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2145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咏物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咏物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咏物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咏物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诗鉴赏.docx

《咏物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诗鉴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咏物诗鉴赏.docx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

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

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

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如: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如: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常见的意象

1、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2、竹:

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

3、菊:

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4、松柏:

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5、兰:

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6、牡丹:

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8、莲花(荷花):

冰清玉洁,喻君子。

(“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

9、红豆:

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

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

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11、蝉:

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

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12、鹰:

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想想象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托物讽喻)寄情于物。

、借物喻人、借物抒情、象征

局部上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双关等修辞

4、从具体描写角度看:

虚实、动静、视听、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六、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热身训练】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

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

托物言志

2、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3、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

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

我想,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4、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

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

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

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

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

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

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

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

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

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

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

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

这里含蓄的意思是:

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

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

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

何况罗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寻味。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七、注意事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木偶)犹泛(官职卑微像木偶一样四处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

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

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八、温馨提示: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以唐人三首咏蝉诗为例:

 虞世南《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句家清。

  寄情于物、工于比兴、妙手摹物是它们的共同特色,但由于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自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

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

“王孙莫把比蓬篙,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九、实战演练

1、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

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6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

①素练:

白色的生绢。

②(s6ng):

挺立。

③胡:

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

典出孙楚的《鹰赋》:

“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

丝绳。

镟:

铜环。

⑤轩楹:

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

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答案】

1.思、似、可、堪

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

7.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

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

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8暮春归数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

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

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参考答案: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

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9、(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