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646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docx

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

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解析(隋元明清诗歌)

(一)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淮安览古

姚广孝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注]姚广孝(1335-1418),字斯道,苏州人。

初为僧,名道衍,洪武中从燕王(即成祖)到北平,为心腹谋士。

成祖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太祖实录》,被称为“黑衣宰相”。

14.下列對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诗人就穿透时空,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了淮安“襟吴带楚”和“壮丽东南”的宏大格局。

B.颔联的“青山似屏,淮水如练”,运用比喻,把眼前之景描写得生动形象:

山似屏风环绕,淮河如丝带铺向天边。

C.颈联,城头的鼓声惊动鸟雀,坝口的帆船惊飞白鸥,淮安城山水依旧、气象万千,诗人一味迷恋眼前的山水美景。

D.全诗写的都是淮安的景、淮安的人,如淮水、古城、坝口、白帆、韩信,可见诗人当年对淮安的游览心得颇深。

1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赏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思想感情。

[赏析]

全诗开篇,诗人就穿透时空,以开阔的视野,即景抒情,以虚写实,勾勒出淮安“襟吴带楚”和“壮丽东南”的宏大格局,抒发出诗人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颔联写青山似屏风环绕,淮河如丝带铺向天边。

此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眼前之山水美景。

面对此景,诗人禁不住想起昔日的征战场面。

颈联,写城头的鼓声惊动鸟雀,坝口的帆船惊飞白鸥,淮安城山水依旧、气象万千。

然而诗人更为感慨的,却并非眼前的山水美景,而是曾在此地演绎的历史风云。

尾联,诗人借用汉代“淮阴侯”韩信胯下受辱、终成英雄的典故,表达对淮安人杰地灵的敬意,又以景结情,感叹韩信之厄,居安思危,留下了意犹未尽的一缕愁绪。

全诗以乐衬悲,诗人由壮丽山河美景而感慨江山已定英雄安在的隐忧。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

C项“诗人一味迷恋眼前的山水美景”错。

从尾联可知,诗人更为感慨的并非眼前的山水美景,而是曾在此地演绎的历史风云。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中“怎样抒发思想感情”可知,此题要求回答的是抒情的手法。

前三联均为写景,于写景中抒发情感;尾联则以“胯下英雄”典故,以景结情,表达仰慕、感叹、忧虑之意。

全诗主要情感在尾联的“愁”,前三联写的乐景起反衬作用,以乐衬哀,更显其哀。

[参考答案]

14.C

15.①首联诗人即景抒情,以虚写实,起笔就穿越时空,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了淮安的壮丽、繁华,抒发诗人的自豪(喜悦)之情;②尾联用典,借用汉代“淮阴侯”韩信胯下受辱,终成英雄的典故,暗含诗人对淮安人杰地灵的仰慕;③以景结情,感叹韩信之厄,又居安思危,留下了意犹未尽的一缕愁绪;④以乐衬悲,诗人由壮丽山河美景而感慨江山已定英雄安在的隐忧。

(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

(二)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夜坐①(其一)

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②。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③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④,江东久殒少微星⑤。

从来不蓄湘累⑥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注]①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有此篇。

②青冥:

天空。

③帝座,代指帝王。

④奇女气:

《汉书?

外戚传》载,汉武帝巡狩河间,望气者曰:

“此有奇女。

”武帝访得赵婕妤,封为钩弋夫人。

⑤少微星:

太微座西有四星,代表处士、议士、博士、大夫。

少微星明则贤士举,不明则反之。

⑥湘累:

指屈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作者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时政尤其是人才问题的见解看法,独具匠心。

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15.这首诗与《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赏析]

首联即点出“伤心”二字,为全诗之关捩,第二句则将视野放宽至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颔联为诗中奇语,突起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句与其说是遥望黑夜所见,毋宁说仍是展现心灵化的“夜色”。

“山”“丘陵”“万籁”“帝座”等亦皆是人文化了的意象,以此显示作者造势之峻峭、思想之锋锐。

颈联以旧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时政尤其是人才问题的见解。

“似”“久”二字为匠心所在,充满指责愤激之意。

尾联前一句反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诗意,既然问天而无效,那便只有月中嫦娥能够听取自己的忧愤了,诗人汹涌的失望孤独之情跃然纸上。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

C项“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错。

从注释可知,此处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用典。

15.本题为比较阅读,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本诗则侧重表达怀才不遇的伤心郁愤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指责与失望。

[参考答案]

14.C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伤心郁愤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指责与失望;《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一轮收官考试)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渡白沟①

刘因②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風一雁秋。

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注]①白沟: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

②刘因:

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

③知名:

抗元名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的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心中百感交集。

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

请简要分析。

[赏析]

首联交代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写诗人寒秋匹马渡白沟之景,渲染出苍凉寥廓的意境、凝重压抑的氛围。

颔联含蓄写出“水天愁”的原因,寄寓深沉慨叹:

此处自战国燕赵时起即为北方军事重镇;自宋与辽金对峙,此处已成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可如今,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此处已成元朝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已不复存在。

颈联转写眼前之景,以一系列雄阔、悲凉的意象,表现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

尾联写天下名士,或逝或隐,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

全诗将怀古伤今与身世之感自然联结,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

D项“以景结情”错。

诗歌尾句应为直抒胸臆,抒写个人身世之感。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要求考生能从整首诗着眼,结合注释,逐句去理解分析,分点作答。

