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191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docx

由出入息观涅盘界空海师父推荐1

由出入息观——到涅槃界

首页图配文:

请问我该如何解脱达住涅槃呢?

出入息观(又称安般念)

特色

●从始至终运行呼吸,一直达到涅槃境界为止

●修持的目标、方法与其他法门不同:

即全程完全在呼吸上修行,不用做任何变更及移动——是一种简捷方便的修法!

●学者用不着带任何工具,也不必依靠外物——六尘境与尸体之类。

在任何地方,于任何时间,皆可依气息而修行!

辨正

●“出入息观”——其法温柔、不激烈、不紧张、不可怕!

●不像“不净观”一般的难为,所以没有害处。

绝对不会伤害到身体——能修者修,不能修者伤害决定没有。

若有人言:

修出入(息)观会引起发狂,那是无稽之谈!

此人也许误认“旁门别教”的出入息观以为是本佛教的“出入息观”,彼非世尊宣于巴利圣典上的真正佛法——如本书所根据讲解的一般。

●发狂二因:

1、若修者发狂——其人必先有狂病,于动用心神时,抵触神经而发作!

2、另一狂因——其人修行的目的并不在断灭烦恼!

而只妄求神通法力、希图财利——这是会引发狂病的!

居心不正,导致邪魔附体故。

Ø修行人发心纯正、不可不知!

简介“出入息观”——四段十六阶的内容

也许有“旁门别教”的其他法式“出入息观”,但那并非世尊所传!

真正出于巴利圣典的出入息观——一定有十六阶。

随顺解脱故,学者应知!

四段十六阶是什么?

一、身观念处

最初四阶——是修心使达到禅定;

于此四阶——学习调节呼吸、平衡气息、令心得定。

二、受观念处

五到八阶——是观察由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

于此四阶——于定中观察喜、乐变幻的现象,“喜”、“乐”促使心境动荡不安,明明白白。

三、心观念处

9到12阶——是观察心的变化;

于此四阶——试行御心达到种种所需的意境。

四、法观念处

13到16阶——观察无常;

于此四阶——属于慧而不只是定,定慧双运。

于定慧等持中观察无常。

进至心生厌念、离贪欲、有漏心尽——结果得到解脱!

第一页图配文:

千里求师,万里求法,无师不能自通,应亲近善知识。

 

第一阶——身观念处

第一段

三项重点:

调节身体

调节呼吸

调心入定

令心安定:

因身定、息定、心定——而达到禅定

因禅定故,妄心止息——便立刻得到“安乐之果”:

有如涅槃的极乐境界一般;但是暂时性的,非永恒的涅槃

令心入定四阶修证历程:

必须根据以下四阶勤奋修行,一直达到闭眼即得的地步

第一阶:

认识长呼吸为一阶

第二阶:

认识短呼吸为一阶

第三阶:

认识呼吸支配身为一阶

第四阶:

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修行目的达到禅定为一阶

第一阶学习什么?

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

要如实知:

什么是长呼吸

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应善观察:

↙↘

心→身这三者是连锁反应,互为因果的

 

第二阶学习什么?

学习观察——短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

要清楚知道:

什么是短呼吸

短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短呼吸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再与长呼吸作一番比较

一回生二回熟:

两种呼吸反复运行、互相比较;

结果便会洞识呼吸、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响力。

必须如此认识呼吸——因为眼前我们对呼吸认识还不够,所以应该和它打交道,与它混熟——第二阶应如是勤修

第二页图配文:

人心常为贪欲所蒙蔽

第三阶学习什么?

学习观察——长、短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

甲说明:

●呼吸是身体的支配者——与身体有连带关系:

●现象

1如果呼吸粗急——身体也跟着躁动不安

2如果呼吸温柔——身体也跟着寂静安定

3呼吸长是正常的表现

4呼吸短是非常的表现:

如发怒、疲劳、心情冲动…等,身体也跟着不正常!

5应如实知——呼吸与身体息息相关!

乙说明:

●知道这些呼吸一直在支配着身体的秘密——为第三阶应学课程

巴利圣典称为“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体的一切情形与原理:

肉体称为身,呼吸也称身,两者不能分开;

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而且每一种身中,又分出种种“相”,必须每一相都详观明察,直到明白开悟,这两种身同属一体的真谛,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进行观察,完成第三阶之修程。

第四阶学习什么?

学习“身行定止”

调节每一呼、每一吸,用功修行——使呼吸逐渐、逐渐的平息;

身体也跟着逐渐静定;

心因此也达到禅定。

说明

(1)

●这一阶藏有秘决,比别阶殊异

本阶修行方法也可称为秘诀或善巧,也即现代之所谓“技术”。

乃用技巧诱使呼吸逐渐逐渐的平息。

或称为“幻术”也可以——即对呼吸施行幻术,使它就范平息。

说明

(2)

●其法便是在开始运行长短呼吸时,对它缜密监视!

