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2304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云南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有序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据《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依托资源优势,深化矿电结合,推进结构调整,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已发展成为特色优势产业。

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在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支柱地位明显,保障发展需求能力更加有力2015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5.7%,持续保持着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重点基础原材料产品产量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十种有色产量333万吨,占全国比重6.5%,位列第五位。

其中锡占全国总产量54%、锌18.5%、锑10.1%、铅8.96%、铜6.8%、

铝3.8%。

以黄金为主的贵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位,以锗、铟为主的稀散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

黄磷、工业硅产量及品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肥产量占全国4.4%,以高浓度磷复肥为主的农化产品已成为云南化工的品牌。

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各占全国产量1.5%、3.96%

和0.82%,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大集团引领作用明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行业整合、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和资源整顿等措施,较好地引导了优质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

黑色金属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昆钢股份为主体,5户骨干企业粗钢产能占全省产能90%以上的产业发展格局。

有色稀贵金属产业形成了云南冶金集团、云铜集团、云锡集团、祥云飞龙、云南金鼎锌业、云南黄金矿业股份等“主业为主、相关多元、错位补充”的多金属产业发展局面。

以煤为原料的省煤化工集团和以磷矿为原料的云天化集团,在全省化工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更加明显;以中石油、云天化集团为主体的炼油及向下游延伸的现代石化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前5户水泥企业产能和产量占全省总产能、产量的60%以上。

大企业

集团的培育与发展,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而且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

三)以园区为载体,集聚集约型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粗钢生产能力占全省总能力90%

以上,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钢铁企业群和钢铁工业经济圈基本形成。

以资源为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有色稀贵金属产业基地基本建成。

全省已形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安宁工业园、海口工业园、晋宁二街工业园、澄江东溪哨工业园、华宁盘溪工业园等成为磷肥及磷化工产业发展聚集地,寻甸工业园、开远工业园等已形成重要的磷煤化工集聚区,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化肥及化工材料水富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以煤化工为重点的曲靖花山工业园正继续拓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昆明七甸工业园、沾益白水工业园、建水工业园、蒙自工业园和马塘工业园为主体的铝冶炼加工基地基本形成,以富民、禄劝、禄丰为重点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以石油炼化项目为基础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正有序推进。

(四)更新改造加大,工艺技术装备行业领先全省已全面淘汰钢铁生产落后装备产能,钢铁行业已拥有45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20余座,转炉和电炉炼钢装备均达到公称容量30吨以上,并已普遍采用脱硫、脱硝和余压余热发电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改造。

结合云南铁矿特点及水电资源优势,昆钢集团自主研发的电炉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技术及装备已通过工业化中试生产,部分工业化项目开始建设。

部分高速线材、棒材轧制装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昆钢大红山铁精矿运输管道的成功投运,创造了长距离矿浆输送管线管道内压力和敷设复杂程度两个世界第一的先进水平。

“艾萨炉”铜冶炼、“一炉三段”炼铅、“锌精矿加压浸出、长周期电解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短流程锌冶炼、澳斯麦特锡还原熔炼、低交流电耗铝锭等工艺技术装备,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中石油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为国内单条产能最大的生产线。

合金生产的多级真空蒸馏技术及装备新技术、钴酸锂和锰酸锂动力电池新材料制备技术、稀散金属如锗光电材料、铟提纯等生产技术等均具有较坚实的基础。

全省已建成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140条,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调整发展到90条。

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建成投产了2套50万吨煤制合成氨装置。

先后建成6套80万吨硫磺制酸、30万吨湿法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40万吨重钙等大型生产装置,高浓度磷肥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国际领先。

正反双浮选技术及浮选药剂产品的研制开发,成功实现了中低品位胶质磷矿的综合利用,已建成2套200万吨浮选装置,1套450万吨磷矿浮选装置投入生产。

自主研发的褐煤气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煤制油项目中,开辟了一条新的劣质煤利用技术路线。

(五)创新调整发展,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黑色金属材料品种结构不断调整。

建筑钢材比重已调整到78%,400兆帕及以上高性能抗震钢、耐酸钢、管道钢、易削切钢、特种异型钢、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金属锰及合金等黑色金属材料比重逐步提高。

——有色稀贵金属压延加工及新材料产业蓄势待发。

十种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率已提高到21%。

铝型材、宽幅铝板带箔生产能力已达到50万吨,并正在开展50万吨精铝带箔项目前期工作,电解铝就地加工应用蓬勃发展。

铜材加工已具备40万吨能力,高速铁路用铜银合金、铜锡合金导线,已用于国内多条电气化铁路,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锡基材料已形成10大类产品系列、500多个规格品种。

2万吨钛板材和6万吨氯化法钛白材料项目已建成投产。

锌合金、铝镁合金、锡基合金及多元合金生产已初具规模。

铅酸电池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液态金属界面导热材料、电子墨水材料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已开发出10种以上有色稀贵金属液态化生产技术。

