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700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

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三历史知识清单与复习提纲(必修二)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革新(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石犁。

“石器锄耕”(“耜耕”)

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是主要农具。

商周时期使用少量农具。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并逐渐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赵过推广的,二牛牵引三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至此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

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水利工程

战国

汉朝

、、

灌溉工具

曹魏

改制

创制

利用水力的

明清

出现风力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所有

夏商西周

一切土地属于,实质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被称为________。

春秋时期

由于的发展,出现大量,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都要。

这实际上承认了。

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

秦国的,废除,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__________,以维护__________,巩固统治。

北魏至

唐朝前期

政府实行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限制。

明朝

政府多次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和的多寡收取赋税。

绘制田亩图册叫,作为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古代小农经济的

基本含义

形成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伴随着__________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特征

以______为单位_____耕_____织。

农民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__________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

影响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就会贫困破产,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高超的

冶金技术

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技术。

___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鼎、

、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

冶铁炼钢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发展过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瓷,北朝烧出成熟的____瓷。

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_______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_被人们奉为珍品。

江西是著名的瓷都。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著称,还吸收了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时期设在苏抗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明代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_____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市的形成与

发展

宋朝以前,每个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____”,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开市、闭市。

宋朝时,城市中___和___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城郊和乡村的“”也更加普遍。

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_________的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

古代的、、、、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一二”的说法。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商帮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的商人群体,叫做,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和。

乾隆年间,______开始兴办票号。

(阅读P13历史纵横)

理解“重农抑商”

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由来

商周时期,国家曾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___________,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基本含义

限制________的发展,保护_____生产和_____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__________。

影响

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政策,继承实行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的发展。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朝的

海禁

原因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_______日益猖獗。

_______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政策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______的主持下进行。

清朝的

闭关锁国

原因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清中期后,为防止西方殖民主义渗透。

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政策

清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实行“”政策。

影响

不仅妨碍________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_,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在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受_____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__________的诱导,中国一些_____、地主、__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时间地点

19世纪_______年代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

代表企业

上海_________________、广东南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

这些企业使用________,_______工人进行生产,民族工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_________生产方式产生了。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期。

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__________,进一步瓦解中国的。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

表现

民间出现。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的增加和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向的扩展。

影响

______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_______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_______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_________;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倡导“__________”论。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时间

民国初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2-1919)

条件

(1)__________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3)群众性的_________运动(1915年抵制日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_____爆发,_____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_________。

表现

以_______和_______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______(南通人),倡导“实业救国”。

特点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结局

一战结束后,_________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国民政府前十年

1927年____________成立,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从1927年-______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战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

_____区,民族工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_____区,国民政府实施_________,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造成____资本的膨胀,_____资本的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时间

1945-1949年

原因

为发动内战,国民政府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_______________

______》,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_________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__________,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

民族工业__________,工厂纷纷倒闭。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原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解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1953~1957

(包括:

一化三改造)

提出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

在优先发展的同时,对农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

一五计划是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成就

一五计划期间建成、、

和等企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

改造

1953~1956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走_______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_______转变为。

标志着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中共八大

1956年

内容

分析我国形势的新变化:

在___________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定党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_______。

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指导

思想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良好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

表现

会后全国掀起“_______ ”的高潮,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________的决议。

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错误地认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后果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________ 和超越了________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___________,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

______年12月北京

主要内容

全会重新确立_______ _、_______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_______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为中心。

我国的_________从此拉开序幕。

历史意义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________道路的起点。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原为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初步实行

1978年,_____、_____两省的农村率先试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和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__________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改革初见成效。

普遍实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3年,中央决定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___________ 。

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本质:

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

开始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政策性调整阶段

中心环节

增强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实行_________,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_______ 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

形式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_______为主体、____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方式并存。

第二阶段

产权制度改革阶段:

中共十四大以后,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_______,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新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创办经济特区

创办

1980年

中国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______(最早)、_____、_____、______。

1988年

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______________。

特点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_____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有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__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影响

经济特区在发展_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_____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创办

从1988年开始,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以引进,生产产品或加工产品为主。

影响

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开辟沿海经济

开放区

开放

1984年

国家决定开放_____、_____、福州、广州、江苏的、等14个___________城市。

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1985年以后

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_______________。

影响

进一步_____了对外开放。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_____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目的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__________城市,尽快把______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__________和整个__________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开放

______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______。

有利

条件

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_________基础,凭借上海独特的_____优势、交通优势、______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

意义

经过十多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_________已成为上海新兴___________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___年代改革开放的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区、_______________、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________、多层次、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南方谈话”

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南方谈话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内容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的市场经济。

意义

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十四大的决定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_____年中共_____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____

______的标志。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十五大决定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大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_____经济制度。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服饰变迁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受西方服饰影响发展为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

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_____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_____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近代习俗变化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__________”,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_。

但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发展

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铁路

19世纪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到_______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__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

___世纪初,汽车开始在_____出现,成为权贵、富绅和上层社会人士的代步工具。

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的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青藏高原等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

鸦片战争后______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_________,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推动中国_____________的近代化进程。

航空

1909年旅美华侨_____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__。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电报

19世纪70年代后,福建巡抚在_____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__________,并设____________。

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电讯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_____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___位。

近年来,人们还通过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