥部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获得严重的监测信息后,信号发送人必须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乡镇通讯设备要灵活可靠,除有手机外还要有自动报警系统。
山洪易发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应急演练、宣传培训,提高防范山洪的意识;要迅速落实山洪易发区村组避洪转移道路和安置地方。
4、居民及时转移
暴雨突降,溪水陡涨,洪流奔腾聚至,可得撤迁时间极短,山洪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或听到警报后,必须像听到防空警报那样自动迅速转移到预定安全地点。
靠乡镇指挥人员逐户催促才转移,往往来不及撤通。
但转移责任人应负责组织指挥,维护秩序和转移安全。
第三章泥石流防治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二、防御泥石流灾害的措施
1、以避让为主的措施
在泥石流将发生时,通过警报,采取紧急撤离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
当得知某区域一段时间内将发生泥石流时,则应对该地区采取紧急疏散和保护措施,人员需强行迁至安全区,要建立临时躲避棚,躲避棚的位置要避开沟渠凹岸,以及面积小而低平的凸岸和陡峭的山坡下,应安置在距离村庄较近的山坡或位置较高的阶台地上。
不要顺泥石流沟方向上游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2、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措施
采取蓄、引和拦挡工程,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在源头上抑制泥石流的发生。
3、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措施
通过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的流向和流态,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减少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区的安全。
4、综合防御措施
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和节省投资。
第四章防御山洪灾害的社会保障措施
一、制订防治山洪灾害法律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是防御山洪灾害的法律保障措施。
各部门要通力协作,统一规划,制定的山洪灾害防灾避灾措施。
为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责任,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等。
为约束人的活动行为,还应制订山洪灾害防御的其他保障措施。
包括向群众宣传普及防灾避灾知识,组织群众做好避灾转移安置工作等。
二、建立健全防御山洪灾害指挥工作
1、加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在防御山洪灾害中的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关于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在防汛抗洪工作的职责的规定,县防汛指挥部要在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全县山洪防御的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贯彻执行本级政府及上级防汛指挥部制定的防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法令。
制定和组织实施防御山洪灾害的对策方案。
掌握汛情、雨情、水情信息,及时发布汛情公报、雨情通报、灾情警报。
组织汛前安全检查,下达并督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的储备情况。
督促检查各地、各单位防汛抢险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的落实到位情况。
加强防汛通讯及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管理。
开展各种山洪防御宣传教育及组织培训。
2、健全防汛指挥部防御山洪机构
(1)组织机构: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区域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应设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各村建立以村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并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30~50人),每个村组均确定1~2名信号发送员,造具花名册报送乡(镇)与县防汛办公室备查。
(2)职责范围:
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要组织制定、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各项工作,掌握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地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情况。
定期进行险工险段、山体崩塌、滑坡等隐患的监测、动员、组织群众的安全转移避险,认真执行上级命令,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确保社会安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3、认真落实防御山洪灾害工作责任制
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包括:
行政首长负责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等。
要认真落实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必须做到:
⑴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国家防总国汛〔1995〕6号文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工作职责》的精神,防汛抗洪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因此,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总责就落在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身上。
⑵落实岗位责任制:
对于各部门,各行业,各险工险段,查险处险,测报预警,抢险队等岗位,要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要求,定岗定责,落实到人。
⑶加强技术责任制:
对于山洪防御中有关预报数值,评价工程抗洪能力,制定防御方案,采取抢险措施等技术问题,应由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建立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技术专长,明确职责,提高防御山洪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做好汛前安全检查
汛前安全检查是在汛期前,对各地各部门各工程单位在防汛组织机构、工程运行状况及其防洪工程建设、防汛抢险物资、防汛经费、通讯预警系统及防汛预案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督促。
为使防汛检查工作规范化,根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制定的有关规定,汛前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组织方面:
是否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部门、各行业分工负责的各项防汛规章制度,防汛抢险的组织情况及防汛抢险队伍是否得到了落实;
机构方面:
防汛指挥机构及其内设的各部门各行业机构是否健全,防汛行政首长及其相关责任人是否得到落实,到位情况如何;
工程运行状况及工程建设方面:
枢纽工程是否存在险病隐患以及险病隐患的程度和变化发展情况如何,国家及省市下达的防洪工程以及需要自筹资金必须汛前完成的防汛保安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如何;
物资储备及其经费落实方面:
对本年度的指令性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的储备情况怎样,应筹集的防汛经费落实了多少;
通讯预警系统方面:
防汛通讯系统是否灵活可用,能否确保防汛报警需要,防汛抢险紧急避灾预警系统是否建立;
度汛方案方面:
工程管理单位应根据当年的汛情、雨情及工程存在的险病隐患等情况综合制定并完善渡汛方案,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呈报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