贵金属信息电子、蒸发、钎焊、键合等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领域。

以锗、铟、镓、砷等高纯材料为基础的红外光电子材料产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和应用已全面起步。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96%,高档安全玻璃产能即将形成,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体系基本形成,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化工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

增加。

聚甲醛、聚氯乙烯、季戊四醇、锡基化工等基础化工材料规模逐步扩大。

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85%,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重质纯碱和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95%。

生物农药

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

高毒农药生产已全面取缔。

——非金属功能性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以工业硅为基础材料的光伏产业已成体系,并已具备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发展条件。

石头纸生产及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玄武岩纤维技术已经成熟正待招商,以碳化硅材料为基础的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等新材料产业正在启动,硅藻土、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精细化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但原材料工业自身存在的创新发展不足、产业价值链低端、部分产能过剩、企业综合竞争力弱及客观上存在的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市场需求紧缩疲软、节能环保压力大、能源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已明显不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有序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和“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已时不我待。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总体形势判断

“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工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各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需要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彻底抛弃用旧的逻辑思维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

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转,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需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勇闯关口,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努力实现原材料工业向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机遇

1、发展制造业是国家战略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原材料工业本身既是制造业,更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还是信息技术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为此,国家着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关键基础材料的发展,在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的同时,实现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发展,为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

2、国家对云南战略定位带来的发展机遇

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地处“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云南发展原材料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一是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情况与我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矿种齐全、矿石品位高等特点,对我省矿产资源有较大可补性。

二是东南亚、南亚地区拥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近亿万美元的商品市场,但经济基础薄弱,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基本建设市场、消费市场和自然资源都有待于外来投资者开发,且与我省在资源类型、产业层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互补性,尤其是在电源电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加工制造业的培育方面,有着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能够为云南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3、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发展需求

“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是省委确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随着国家对烟草工业的严格限制,期冀烟草、能源大发展支撑工业跨越发展已不再可能,而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受区位、市场、交通运输、产业配套等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原材料工业责无旁贷必须支撑起全省工业的脊梁。

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多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面临市场萎靡、成本高企和政策严控等多重压力,与下游材料工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加悬殊,发展难以为继。

只有加快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优化存量、增量更优”,构建更加高端和完善的产业链,积极参与下游产业的利益分配,才能真正实现原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稳定、促跨越、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4、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转型升级发展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传统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仍近90%,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前传统产业增速下滑,原因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一旦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将焕发巨大生机。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将有效激活存量,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为原材料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

1、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

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工业发展压力困难明显加大,有需求不足的原因,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一方面,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无法在市场上实现应有的价值,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另一方面,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不足,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省外采购。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凸显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急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必须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10年起持续下滑,已经从15.7%下降到当前的6%左右,而且还没触底,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行业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从长远看,调结构是根本,如果结构性矛盾不加快解决,新的增长动力不加快培育,不仅增长稳不住,风险也会不断累积。

从近期看,稳增长是基础,只有把工业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才能支撑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为调整结构、化解矛盾争取时间和空间。

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结合点,努力保持必要的增速,保障结构调整的平稳推进。

3、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剧长期以来,云南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矿产资源的自给保障能力不断下降,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空间逐步缩减。

随着国家新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主要工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修订,原材料工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厉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需要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但在当前市场需求低迷、生产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面临着短期生存和长期发展之间的抉择难题。

4、事中事后监管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惯有的工作和管理方式影响,加之企业数量较多,全省原材料工业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尚无法有效覆盖各企业的日常监管。

尤其对部分中小企业的监管不到位,以致其在节能、环保、质量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无视国家政策法规,超标排放、超额消耗、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不公平市场环境,极大挫伤了企业规范发展的热情,为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增加了困难。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材料的变革密不可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入融合引发的产业和社会变革,更离不开材料工业的有力支撑。

云南原材料工业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依托云南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不仅符合产业市场分工,而且有助于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有效路径。

(一)发展理念和目标

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要求,以推进“两型三化”为发展方向,坚持“有扶有控、做强做优、彰显特色、绿色发展”和“坚持有实力大企业集团适度开发、坚持生态开采、坚持节能减排达到最好水平、坚持精细化新型化延长产业链”的发展原则,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清洁水电能源为载体,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差异化推进“产业配套、价值链协调”的重点材料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国内市场的材料加工应用基地。

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力争实现年均增长9%以上。

其中,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8%以上。

基础原材料产品省内深加工率达到60%。

80%规模以上企业的先进适用节能减

排设施配套完善,全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控制目标。

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60%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企业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5%以上。

70%以

上企业通过相关行业准入或规范公告。

(二)具体思路和原则

清洁载能,差别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清洁水电能源为载体,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适度发展“水电铝”和硅产业,巩固提升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发展黑色金属产业,调整优化石化化工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小金属产业。