——好像在跟随着它走一样,知觉一直紧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不离:

假定两个距点——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脐,这只是假定而已,我们吸气进时,气息从鼻端进入,一直达到肚脐,以此为终点,别处不管;呼气出时,气息又从肚脐开始走出鼻端,以气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觉作追踪的目标。

这样便可得到两点知识——即吸气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呼气又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

这样坐观一段时间——好像追走一样。

第三页图配文:

绵密修行是非莫管身世俱忘

 

说明(3)

●气息走进时——知觉也跟着,从鼻端走到肚脐,

气息走出时——知觉也跟着,从肚脐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条空管——从鼻端通到肚脐,

气息在这条空管里来回奔走,

知觉也紧跟着气息来回奔走。

这样观察——就不会感到困倦!

如果知觉走失,便用力呼吸,便容易觉察,必要时可以大力呼吸,以至发声,声随气响加强感觉——即耳听到声音,而心观注于气息,如是双管齐下,好在容易摄心正念。

说明(4)

●开始学习的人,大都要用力呼吸,起初发出“嘶!

嘶!

”的声音——而后声音慢慢减低,最后只剩丝微鼻音而已。

在旁的人可以听到其息的均匀程度,以此辨别其工夫之深浅,凡属行家都会这样。

这叫做“跟走”——即知觉观注着气息,一呼一吸的来回奔走。

好像如影随形一般。

如果能修到——知觉紧跟着气息不放、坚定不移,不会走失。

如是工夫——可以说亲证“跟走”这一阶。

说明(5)

●接下的一阶叫作“守观”——即觉知不再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了,只坚守在一个适当的地点观望——鼻端。

气息走入鼻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着走,坐着观望而已,

气息走出鼻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着走,坐着观望而已,如此觉知也不会走失——只要“守观”得定!

但是有一段时间,必须注意!

——便是在气息走进鼻端到终点而还没有呼出之前有一个停顿时间,必须提高警惕,以防知觉走失;呼气亦复如是!

如果在“跟走”的一阶,锻炼得好,便无问题;如果第一阶锻炼不好,下一阶也跟着不好,修行最重要关键:

在每一阶、每一段都要循次熟练,不可马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现在已经停止“跟走”——只在鼻门“守观”:

瞪眼观察出入门户:

进也知其进

出也知其出

粗也知其粗

细也知其细

——如是明察秋毫,可以说亲证“守观”这一阶。

第四页图配文:

守观跟走

 

Ø第四阶中修行次第:

先修第一阶“跟走”

次修第二阶“守观”

应修第三阶“取相”

说明(6)

●学习修持——观照“相境”。

当以内眼观视鼻端,

应知以前观察的是气息,

现在心已经坚定了,

故从现在开始——不观气息

在鼻端逐渐浮现出“相境”——代替气息的存在。

但这相境只是幻像而已:

有的如珠球,

有的如日月,

有的如佛像……等。

只要能够凝构,容易观察——什么相体都可以,而且这些相境随人而异!

有如闭着眼睛时所见到的光影一般?

有种种的形色:

1.有的好像一粒日下的露珠

2.有的好像一面光网

3.有的好像一片白云

4.有的好像一轮月亮……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并不是实体。

作用在训练心的定力——如果修到了这个阶段:

表示气息已经十分柔微,身体也更加的定静。

试从头作一番比较:

修“跟走”时——知觉跟着气息走,粗心已经定静下了

修“守观”时——知觉集中在一点,身心更加宁静了

修“取相”时——现在能够凝构相境,心的念力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就是秘诀或技巧——引导心逐步、逐步的定止,工夫成就——可以说亲证“取相”这一阶。

接下去便是运心变化相境,达到随心现化的地步——称为“似相”。

第五页图配文:

请问如何用功?

一门深入绵密不断取相——如月轮

Ø先知“取相”——如前所修,能够思持一粒光洁的珠球相境,一直凝视着它不放,叫“取相”

Ø再修“似相”——及后再运心变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种种需要的形体,叫做“似相”

 

说明(7)

●学习“似相”——运心观想、令境变化。

此时心极定静,故能御心达到精华顶点——

观想相境:

由一粒小小珠球,化至极大,

或缩至极小,

或令变化各种的颜色(青、黄、赤、白)

或变成种种的形体(大、小、方、圆)

或能移至极近,

或能退至极远。

如此这般——如果认为是实相,那也许会发狂!

