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六分析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781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六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哲六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哲六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哲六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哲六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六分析题.docx

《马哲六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六分析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六分析题.docx

马哲六分析题

六、分析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材料1:

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

“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

“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

“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

柏拉图认为: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

“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

“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2.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宜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3.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问题: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4.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收拾得清清爽爽,门外高悬“天下第一酒”的酒幌子,但是却门庭冷落,顾客少,酒卖不出去就变酸了。

他非常苦恼,于是请教左邻右舍,邻居说:

“这是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往往人们高高兴兴地想去你家买酒,但一走到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想扑上去撕咬人家,你说谁还敢上门买你的酒呀,这就是狗猛酒酸的道理。

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5.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喜欢养猴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A.家里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便与猴子商量道:

“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

”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十分生气。

过了一会他改口说:

“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行吗?

”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这个故事。

6.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因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摘自《公予;公孙丑上)

问题:

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7.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摘自《韩非于》

问题:

守株待兔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8.白马非马: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是马五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

故白马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

黑与白,马也?

故曰:

白马非马也。

——摘自(公孙龙于》

问题:

白马非马说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9.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丽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问题:

在狐假虎威故事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老虎犯了什么错误?

10.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

材料1:

霍尔C.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的。

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

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节。

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蜘;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1)材料l和材料2哲学观点各有什么错误?

(2)材料3理论的合理处和错误是什么?

11.材料1:

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列宁指出: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材料2:

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有丰富的油藏。

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3:

1875年的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

这一振动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传递声音的机器——磁电电话机,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已有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12.材料1: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

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论费尔C.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4页

材料2:

“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论费尔C.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材料3:

“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楚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规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广论费尔C.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8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3、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至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夸克。

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5.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他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6.材料1:

“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2页

材料2: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农村搞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材料3:

“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

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三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1回答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提出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

(3)根据材料2、3回答马克思主义提倡怎样的学风?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两者混合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可持续发展战略。

2.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材料2: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

材料3: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

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了52.9%,但由于人口增长了24%,人均占粮食只增长了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之间。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

在全国500个城

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1和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4.马克思认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第427页

这段话反映了哪些唯物史观的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5.材料1:

孟轲说:

“民为贵君为轻。

”社稷次之

——摘自《孟子·尽心下》

苟况认为: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苟于·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16册

胡适说:

“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

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

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材料1、2、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

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2.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他把绝缘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半,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及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于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观点,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是列宁的观点。

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回应和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物质消失的谬论,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结果,它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3.刻舟求剑这个寓言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刻舟求剑者违反了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剑掉水中,剑静舟动,而求剑者以绝对静止的态度看待掉入水中的剑,必然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狗猛酒酸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但是,对于酒家招揽生意而言,就不是各自孤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