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440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docx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

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 感受物质的复杂运动

------北师大版光学、声学部分教材分析

导语:

课程标准将科学内容分为三个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声和光是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是物质世界的复杂运动,下面我从课标解读、考点清单、五年河南中考回顾、重难点突破四个方面对声和光两部分知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光学部分: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4、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

了解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7、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8、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9、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简单应用。

二、考点清单

光现象涉及的考点有5个,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常见的光学仪器涉及的考点也有4个,透镜对光线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眼睛及视力矫正

三、五年河南中考回顾

光现象在中考中所占分值6---7分。

填空题:

07年2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07年第8题以光学为载体,考查科学推理;08年第8题以光学为载体,考查科学推理;09年第8题以光学为载体,考查科学猜想;10年第7题考查看不见的光;11年第3题考查凸透镜的应用;

选择题:

07年11题考查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08年14题考查凸透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09年第9题综合考查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10年13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11年13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作图题:

08年19题考查利用平面成像特点作图;10年17题考查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11年18题考查利用平面成像特点作图;

实验与探究题:

涉及光学部分只有09年19题,综合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试题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

综合近五年中考相关试题,我们将重要的考点进行梳理,填空题侧重以光学题为载体,考查学生大胆猜想、探究、开放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选择题侧重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作图题侧重考查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光学部分重、难点突破策略

光学部分的探究实验很多,抽象概念多,研究方法多,与生活实际联系多,是八年级教学第一个分化点,如何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中破解这些难,一起走进第四方面重难点突破。

难点一、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突破方法:

1、改进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2、渗透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下面我们来看对教材实验的改进:

实验器材:

激光笔、玻璃水槽、空气清新剂、烧杯、玻璃棒、蚊香、水、牛奶、果冻、玻璃砖、酒精灯。

可以将探究实验分为四步:

实验的关键是光的传播介质的选取,气体:

可以制造烟雾,比如用喷雾或将点燃的蚊香置于倒置的玻璃水槽中,收集烟雾;液体:

可以将水槽中的水变浑浊,如在水中滴牛奶、墨水或肥皂水;固体可以用玻璃砖或果冻代替。

该器材还可探究光在不均匀气体中不沿直线传播。

做法是:

A.探究光在均匀气体中沿直线传播                          

将点燃的蚊香置于倒置的玻璃水槽中,直至烟雾充满玻璃水槽。

用激光笔发出激光,穿过玻璃水槽,可明显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探究光在均匀气体中沿直线传播,还可以这样做,用激光笔发出激光,按下空气清新剂,可观察到在喷雾的路径上光沿直线传播。

B.探究光在均匀液体中沿直线传播

将适量水倒入烧杯,加入适量牛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用激光笔发出激光可明显观察到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

C.探究光在均匀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用激光笔发出激光,穿过果冻或玻璃砖,可明显观察到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D.探究光在不均匀气体中不沿直线传播

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发出激光,使光屏上呈现一个亮点,亮点固定不动,将点燃的酒精置于光的传播路径上,发现光屏上的亮点在晃动,由此证明光在不均匀的气体中不沿直线传播。

(河南中考2006)一般情况下,光传播时的路径是看不到的,我们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当时得分率很低,我相信如果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一定会有上佳的表现。

听过的,我会淡忘,看过的,我会记得,做过的,我会掌握。

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难点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突破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实验方案。

(2)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半边--角度”的研究顺序和研究方法。

(3)渗透归纳法的科学思想

(4)关注进行实验、交流讨论环节。

可设计自学提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实验方案:

(1)如何探究三线共面?

(2)入射角和反射角该如何记录?

(3)如何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分析实验中光屏的作用:

呈现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起到总结和拓展延伸的作用。

难点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来猜想,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设计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观察、体验、获得实验结论,但在设计教学实施起来很难。

难点突破方法:

(1)实验设计难度较大,可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3)渗透等效替代法的科学思想;(4)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探究方案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后,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加深对探究方案的理解

①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②选择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③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像?

④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                                                           ⑤如果有3mm和2mm厚的玻璃板,应该选择___mm的玻璃板                                                                  ⑥多次实验后,应该如何利用处理白纸上留下的信息?

