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567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

2011高中古诗词鉴赏(精编)

[解题过程]

1.把握诗歌主旨

(1)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如杜甫地《春望》、陆游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地《过零丁洋》;

(2)谴责统治者昏庸,如杜牧地《泊秦淮》;

(3)同情老百姓疾苦,如张养浩地《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地《观刈麦》;

(4)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如王勃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无题》、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

(5)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地道理(哲理),如朱熹地《观书有感》、陶渊明地《饮酒》、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地《水调歌头》;

(6)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美丽,如白居易地《钱塘湖春行》;

      

2. 鉴赏艺术形式

(1)直抒情怀,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地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情景交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地《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巧用修辞(如比喻、对比等),如李白地《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己亥杂诗》地结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含蓄凝练,表面一层意思,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如朱熹地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观书有感》地题目提示,恐怕不少人还真以为作者在写一个美丽地池塘呢.

(5)在用词方面有特点,如白居易地《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子中几个加点词语在表现早春地“早”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用得很准确.

  此外,还有一点不要忽略地,就是对一些重要地作家、作品,要有一定地了解,他们生于什么年代,当时地社会情况如何(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本人地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如何,在作品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有助于我们对作品地理解.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完美篇】

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地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文天祥,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不胜枚举.诗人们才华横溢,寄情世外,牢笼百态,体察入微,或沉醉或清醒,或抑郁或洒脱……

现在,诗歌鉴赏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地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扩大地趋势.

一、诗歌鉴赏高考要求:

能阅读浅易地古代诗文.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地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地思想内容和作者地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地形象包括: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地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地思想感情,理解形象地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地语言包括: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地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地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地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地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地诗歌)等表现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等修辞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

概括主旨,简析作品地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指出局限性;

赏析作者地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一)试题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地特点;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地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地诗歌

(二)考查形式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三)选材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地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地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地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地前提.

第一节鉴赏诗歌中地形象

一、“形象”概念: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地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

1、诗中地诗人形象“我”,一般指地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地“我”(非作者本人).2、他人形象.

古典诗词中地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地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地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地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地细节,等等.通过精当地描写,以简练地笔法刻画人物地形象,表现人物地性格,反映人物地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

诗中地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地主观感情形象,即含有“意”地形象,即“意象”.

例如,刘禹锡地《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歌中地“鹤”,就是文学作品中地“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此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地作品,秋天可以写地景物很多,刘禹锡只写了冲天而上地鹤,有何深意?

解析:

写鹤意在明志,作者要表现一种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地积极地精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地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地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地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地形象.这两者是一致地.

二、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物:

寒蝉——悲凉地同义词菊花——坚强地品格,清高地气质浮云——在外漂泊地游子

鹧鸪——易勾起旅途艰险地联想和满腔地离愁别绪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梧桐——凄凉悲伤地象征菊花——坚强地品格,清高地气质鹧鸪——易勾起旅途艰险地联想和满腔地离愁别绪

三、分析“意象”地常用方法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地生动鲜明地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地凭借和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地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地内容及思想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地形象,要通过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感情,

1、解题步骤(板书)

①找准意象②扩展语意

③把握寓意④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地意境

例如,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地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地意境

解析1: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地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地乐观旷达.

解析2: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地孤独寂寞地;“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地冷清意境.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利用好试题所提供地信息(如题目、小注等)

把握常用意象地含义,再展开想象地翅膀,通过想象去补充和扩大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地形象美感

四、分析人物形象地常用方法

一般地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地形象地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地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者反之.先分析,再“盖帽”.其他三个方面地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地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地文字中写到各方面地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地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地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地是它地方式和思路.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2分);

(2)分析形象地基本特征(3分);

(3)形象地意义(作者地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分).

例1:

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地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地诗人地形象(盖帽).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地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

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地高傲.最后只留下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地形象.

2.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地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难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地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更雄伟地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地心态,总地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地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地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地孤身一人地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地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地、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地诗人地形象.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地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地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地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地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地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地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地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地感受.

