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 通用版总复习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语文人教 通用版总复习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人教 通用版总复习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总复习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0Word版含答案doc
一、(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
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
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
“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抵:
碰到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B.纵:
放,释放。
D.抵:
到达,抵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C.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
”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叙述的是背景;④说的是罗公改行,投身军营;⑥说的是因为贫穷无奈而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之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选D。
“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文中无此信息。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译文: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
答案:
(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
(注意重点实词“泅”“上流”)
②(罗提督)还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
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
(注意重点词“历”“洵”及“洵奇男子也”句式)
二、(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
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曰: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
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
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躬:
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
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
背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A项,“充”是“担任”的意思,解释为“代理”是错误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干,二要注意选项中每一个句子所反映的内容和题干是否一致,三要留心文中某些事件前后总括句,四要留心选项中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上下句,特别是表因果、辩证关系的句子。
①是治安有方,②是善于谋划,④是善抓经济,这三句都属于“雅有方略”;③是按诏行事,⑤和⑥属于为政清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一要注意无中生有,二要注意张冠李戴,三要注意时间、地点的错位,四要注意程度、范围、因果等。
本题B项有三处错误:
第一,不是另址再建,而是恢复旧城;第二,不是为了管理归附的外族,而是为了边防;第三,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的原因不只是屯田,还有招商立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重点词语,要选择合适的双音节词来翻译;还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1)要注意“功役”、“嗤”、“切事”,
(2)要注意“苦节”、“所”和判断句式,“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1)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2)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附【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
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
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隔断要塞居庸、岳岭、五回等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
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
宋庆礼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
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人到达过。
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
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开元年间,做河北支度营田使。
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
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
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
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
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
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
“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做人太精明而没有朋友,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数以万计。
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本可以在家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
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
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
”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三、(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
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
“善哉!
”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对曰:
“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管子对曰: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
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
渡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字形推求字义,并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语境。
“渝”,在文中的含义应是“改变”“违背”,才和后面的“信也”语意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C项,两个“则”均为连词,表顺承。
A项,“于”,前者为介词,到;后者为介词,和,同。
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承接。
D项,“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
①强调国君要了解百姓疾苦,以仁德为百姓分忧;③说国君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⑤是把齐国百姓看做国家的根本:
这三者都是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
②说的是当前严刑重赋下百姓生活悲惨的事实,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④是齐桓公命令百官制定法令,不能体现民本思想。
⑥是以忠信礼义教化使百姓归附的治民措施。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反复比较,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由“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句可知,管仲对于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未明确反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即“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介词,用。
“惧”,恐惧,害怕,这里有使动意味。
第
(2)题翻译时要注意,“出令”,发出政令;“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务正,追求正轨(正道)。
第(3)题翻译时要注意,“若”,如果;“霸王”,称霸天下,做天下的盟主;“举”,成就,发动,兴办;“本事”,根本事情。
参考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附【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
“好。
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管仲回答说:
“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
“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
“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言说:
舍掉性命而不肯违背,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
“好啊!
”
桓公又问说:
“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诸侯于天下,可以做到吗?
”管子回答说:
“可以。
”桓公说:
“从哪里做起呢?
”管子回答说:
“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
“爱民之道如何?
”管子回答说:
“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
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隰朋进见。
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
桓公叹息说:
“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
“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
”管子回答说: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
“仲父何必这样?
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
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
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能听到治国之道,学得治国的法度呢?
”管子回答说: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
”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
“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
”管子说:
“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怕劳顿了。
”桓公说:
“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
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
”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命令百官确立法令。
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势,竟好像流水一样。
四、(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
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
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
“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
“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
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
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
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
模糊不清
【解析】选B。
当:
顺应,适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选A。
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
B.均为介词,在。
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选C。
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
④是“娄坚”的观点。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选D。
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把某人视为宗师而给他作的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译文: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
【解析】第
(1)句,注意关键词“审”“让”的含义。
第
(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
第(3)句,注意“汲汲”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