1、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具有“预设性”,

2、使用蜡烛做实验,不便通风,一支蜡烛燃烧变短,另一支没有燃烧长度没变,并且蜡烛在移动的时候容易倾倒,不好掌握,不利于正确观察,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3、利用刻度尺和白纸测量物距和像距不方便,而且也不准确,在移动蜡烛时不能保证在同一条直线上。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教材中实验进行改进:

1、换用大、中、小三种型号的红色跳棋子,代替蜡烛

2、把白纸和刻度尺换成光具座,减小了物距和像距测量时的误差。

具体的做法是:

1、将光具座放在桌上,用光具座上的两个滑块将玻璃板竖直夹住,把中号棋子正面朝上放在玻璃板的左边光具座的滑块上,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一个棋子的像,再分别拿出大、中、小三枚棋子放在右边的光具座的滑块上,移动滑块,直到看上去跟左边那个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这枚棋子的大小和位置就表示像的大小和位置。

2、移动和换用左边的棋子,重复上面的实验。

记录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最后分析表中所记录的信息,归纳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四: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突破方法:

改进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这个改进实验是我去年在一次实验设计大赛中看到,当时我被深深的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

器材:

铁架台、装水的烧瓶(添加适量的牛奶)、红、绿两只激光灯。

(在暗室中完成这个实验)将装水的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激光灯发出激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可清楚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接下来可依次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的情况,还可同时使用红绿两只激光灯探究折射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以及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很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很好。

难点突破五:

物体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难点突破方法:

(1)做好探究实验或用直观的视频或动画辅助教学;

(2)立足课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一部分必学的知识有:

1、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了解红外线的热效应和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红外遥感、红外夜视仪、利用紫外线灯验钞、紫外线杀菌等。

对于色光的混合以及颜料的混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简单了解。

对于透明体的颜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是: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透明体,如有色玻璃糖纸、透明有色塑料板,或者用有盖的玻璃瓶装上水彩水.用纸板卷一个圆筒,使大部分透明体能架在圆筒的上端.在阳光下,或夜晚在日光灯、节能灯等白色灯光下来做实验.手竖直拿着圆筒,在筒上口放置透明体,筒的正下方放一张白纸.筒的下端要与白纸有一段不大的距离.让光从透明体上方照下来,观察白纸上的颜色.将每个颜色与透明体本身的颜色做对比,它们是一样的.这表明透明体吸收了一些色光,又通过了一些色光;而它的颜色就是它允许通过的光的颜色.

难点突破六:

光学作图

难点突破方法: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透镜对光线作用。

(2)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应认真审题,分析光是从哪种介质射向哪种介质,看见某物体,光从就从某物体进入眼睛。

(3)熟练掌握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4)规范作图、精选习题,进行专题训练。

光学作图有: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五大类。

当光线为非特殊光线时,可根据会聚和发散作用判断透镜类型。

在教材的作业中设计了填入透镜的问题,但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光的会聚和发散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发散作用应由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比较来得出,及折射光线在原入射光线的方向上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

不能仅从折射光线来判断。

这种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讨论,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引向深入,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可进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补充。

难点七: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突破方法:

(1)理解凸透镜的相关名词焦点、光心、焦距、物距、像距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理解实验方案,科学有序进行实验                          

(3)理解凸透镜的规律,并进行拓展延伸,得到一些实用的规律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

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如何保证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间?

②如何记录物距和相距?

③实验时,如何在光屏上迅速找到清晰的像?

④如何观察虚像?

⑤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可以让不同小组在特定的区域里多次探究,全班整合在一起,寻找普遍规律)

⑥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向光屏的上方移动,如何使像呈在光屏中间?

在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后,可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再延伸,得到一些实用的规律。

一些实用的规律:

1、二倍焦距处是大小实像的分界点。

2、一倍焦距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4、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小,像距也越小。

5、不论成实像还是虚像,越靠近一倍焦距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6、成实像时,若像距小于物距,则成倒立缩小实像;若像距大于物距,则成倒立放大实像;若像距等于物距,则成倒立等大实像。

难点八: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难点突破方法: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结合实物,知道那一段是物距、那一段是像距?

(4)结合实例,学会分析为改变像的大小如何改变物距和像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中考选择题、实验与探究命题的热点,常见题型有:

(1)已知物距和焦距,判断成像情况;

(2)已知物距(或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判断焦距范围;

(3)已知物距和像距,判断成像情况。

(4)已知成像大小变化情况,判断蜡烛或光屏移动方向

08年14题已知物距(或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判断焦距范围;11年13题已知物距和像距,判断成像情况;09年21题已知成像大小变化情况,判断蜡烛或光屏移动方向。

难点九、眼睛与视力矫正

(1)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先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位置,再探究矫正方法

(2)渗透比较的方法,对比学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先从图片上对比学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再对比学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晶状体曲度、折光能力强弱、成像位置积极矫正方法。

难点十、了解的知识

第十方面了解一些课程标准不做考查的知识:

1、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及简单应用,2、了解全反射,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4、了解照相机上的调焦环、快门、光圈的作用。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弹性确定教学要求。

第二部分、声现象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音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止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

二、考点清单

有4个: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利用超声波和次声波。

三、近五年河南中考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