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004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docx

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

聚焦课堂推进课改发展师生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

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关注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近两年在抓课堂教学改革中,重点突出以下三方面:

一、突出一个中心,规范教学常规

突出一个中心,就是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学校管理中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领导和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工作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

如校长室、教务处、级部管理成员均有每周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指导的任务,经常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改进教法,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遵循教学管理常规,实行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行政和教师就能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以说,一手抓常规管理,一手抓课程改革,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新教学常规,使教师进一步认识课改背景下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新要求,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遵守执行教学常规的自觉性,也缩短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间的距离,他们知道了该怎么做,也理解到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学校有教学常规检查巡视制度和考评制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化。

教师自查自纠,学校随时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的具体行为。

二、实施两大策略,促进教师发展

(一)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加强中小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将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形成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即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达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交流、教研与科研、培训与考核、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1、完善教研组织,健全教研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的四级教研网络,明确各级职责,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切实开展教学研究。

2、加强业务学习,奠定校本教研良好基础。

理论学习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理念,大力转变教育思想,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学习指导,促进学习交流。

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活动经常性。

理论学习的组织由学校和各教研组进行统一的安排,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保证。

做到理论学习活动有始有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化。

具体安排:

每周教研活动时前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用于课改理论学习及学习心得交流;双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每月一次“教研沙龙”活动。

二是学习内容专题性。

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专题化、系列化,紧紧围绕课程改学习相关理论。

每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步骤,专题明确、内容充实。

我校开展“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

每学期一篇优秀教案、上一堂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公开研讨课、每月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每人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课改文章。

三是学习方式多样性。

学习方式上力求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定时讨论与随机交流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努力为教师创设多种理论学习的渠道,如邀请专家作了《关于小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多元智能理论与构建人才培养》、《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以发展为本,努力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新加坡教育启示》等讲座,帮助教师认识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尤其是动员青年骨干教师多读理论书籍,勤做读书笔记,畅谈读书心得。

并把个人理论学习情况纳入教师日常工作的考核项目中。

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优势,开辟“课程改革”、“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报海拾贝”、“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等栏目,方便教师对课改新理念迅速有效的学习。

3、追踪教学问题,保证校本教研扎实有效。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不过,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的“课题”,教师也才能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推进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我们坚持沿着“发现问题——商讨对策——实践反思——追踪问题……”的研究之路前行。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老师们不断吐故纳新,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探索;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之间应加强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在互补共生中更快地成长。

2004年4月27日,我校承办了镇江市中小学校本建设研讨会,来自教育局的领导、专家和省级实验小学的校长共80多人观看了有关学校校本建设的录像,听了一节《蚕宝宝的一生》校本课程课,观摩了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校本教研,并参观了学校校本建设的物化成果。

他们对我校校本建设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4、丰富研讨形式,构筑人人参与的平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人,为实现科研能力回归每位教师,我们丰富研讨形式,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为每位教师构筑一个人人参与的教研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开辟我校教育科研的新天地。

为强化校本教研的目标意识,倡导目标明确的“主题式”研究,继续在教材处理、教学方式变革、课型拓展、练习设计有效性等方面着力研究。

——不同教材比较研讨。

学校教材一纲多本,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引领下,学习整合各种版本的优势,在充分发挥课本教育价值的同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

依据“一篇带多篇”的教材组合形式,语文教师特别是特色班教师率先实践,在教学拓展中有的放矢。

——扎实集体备课研讨。

各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管理,从“求实效,求发展”出发,摒弃教师备课“唯课本、唯教参”现象,摒弃教学设计与上课实践脱节的怪状。

深入研讨本册教材典型或难教的课例,进行说、讲、评、研,充分利用教师的差异资源,让理念、经验、智慧共享。

使教师知道某一类教材“该怎么备?

”、“该怎样教?

”、“为什么这样教?

”,并举一反三。

——“同课异构”案例剖析研讨。

备课的实效通过上课才能得以检验。

教研组内开展同一内容(同一主题)不同处理的教学研究,提供实例进行互动式诊评;探索不同课型的研究,积累典型案例,形成课型特色。

各教研组围绕月主题扎实“每周一课”的研究,周一、周二分别为语文、数学学科全校性教学开放日,倡导教师周一、周二开放式观摩,主管领导及聘请的专家对教师随机听课,及时了解教研组的课改动态与困惑。

研究成熟的教研组可采用向教导处自由申报的方式,由教导处统一安排组织展示课。

——反思性教学研讨:

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是新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我校以公开课、教研课为载体,力求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3)结论与过程的关系;(4)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各教研组大力倡导组内课改研究课,努力推行“两阶段,六环节”的教研活动模式,第一阶段:

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

上课、听课、评课。

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分别担任教研活动的主角,每次上课前集体备课、群策群力,然后进行说课、集体参与讨论评议,集思广益,再进行上课、教师听课,集体交流评课,在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案例。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有经验或教训,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如实加以记录,并通过教研活动进行交流,各教研组长及教学能手做到一课一反思,一单元一总结,每月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题性反思总结一篇。

——课改教研沙龙:

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就事前确定的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组员各抒己见,互帮互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和革新。

我校就“各学科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学评价中要不要批评”等许多教师在实验中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网络教学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为课程改革服务,在课程整合栏目中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网页,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资源库中的大量文字、图片、动画等,我们已在语文、数学学科中多次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并通过网站导航向课外拓展,把所学的知识在BBS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再次搜寻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对资源进行重组,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从而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不久前,两位语、数教师代表我区参加了市首次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比。

(二)认真实施分层培养

学校根据青年教师多、发展潜能大的现状,落实“突出重点、分层培养、全面提高”的教师培训方针,制订了分层培养实施方案。

我们依据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出台了“合格型、胜任型、骨干型、学科带头人”四个的培养标准,帮助教师建立“自我成长规划”,明确专业成长的目标和条件,促进教师勤奋学习,加强自我修炼,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提高,不断努力,逐步达标。