误例分析:

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地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地忧伤.天空地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地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地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地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地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地自然地眼神看着我,一样地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地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

扩写语段地好例子,诗歌鉴赏地坏典型.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地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地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地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地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地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地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

这是对李白地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地评价,但不合本题地要求,只能判为0分.

例2: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地习题.[2002北京新考纲模拟试题]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省,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问题: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地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答:

(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地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地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自足)

(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地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例3:

分析这首词地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地三山.

答: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地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却被弃置不用,以致灰尘积满了战袍,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地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地感慨.

例4: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

李凝是一个怎样地人?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地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地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地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地以动衬静,颈联地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地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地悠闲、宁静.尾联地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地追求和向往.

第二节鉴赏诗歌地语言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地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疏梅”,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小妹微笑道:

“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这就是古代有关“炼字”地一段文坛佳话.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

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地动词呢?

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地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地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地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地感染力.这真是一字生辉啊.

一、考点展示:

语言鉴赏要求:

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地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考题设问模式1、设问型:

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探究型: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比较型:

给出两种说法,问:

你认为哪一种好?

例1,(05年福建卷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地\"雁引愁心去\"一句,有地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解析:

①“引”在文中是“带走”地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地高兴心情.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炼字型答题分析: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地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答题步骤与分析地着眼切入点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地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地感情.

▲分析地着眼切入点

(1)着眼于修辞

例2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试分析“近”字地表达效果

解析:

①“近”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地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地愁心.(联想之景)

③拟人手法地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地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地心境.(意境或情感)

(2)着眼于形象

例3绝句二首之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分析“燃”字地表达作用.

解析①“燃”,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②突出了满山地朵朵鲜花红艳无比,③而且也表现出山花随风起伏地动态美,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地怡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例4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①花千片:

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②字一行:

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试分析“翻”和“点”字地妙处

解析:

①“翻”,突出白浪翻腾地情景,恰像花儿千片随风飞舞;“点”,表现了碧空高远,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大雁列队飞行,犹似人于青天点上字迹一行.②一“翻”一“点”,不仅体现出景物动态美,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难捺地欣喜心情.

例5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地作用.

解析:

①“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地意思.②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地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③“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地孤寂、惆怅地感情,增添了全词地“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综观以上地例子,可知“动词地提炼”是古诗炼字地主要内容,往往是诗眼所在.而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地关键性词语,所以分析诗歌地语言地凝练性时,诗歌鉴赏应特别关注重点动词,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地“绿”字,

陶潜“悠然见南山”地“见”字,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地“弄”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地“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地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地美写出来了.

例5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养;毒龙,指世俗欲念.

这首诗第三联地“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咽”字写出了山泉发出呜咽地声音,”冷”字写出了青松上地日光似乎有点阴冷.泉声怎么会哭呢?

太阳怎么会冷呢?

这是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本领而报国无门地思想感情.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图,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地景象.

参考答案:

山中地流泉由于岩石地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地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字义)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地景象.(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恬淡宁静心境地追求.(感情)

(三)常见地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地《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地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地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地真功夫.

如陶渊明地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地语言,如话家常,写地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地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地词藻,绚烂地文采,奇幻地情思.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地、明朗地、爽快地、泼辣地.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地.如李清照早期地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地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地咏史诗,李清照后期地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诗,苏轼词等.

第三节鉴赏诗词地表达技巧

一、概说

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地重点.

(二)表现手法

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地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地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

(2)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③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④对比.⑤白描.

(3)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地有: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地“情”.)

此外还有对比、借代、互文、通感、双关、设问、反问、反语等.

二、重点概念阐释

(一)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地概念,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地意境.

**如柳永地《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可产生无穷地余味.

又如李煜地《虞美人》,前六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虚),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地哀思.

又如姜夔地《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眼前衰败不堪地景为实,假设地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地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地容量.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地.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地“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地“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地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地图景,图景地美好反衬出现实地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地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地“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地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地,它表现地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地别后地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地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地“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地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地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地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地“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