优化配置,生态开采。

鼓励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优先整合和适度开发优质资源,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按照“谁开采、谁修复”、“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总体要求,对矿产资源开发后进行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化开发矿产资源。

控制总量,节能减排。

以满足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基础原材料产品规模,实现有序竞争。

以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构建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清洁载能产业发展体系。

创新驱动,延伸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开发基础原材料产品深加工工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节能减排需求。

加快研发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促进基础原材料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集约集群,两化融合。

根据资源、能源及区位交通条件,集中建设一批以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

通过集群化发展,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同时,促进产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提高,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发挥计算机模拟仿真、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术在冶炼、深加工、节能减排等环节的关键作用,应用“互联网+制造”技术加快智能化生产线、车间、企业培育和建设,提高清洁载能产业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对外合作,开放发展。

积极引入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提升云南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力开拓区域市场,针对周边国家市场广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资源开发加快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原材料工业“走出去”发展,以产品输出带动产业输出,开展对外产能合作。

四、加快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

一)适度发展水电铝和硅材料产业

源,并以先进成熟的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周边及省内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能力,加快桂铝入滇”步伐,推进氧化铝基地建设,强化水电铝材料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

构建完善水电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市场化价格机制,引导国内电解铝产能和精深加工技术资本有序向云南转移,推动铝电一体化发展。

以“专、特、精、优、强”为目标,打造集精深加工、特种设备制造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绿色低碳铝产业基地;以新型铝合金、高强度铝板带材、高精铝箔和铝基符合材料为重点,强化铝基材料在电子电力、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铝材料产业中高端产品和终端市场发展,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硅材料产业——鼓励中小水电和硅矿资源富集区集中布局硅材料产业园,不断完善硅产业体系。

以工业硅分级利用为基础,重点支持发展以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光伏产业,以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产业,以有机硅为材料的有机硅下游产业。

(二)巩固提升有色金属材料产业

鼓励实施老矿山探边摸底增储”,有序建设铜、镍等有色金属资源接续地。

深入开展资源整顿整合,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合作勘探开发利用。

化开发管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上大压小、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科学控制有色金属初级材料冶炼产能,集约发展精炼材料。

积极研发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延伸产业链,集中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规范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市场,规模化建设有色金属再生基地。

鼓励发展电力电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产业链,进一步拓展高效节能铸铜转子、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等高技术含量材料发展空间,适时发展铜板带箔及复合材料。

以铅电极、铅酸蓄电池、铅基合金和再生铅等产品为重点,延伸铅产业链。

加快发展锌基合金及锌化工产业链。

加快拓展锡金属应用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话语权。

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做强做大以氯化法钛白粉为重点的钛精细化工及粉体功能材料产业链,巩固钛铸锭及钛材产业链,延伸发展钛合金及钛制品。

(三)调整发展黑色金属材料产业

深化黑色金属矿产开发整顿整合,研究开发难选冶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周边资源有效途径和方式,保障黑色金属材料产业发展需求。

统筹考虑淘汰落后、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深化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以推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多元化材料发展为重点,适度发展短流程炼钢,加快发展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促进不锈钢材料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高强钢、抗震结构用钢发展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锰产业精深加工比例,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优化整合锰铁合金产业,加快推进锰系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四)调整优化化工材料产业

煤化工一一推进煤气化云煤技术”推广应用和改造升级。

谋划建设大甲醇装置,发展烯烃材料集群。

以寻甸先锋清洁能源试验示范项目为基础,积极推进昭通褐煤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褐煤洁净化利用产业链。

适时推进煤制油副产均四甲苯材料规模化延伸加工和应用。

磷化工一一支持磷矿资源分级利用,鼓励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

控制压缩黄磷产能,重点推进先进节能管理技术改造、延伸黄磷产业链、强化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生产

环境综合治理。

支持现有咼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磷酸铵盐装置,分流建设工业级磷酸铵盐等多品种材料生产线,拓展高浓度磷肥生产装置发展空间。

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以热法磷酸或湿法磷酸净化为主的精细和专用磷化工材料产品。

石油化工着力推进作为国家战略能源进口通道的中缅原油管道、一期炼油项目顺利投运达产,推进炼油副产品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聚丙烯、异辛烷、苯乙烯及聚苯乙烯等基础石化产品,为培育发展我省现代石化产业奠定基础。

积极争取二期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云南,促进炼油、依稀、芳烃一体化规模经济发展,延伸发展通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中下游产业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石化产业平台。

盐化工——巩固提升电石乙炔为核心,以1,4—丁二醇和醋酸乙烯等为主体的特色盐化工材料产业链,初步建成氯碱—电石—能源材料产业配套体系。

支持有机无机金属盐类化工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

农化产业——总量控制高浓度磷复肥发展规模,优化规范中低浓度磷肥产业发展。

鼓励合成氨及氮肥企业实施原料、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的技术路线提升改造,推动外向型氮肥生产力能力建设。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鼓励发展高效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