如果明白——这是心造的幻境,目的在于御心,加强定力,便无问题

作得到的便作,作不到的也不要紧,

慢慢地修炼,不要作非份之想——绝对不会发狂!

说明(8)

●御心达到“似相”境界的方法与历程——

便是强制由内观所见到的相境,

作种种的变化及移动,

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逐步运心修炼——共有四阶修程

如果修完了这四阶修程——

便等于完成了御心、御身及御气的工夫,

原来调制呼吸其效果连及于身,身受调制其效果连及于心,

心、身、气——同时齐被调制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气平息了

身平息了

心平息了

一切都平息了!

余下的唯有修持禅定而已。

第六页图配文:

英雄——征服世界

大英雄——征服自己

 

说明(9)

●怎样修持才能入定呢?

修持次第:

1、跟走2、守观3、取相4、似相

——修到了这个地步,资粮已备。

现在可以提禅定觉支了——

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锻炼到十分精纯!

走到能够控制自如的程度,

可以开始提观、禅地五种感觉,

术语叫做——寻、伺、喜、乐一境性。

这些名词有的人能记得,有的人过目即忘,不能记得的也不要紧,只要知其义便可以了。

说明(10)

●五禅支的意义是什么?

“寻”是什么:

“寻”的解义是心观注于所缘的感觉,如眼前,心正在注视着所缘——所凝构的相境上。

相境是所缘,心系于所缘,便是“寻”。

“伺”是什么:

心渗透于所缘,叫作“伺”。

“喜”是什么:

在“寻、伺”同一时间,又会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做事成功时,觉得十分满意的情境一样,随人而异——有的喜在心头,有的喜露形色——这叫“喜”。

“乐”是什么:

同时又因定境而感觉到安乐、心旷神怡——这叫“乐”。

“一境性”是什么:

这时心集中在一起,坚定不移、不动不摇——这叫“一境性”。

说明(11)

●初禅是什么?

观见“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觉一齐而生,表示心已定止、达到初禅的境界。

1、心系于所缘也知道

2、心渗透于所缘也知道

3、喜也知道

4、乐也知道

5、心一境性也知道

五种禅支,完全感觉到,这便是初禅的特征!

勤修:

在每一吸、每一呼之间,观察修持——这一阶最难修!

不要急功近利:

1、放轻松2、无所求3、按步就班

因为太过精微——如果有杂事纷扰,便修不成!

好环境是助缘——太嘈杂之处不合适,山林幽静的道场最好。

如果达到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阶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后目标。

第七页图配文:

万缘俱舍十恶俱息境界不动

说明(12)

●达到初禅时会感觉到又喜又乐,一心集中在所缘——并样样透彻了知。

“样样透彻了知”是什么?

1、心攀于所缘是一件事。

2、心透彻了知所缘是另一件事。

3、修行达到成功了,感觉到喜慰是一件事。

4、修行达到成功了,感觉到快乐是另一件事。

5、心缘一境,不动不摇,又是另一件事。

这便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禅分的解义,学者必须知晓!

第四阶修程到此为止,由修行“身行定止”而进入初禅的境地——得到了正定。

第八页图配文:

这位阿罗汉收摄身心立刻进入甚深禅定,他也是修来的

第一阶复习提要

我们从头复习一次:

第一阶:

观察长呼吸,直到与其混熟,洞识长呼吸的一切情形。

第二阶:

观察短呼吸,作同样的修法。

第三阶:

观察呼吸支配身体的关系,或粗或细,若动若静。

知道这两种身(呼吸与身体)乃属一体的原理

第四阶:

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

修行次第1、跟走2、守观3、取相4、似相

四种技巧引心达到初禅境地。

这便是第一段“身观念处”的修程,共有四阶,当勤修习;若光说不练,骗了自己又骗他人

老实修行

●若要继续修持第二禅、三禅、乃至四禅

并不困难,乃枝节问题,只要循次减低禅支分量,便可如愿以偿,不用累述。

第一段“身观念处”到此为止。

●修禅定有什么好处呢?

外道修禅定——有的为健康,有的练气脉,有的练身体……等

佛教修禅定——心定为了开智慧,有无漏智慧才能断烦恼,最终目的是了生脱死,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段——受观念处

现在继续修持第二段——称为“受观念处”。

“受”有四阶:

觉知喜

觉知乐

觉知心行

觉知抑止心行

第二段完全与“受”(感觉)搞在一起!

受从何而来呢?

这里的“受”便是指禅定里的喜、乐感受而言,请大家回忆第一段,当我们修习“身行定止”的气功而达到初禅地时,所发生的——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受。

现在便以其中喜、乐两种感受,作本段修持的基础。

到了这第二段,什么都不管!

