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指南录教案.docx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指南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指南录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指南录教案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记叙和说明两大部分的关系。
2.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 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
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
他是我国
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德右元年(1275年),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起兵抗御。
元军逼近临安时,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
密使,代表南宋王朝与元方谈判,被元相伯颜扣留。
不久,从镇江脱逃,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
景炎
二年(1277年),元军侵入江西,文天祥兵败,退入广东,在五坡岭被俘。
后被押至燕京。
元帝忽必烈、丞
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
至元十九年(1283年)从容就义,卒年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
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
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
”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
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指南:
向着南方。
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
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
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
“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
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
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
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德右元年二月⑴十九日,予除⑵右丞相兼枢密使⑶,都督诸路兵马。
拜官
除:
除去旧职而任新职北兵:
指元兵,表示作者忠于国家
和汉民族的立场
时北兵⑷已迫(于)修门⑸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 当时元兵 逼近
都门 迎战 防守 迁都 施行 大小官员 聚集
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 使辙交驰⑹,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
府中 计策所出的地方 恰巧(双方) 车
执政的人见他们 认为
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救的办法 使者所乘的车子往来频繁 当:
主管、掌
管
相:
用在及物动词前,有代词作用 谓……
为……:
认为……是……
予一行为可以纾 祸⑺。
国 事 至此, 予不得爱 身;意
走一趟是 解除(国家的)祸患 国家的事情 这种地步 爱惜
(自己的)身体 料想
意为贪生怕死
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于)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
还可以用言辞 说明 以前 奉命出使的人 扣留在元营的 窥
探一次
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⑻,翌日,以资政殿学士 行⑼。
寻求 办法 不接受官职 用
(身份)前往
不接受宰相的印信,辞不就职
第一自然段:
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求救国之策”的动机。
两个对比
┌“迫修门”──元军攻势凌厉
背景┤
└“皆不及施”──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莫知计所出”──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
崇高精神┤
└“求救国之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
动机:
1.舍身报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想通过谈判,劝说元统治者退兵,挽救危局──“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想探敌虚实──“归而求救国之策”
在国难当头,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甘冒风险,出使元营,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和自我
牺牲的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初至北营,抗 辞 慷慨,上下 颇惊 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
刚 (我)抗争的言辞激昂 都很吃惊震动
立刻轻视 的是
轻:
形作动
吕师孟⑽构恶于前,贾余庆⑾献谄于后,予羁縻⑴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
以前有通敌做坏事 以后有卖国投敌 被扣留
于是
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 前 诟虏 帅⑵失 信, 数⑶吕师孟叔侄为逆。
径直上前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列举
叛国投敌的罪行充当叛逆
数:
列举罪状名作状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⑷。
北虽貌 敬⑸, 实 则 愤怒。
二 贵酋只
考虑个人安危 表面上尊敬(我) 实际上(对我) 很 个
元朝的贵官
酋:
头目
⑹名 曰馆伴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
名义是 招待使者的官员 我的住所 回国
不久
以祈 请 使 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⑻。
予分当引决
用 奉表请降的使节的身份到北方去 逼迫 列
理 自杀
⑼,然而隐 忍以 行。
昔人云:
“将以(之)有 为也⑽。
”
内心里忍受着痛苦跟着走 (忍辱不死)是为了将来 有所 作为
之:
代“隐忍以行”
第二自然段:
在元营抗争被扣,被迫北上和“将以有为”的决心。
“抗争”“诟虏帅”“数逆贼”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他在被扣的处境中,是始终以
国家前途为念(“国事不可收拾”──表现了爱国精神)。
后半段写在被驱北行时的想法,为什么说“分当引决”?
“分当引决”是以死报国,足以表明忠
贞之心;为什么又不愿“引决”,因“引决”无助于国运的挽回,“隐忍以行”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
将以有为”,这种忍辱负重,符合他“求救国之策”的初衷,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不愿“引
决”,为的也是救国,与其“引决”而无补于国家,不如相机脱身,以担负起“存亡国,继绝世”的重任
。
第二课时
至京口,得间 奔真州⑾,即具以北虚实告东 西二阃⑿, 约 以
机会逃往 (情况)详细 淮东淮
西两边防统帅 约定(同他们)
具:
详细,修饰“告”
阃:
国门,指边帅
连 兵 大 举。
中兴 机会,庶几在此。
留 二日,维扬帅下
联合兵力大力抗击元军 国家衰而复兴的 大概 在这一次了 逗留了
扬州
中:
再
逐客之令⒀。
不得已,变姓名,诡 踪迹⒁,草 行 露 宿,日与北
迫不得已 改变 隐蔽行踪 在荒草里奔走
在露天里歇宿每天
改名换姓为刘洙 名作状
名作状
骑相出没⑴于长淮间⑵。
穷 饿 无聊, 追购⑶又急,天高地迥,
骑兵 在江淮一带互相出现或隐没 穷困饥饿无依无靠 悬赏捕捉很紧急
远
号 呼 靡及。
已而得 舟,避 渚 洲,出 北海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
叫喊呼救都办不到 得到 避开江中小洲 逃出
州洋,展转四明⑸天台,以至于永嘉。
经过 转 而 到达
于:
介绍出“到达”地点
第三自然段:
从京口脱逃到永嘉的苦难经历。
根据事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写从京口脱逃到真州, 与抗元将领相约,以谋“中兴”之
道,是“将以有为”的具体说明,表现文天祥的乐观精神;再写文天祥脱逃时的困苦处境、挣扎情况与痛
苦心情,表现了艰苦而顽强的斗争意志;最后,写幸而得船,历尽艰险,辗转到永嘉。
这段曲折经历着墨
不多,却扣人心弦。
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 不知其几矣!