目前,教师们已对照分层标准自我认格,制订发展目标和努力措施,每学期将由职能部门及级部班子考核,学校两年全面考核一次,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为骨干教师搭建舞台,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充分发挥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校内举行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和综合学科教研组长课堂教学课改展示活动,并举行了各学科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活动;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互相切磋教艺,精益求精;此外,学校还聘请专家到校指导,积极承办市及区教研、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和兄弟学校开展教学观摩……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教科研一体化,初步构建教学模式

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主动接受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本着“科研为先导,科研促课改”的宗旨,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努力突破“讲解式、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建立了“探讨式、研究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互助、发表创造,培养学生探究新知、主动学习的能力,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趣、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校于2000年参与了镇江市省级数学教研课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的实验工作,并确立了子课题《运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研究》。

分别于2002年5月、2003年3月、2004年3月三次进行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对外上课题研究汇报课八节,邀请特级教师沈重予老师作了《关于小学生学习方式培养》的专题讲座,请陈国梁老师作了《以发展为本,努力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

实验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以开放题为突破口的课题研究,有助于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就于2002年下半年在原有的基础上申报了市级课改课题《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该课题实验旨在通过“开放教学目标、开放教学环境、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手段、开放课堂练习、开放教学评价”,即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系统的开放,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各个环节,使教师逐步学会开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改革,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数学课程目标。

两年的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

教师的观念在变;课堂教学在改变:

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向学生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点拨归纳→巩固体验、拓展创新。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和教学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新知,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巩固知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

教者也由算术教师走向数学教师。

复习课:

自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

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通过看书,梳理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找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叙述、图表、实物或其他表现形式,形成知识网络,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师生关系在转变:

教师重新认识自我和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把民主带进课堂;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把探索带进课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注意引导学生和质疑、探究,积极实现自身角色转换。

学生行为在改变:

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很好地转变,学习中善于观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表达,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向困难挑战,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并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津津有味地阅读数学报、开展数学专题调查、动手制作数学小报、布置数学角。

许多学生将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写成数学小论文,多篇数学小论文获得省级奖,参加省小学生数学竞赛多名学生名列前茅。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围绕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策略,语文教研组四十多位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每周教研活动时间,都安排集体备课时间。

集体备课主讲人向大家介绍文章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情的学习方法等,其他教师介绍自己所搜集的各种资料。

然而比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讨论当中,每一位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对教材重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等,教师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多种提议中,或择优选用,或相互融合,确定最佳方案,集体共享,正是团结了每一个人的力量,使集体备课事半功倍。

主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

我们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尤其在中、高年级段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做到方式多样、可行有效、检查有力,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教科研一体化,教学双丰收。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市级课题的实施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各年级根据主课题计划,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行动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凸现班级特色和年段特色。

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线,在制作“剪贴本”、“校园文化”探究,“名字里的故事”中大量识字,初步奠定阅读基础;中年级以“阅读”为载体,开展多种读书、读报活动,广泛收集整理信息资源,学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好习惯,网络也成了他们巨大的资源宝库;高年级则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在“习作”的海洋中畅游。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把师生的生活体验带入了语文教学过程,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也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课题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不断的提升,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省课题组组织的课题评课、论文交流、教学设计等竞赛中已有了丰硕的收获。

我们积极构建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对校原“六步式”读书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修改:

激趣诱读——尝试自读——点拨导读——反馈再读——交流评读——成功赏读。

在一年级阶段,教师在“六步式”读书教学模式中,着重进行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的训练,模式中的六个环节可在一节课中同时用上,也可根据课文内容,课时目标选用其中几个环节或几个环节交替互用,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经过一年级的读书训练,学生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读书方法,在二年级阶段,“六步式”读书教学模式中的“激趣诱读——尝试自读”阶段,就可成为学生预习工作的主要任务,课堂中以“反馈正音——点拨导读——反馈再读——交流评读——成功赏读”五步为教学流程。

在学生正确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顺着课文的情感脉络,通过引导理解、模拟情景、激发想象等方法,调动学生情感进行朗读训练,让生读中感悟。

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市级教研课题《小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实验中,英语教研组做到教研行为自主化,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专题特色化,学生评价全面化,逐步建立了英语教学的课堂模式:

兴趣激发,趣味热身——创设情境,全员参与——角色体验,评价拓展,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热情高涨,以各种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领悟学习内容及情感,做到情与理的统一。

课改背景下的综合学科课堂教学。

音、体、美教学管理严格按照“五个一”、“三定”的要求认真开展研讨活动。

“五个一”即围绕一个专题、集体梳理一单元教材、上一组研究课、人人说一次课、举行一次教研沙龙。

“三定”是活动定时间、定主讲人、定内容。

双周五下午是音乐、美术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双周五上午是体育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

教研组平时做好“三个常规检查”的反馈工作,即备课检查、课堂常规检查、课堂教学检查;期末重点做好小结工作,即抓好“一考”(期末考试)、“一分析”(考试质量分析)、“两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研工作总结)。

学校主课题《审美育德模式的研究》以艺术学科教学为切入口,课堂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音、体、美教师潜心共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初步构建了符合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低、中年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为“情景激趣,欣赏感受——识谱学唱,律动体验——展示表演,评价拓展”。

课堂生动活泼,情感交汇,一批有专长的学生得到培养,教师也在教学中体验到课改的魅力。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研组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研组”,音乐教研组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研组”和“镇江市青年文明号”,英语教研组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研组”和“镇江市巾帼示范岗”,数学教研组被评为“润州区优秀教研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镇江实验学校小学部

2005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