只要在喜、乐的感受上着手,在每一吸、每一呼上观察种种变化,就如同洞识长短呼吸同样的修法。

第五阶学习什么?

●观察“喜受”的变化——以全程十六阶言本阶为第五阶。

现在是在初禅地的定中:

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观察“喜”发生的情形,详细观察纯熟洞识:

1什么叫作喜?

2其状态如何?

3因何而生?

4有何结果?

5有什么威力?

●这便是第五阶的修程——

必须分别清楚,喜与乐并不相同:

喜受性粗,乐受性柔

例如:

当我们作事成功时,会欢喜得肉跳,有时更会高呼踊跃,表现出各种激烈的举动——这便是“喜”。

第六阶学习什么?

●到了第六阶,极喜之后必生安乐:

必须抹开喜念——以便露出乐念,易于分别观察。

乐念比较温柔定静,更加舒适,心旷神怡。

这一阶便是观察这种“乐受”。

详细观察,纯熟洞识:

1什么叫作“乐”?

2其状态如何?

3因何而生?

4有何结果?

5有什么威力?

在每一呼每一吸中细细品尝!

第九页图配文:

世间何者为乐?

禅悦为乐

 

学者于初禅定境中——继修第七阶“心行”

第七阶学习什么?

●心行——即是“受”

喜受与乐受——这两种感觉称为“受”。

本阶在定中——慎密观察喜、乐二受支配心的情形。

●受——即是“心行”

“受”是心的真正支配者,驱使心作种种的妄想,想要这样!

想要那样!

●乐受——支配心时,便生“受念”

想要追求、占有,结果造成烦恼与痛苦。

●喜受——支配心时,亦复如是”

乐受有乐受支配心的一种方式;喜受有喜受支配心的一种方式。

●在这第七阶的修学上——

倾力观察,两受支配心得情境:

喜与乐——对心的感受,都要完全透视,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观察,以备作第八阶抑制“心行”的力量。

第八阶学习什么?

●抑止心行——以达定止

目的——在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

举例:

如乐受发生时——引起烦恼与执着!

我们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维乐乃属无常,虚伪欺诈,不执着于它,!

乐念便会自然而退。

●心的本性——不喜欢虚伪欺诈

如果不思惟观察,便易受骗!

但若明白,那是烦恼与痛苦的祸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会消退。

●乐受如是,喜受亦应如是观察——

其结果使我们能够抑制心行执着的力量。

圣典曰:

“于出入息间学习抑制心行”。

到此为止,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二段受观念处的修持

第十页图配文:

人心本善,……(看不清)

第三段——心观念处

本段重点——直接修行御心

第九阶学习什么?

●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心的现状:

1是喜,还是乐?

2有贪,还是不贪?

3纷乱,还是静定?

4污秽,还是清净?

●心的变化多端——我们都要一一观透!

是非善恶好坏——完全知道

●如此坐观明察,便是本阶的修程,直到了然纯熟,便可继修第十阶。

第十阶学习什么?

●呵!

现在我要控制你了!

本阶学习控制心——使其生极喜,处在喜悦的情境中,圣典曰:

“于出入息间,学习心生极喜”。

●必须学习到——能够控制自如!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全心都沉浸在极喜的感觉中。

●这一阶也许比较难修!

不断的锻炼——是成功的要素。

锻炼成熟了——心便被降伏,控制自如。

●这是第十阶修程——御心生极喜

第十一阶学习什么?

●学习控制心——由动入定

心由极喜转为静定,不再喜悦了,圣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心静定。

●必须学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的地步!

不用依靠禅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御心停定。

●控制成功了,便算完成了这一阶

喜乐之心控制自如——继修12阶令心解放

第十二阶学习什么?

●精进修学——令心解放

杂念是什么?

1贪2嗔3喜4乐5忧6愁7恐惧

●圣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心解放”。

即令心清净——了无一物,解放一切杂念,亦可说言——解放心脱出杂念!

●作何方便——方能令心解放呢?

先认识妄念的作用:

1、令心动荡不安

2、起善念,起恶念

3、念头引动身、口,造种种业

4、业力牵引,感受种种果报

妄念染着了我们的心——我们不要它!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慎密观照,有一妄念生——立即扫除,令心清净,了无一物

第十二页图配文:

历经十二阶的修行会觉得麻烦、困难吗?

众生的烦恼太多!