抵大酋当 死;与贵酋处二十日,
死亡的边缘 有多少次 辱骂 应当
之:
取独其:
句中语气词,表推测,估计
争曲直, 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
争论是非曲直 意外 差点
从 元军战船旁走了
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⑹,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 城门外,几彷徨死;
十 多 里 搜寻 投水而死 把我赶
出 走投无路而急死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 哨⑺,无 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到 假使 碰上哨兵 不可能不 被杀死
不能自由
如:
到,往 竟使:
同义复词,假使
⑻,殆 例 送死⑼;坐桂(于)公塘土围⑽中,骑数千过(于)其门,几落贼 手
几乎类似 在土墙里
从门前经过 敌人
殆:
接近于 土围:
土墙 骑数千:
数
千骑
死;贾家庄几为巡徼 所陵 迫 死⑾;夜趋 高邮⑿,迷失道,几陷
巡查的军官 凌辱逼迫 投奔
道路 陷于绝境
陵通凌,凌辱
死⒀;质明⒁,避哨(于)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天刚亮的时候
没有逃避死的办法无法逃脱而死
质 :
正
至高邮,制府 檄 下⒂,几以捕系死;行(于)城子河⒃,出入(于)
制置司官署的(通辑)公文刚下 因被逮捕杀死 船
穿行
乱尸中,舟与哨 相后先, 几邂逅 死;至海陵⑴,如高沙, 常恐 无辜
敌人的哨兵一先一后 偶然遇见
担心白白地
无辜:
无罪,引申为白白地
死;道海安、如皋⑵,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于)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
送死 经过 共 土匪 在这
一带 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
道:
取道,经过
通州⑶,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于)鲸波⑷,出(于)无可奈何,而死固 付
被收留 航行在惊涛骇浪中 出自于 没有
办法 本来就
纳:
被收留,表意念上的被动
之度外矣!
呜呼!
死生,昼夜事也⑸,死而死矣;而境界危 恶,
把死亡的威胁置之度外了 生死 不过是早晚间的事 死就死吧 处境
危险艰难
层 见 错 出,非人世所堪。
痛 定 思 痛,痛何如哉!
重叠出现交错出现 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了以后,再回想当时遭受的痛苦是多么痛苦啊
见通现,出现 定:
平定,过去
何如:
多么
第四自然段:
回顾慨叹艰险的遭遇。
本段以抒情为主,连用22个“死”字。
这一层分三个意思:
第一,开头一句以慨叹的语调总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
第二,按时间顺序历数18种自以为必死而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这是“及于死者
不知其几矣”的具体化,是本文的主体。
一连串排比句语言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一个“层见错出”
的危恶境地,充分地抒发了作者愤怒、悲痛错综交织的感情。
这18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
爱国思想、坚强不屈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第三,照应开头,不仅归结而且深化全段内容。
“死而死矣”表明了自己为国家不惜一死的决心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概括以上18个排比句分述的情状;末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是无比悲愤的感叹。
当他处身于险境时,是“死固付之度外”的,但事后回想起来,身世之痛,兼以山
河破碎,国土沦亡的家国之痛,其悲痛是无以复加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叙述作者艰险的遭遇。
全文分两部分即叙述──说明。
第三课时
予在患难中,间 以诗记 所遭, 今 存 其本不忍废,道中手 自钞录:
有时 记述自己的遭遇 现在保存这稿本 丢
掉 亲手
钞通抄
使北营, 留北关⑹外, 为一卷;发(于)北关外,历吴门、毗陵⑺,渡
出使 扣留 (的部分)作为 出发
经过 渡过
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于)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
重回 逃脱 逃到
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 三山,为一卷。
将 藏之 于家,使来
从 海路 又来
打算把这部诗集收藏在家里 让后代
者⑻读 之,悲⑼ 予 志焉。
的人 读到它 了解和同情我的心志
焉:
语气词
是年 夏 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