如首联写诗人寒秋匹马渡白沟,流露羁旅独行之愁;颔联写异域他乡的风景,流露怀念故国之愁;尾联写天下名士“半凋落”,流露知音难觅之愁。

[参考答案]

14.D

15.①羁旅独行之愁。

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

②怀念故国之愁。

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

③触景悲秋之愁。

诗人看到蓟门飞霜、落日秋雁,生发了悲秋之愁。

④知音难觅之愁。

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如今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江西省新余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四)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

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关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5.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赏析]

全诗语言简练,格调昂扬。

一、二两句写边关报警、隋军出征,“乱惊”写出敌情紧急而朝廷震惊,“十万”写出隋军众多,“横行”写出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气势雄浑。

三、四两句概述战事,写隋军列阵扎营,“风卷”写出阵法之精巧万变、克敌制胜之势。

五、六两句写边地战场的寒苦,突出士兵之不畏严寒、通宵巡逻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最后两句虚写兼用典,表达希望与信心,写隋军一定会像当年汉武帝收复“淮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此处寄托着胜利后对敌方的处置方式的设想——像汉代那样建立专门的城堡、属地和户籍民事组织,把对方有效地控制管理起来。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

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激战之时,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题时,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要从诗句内容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去理解揣摩,如“横行”“风卷”“常山阵”“细柳营”可见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尾联“会取”表明必胜的信心。

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4.B

15.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广东省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

(五)

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14~15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①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②。

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注]①湘帘:

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

②鸳瓦:

即鸳鸯瓦,上刻有鸳鸯,故称。

白居易《长恨歌》: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写春日傍晚,雨收云散,飞絮黏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渲染出幽婉凄迷的氛围。

B.“人在”两句,写主人公独立高楼之上,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了主人公登楼赏春的雅兴。

C.“柳烟”两句,进一步写出杨柳青青,如烟似雾,暮色冥冥,烟笼鸳瓦,都如愁绪笼罩在楼中人的心头。

D.这首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委婉,末句以景语作结,不直接道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15.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赏析]

上阕,词人以渐进的手法写主人公独立小楼所见之景。

首两句写主人公眼看楼外云散雨住,飞絮牵住蝴蝶飞行的脚步,一派春意闌珊之景。

后面两句反跌一笔,与楼外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主人公在小楼上,只能望着远处美好的春景,而回看四周,只有冰冷的四壁,感受到的也只有吹来的凉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伤感。

下阕首两句续写春色,景情交融:

楼外是杨柳青青,暮色冥冥,烟笼鸳瓦,楼中人则心有戚戚,笼在心头的是那烟雾般的愁绪。

进而逼出末两句,暗自警告自己:

切莫凭栏望远啊,在这蒙蒙暮色中,只能眼见夕阳渐渐低沉,落入远山,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是徒增伤感罢了。

全词以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在小楼中所见之景,全为景语,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与表达技巧。

B项“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了主人公登楼赏春的雅兴”错。

雨收云散之后的春风,应该是料峭凉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此处写主人公在华美的高楼上,感受到清冷的寒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凄迷伤感,而不是赏春的雅兴。

15.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需要认真分析意象,联系上下文。

“伤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长久寄居于各种诗词歌赋中。

文人总是多愁善感,大自然里的万物都有可能激起他们的万千思绪。

本词前文已借春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等意象,寄寓了主人公怀人之愁,因此,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望远山、恨夕阳,愁上愈愁,颇见闺怨。

[参考答案]

14.B

15.“休近小阑干”,是因为凭栏远望看到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会引起怀念远人的愁思,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罢了。

上文写人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已是思念深重,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愁上加愁,悲上愈悲了,因此更需“休近小阑干”。

(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烛烛晨明月(节选)

佚名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由时间写起,突出时令特征,可见旅途的艰辛,为下文的道别做铺垫。

B.三、四两句描写了江汉奔腾、浮云飞翔之景,依托阔大的境界,表现高远的志向。

C.五至八句通过强调山川阻隔、相距遥远,句句突出“远”字,感情更加浓郁。

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深沉,风格古朴。

15.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赏析]

开篇四句是设想友人于寒冬时到达江汉间的情景,可见途中的辛苦和孤单。

“江汉流”“浮云翔”显出离合无端、迁徙不居的刺激;“俯观”“仰视”的动作,显出心情的不安。

设想行程如此具体,可见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体贴。

后八句是送别时的话语。

前四句强调一个“远”字,又暗用《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惜别之情更显浓郁。

“中州”,此当指汉末政治中心洛阳、许昌一带,此居“中州”当是居朝之意,友人可能是游宦无成而归,故后面四句于惜别中寓安慰、劝勉之意。

他说:

这样的欢会很难再遇了,让我们临别时尽情欢乐吧。

希望别后还不断地增进您的德业,珍惜光阴,珍重自己。

最后两句可谓临别赠言,除珍摄之勉外,还含有功名有望、后会有期之意。

[思路点拨]

14.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与表达技巧。

B项“表现高远的志向”错。

“江汉流”“浮云翔”显出离合无端、迁徙不居的刺激;“俯观”“仰视”的动作,则显出主人公心情的不安。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从而判断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抓住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结合诗中词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4.B

15.①关切之情。

对游子晨起远行,旅途艰辛的担忧关切;②惜别之情。

山川阻隔,天各一方,嘉会难再的惜别之情;③劝勉之情。

希望友人保持美好情操,珍爱美好时光。

(安徽省淮北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