十二阶——方能令心清净

 

再复习第三段课程

第九阶:

观心各种形态。

第十阶:

御心令其生极喜

第十一阶:

御心令其定止

第十二阶:

御心令其解放

第四段——法观念处

本段“法观念处”——乃观察法的演变

第十三阶观无常

●两种修行人:

修行13阶后,观无常——定力深故,观察入微,烦恼灭尽,能证道果

乙一般的人,观无常——没有定力,仅知皮毛,烦恼炽盛,流转生死

圣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观无常”。

必须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察诸行无常!

直至透彻了悟为止。

●本阶要从什么地方观无常呢?

本修法不从外境、不从外人、不从外物观无常。

●唯从修者本身观无常——

详细观察自身内、所有的一切;

一切无常:

1长呼吸无常,2短呼吸无常,3身行无常,4身行定止无常,5禅定无常,6寻无常,7伺无常,8喜无常,9乐无常,10定无常……

禅定也无常——那真是可笑!

当我们修持达到禅定境界了,这时回头一观——呀!

哪里有定,只有无常,前后左右,都属无常。

所以用不着外观——只要内视便得。

●再观第二段的修程——也是无常!

1喜是无常,2乐也无常,3喜与乐支配身的情境也无常,4就是“心行定止”也能变化,亦是无常。

●再观第三段,心的各种形态——也是无常!

1心生喜,无常;2心安泰,无常;3心解放,无常;4心多样,无常。

●第十三阶是全部最紧要的一阶!

能不能脱身,完全在这一阶上,

如果不见无常——得不到道果;

如果能见无常——便得到道果。

●无常越浓,道果越深,无常观越详细,道果越明显。

第十三页图配文:

时间如梦!

一切无常!

第十四阶离贪观

●“离贪观”——即观见、脱离贪着欲念。

由无常观——观见前三段、全部修程→“一切无常”!

因观见无常而脱离执着!

如色染之消退,欲念层次脱离。

这便是本阶的修程——观见脱离贪着。

●这一阶便是坐观脱离执着的情形!

——故称“离贪观”。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明显的观见贪欲消退,这便是本阶的修程,观见脱离贪着。

●本阶脱离贪着三果——乃得自第13阶,观无常之因,

故第十三阶修持火候精纯如何?

密切的影响本阶——离贪的道果也如何!

换言之:

观见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跟着那样。

●这里“离贪”的解义——

离——即是渐次消灭

贪——即欲念。

●离贪是——渐次消灭烦恼欲念,渐次消灭执着,渐次消灭痛苦。

第十五阶灭观

●“灭观”——修学什么呢?

观见烦恼与痛苦消灭殆尽。

贪着消灭了,烦恼与痛苦便跟着消灭殆尽。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欲妄尽灭,称为“灭观”。

其实修完第十五阶便够了,已经达到最后的道果——解脱。

●在第14阶与第15阶之间——由离而灭;离,便是道,灭,便是果。

第十六阶舍弃观

●最后一阶——用以观察修行的成功,称为“舍弃观”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舍弃的情境,历经1、无常观2、离贪观3、灭观。

断绝完尽了——一切烦恼与痛苦!

●一切完全舍弃、归还原主——大自然

以前我们偷盗大自然境物为己有,一旦碰到了痛苦,便设法解除,把一切物归还原主——去妄归真。

●第十六阶修程到此为止。

无常观也好,离贪观也好,灭观也好,舍弃观也好,都称为“法”。

●在这一段上,观察四种法的演变——故称“法观念处”。

是最末的一段。

修完了这一段便告——功德圆满:

因为烦恼已经灭尽了。

痛苦也已熄灭了。

清净梵行达成了。

再从头复习一下:

  第一段——完全处理呼吸与身体,互相支配的关系——称为“身观念处”。

  第二段——观察喜受与乐受的生灭——称为“受观念处”

  第三段——观心与御心,作种种变化——称为“心观念处”

  第四段——观无常、离贪、灭尽(断灭)、舍弃,四种法的演变——称为“法观念处”

总共四段,称为“四念处”

如果四念处修持圆满——便能得到灭苦之果!

在修持“四念处”时,“七觉支”跟着发生,“四念处”修持圆满了,“七觉支”便跟着圆满,所以修持十六阶出入息观——等于修持“四念处”与“七觉支”一样,结果都能得到一切智与解脱。

看见了吗﹖这是多么的柔微妙与精致(细)的修程!

勤修:

恐怕有的人见了,要退避三舍,起初也许兴高念烈,但见了内容便不敢领教!

有善根的人——应勇敢一试,逐阶修行,一直修完十六阶为止。

预祝你——得一切智与圆满解脱!

第十五页图配文:

你有长远心吗?

不准问道,须勤加努力进取,汗水流到自然成为罗汉,瓜果成熟自然会从藤落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