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972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科学发展加速崛起

为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福宏

(2011年9月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奋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之际召开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不断强化、民计民生逐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与活力竞相迸发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发展理念上,提炼出“抓发展必须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既要GDP、更要绿色GDP”,“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12条科学发展理念,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总体战略上,明确以建设“山青水秀、景美路畅、宜游宜居、怡人怡情”的生态型、文化型、休闲型、友好型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战略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为主要抓手,以推进若干重大项目建设为强力支撑的“三级设计体系”,并确立了服务业提升、工业支撑、城乡统筹、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和人才强市“六大战略”。

在路径选择上,致力打造并充分利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四大战略平台,创新推出并全面实施“15个重要节点”改造提升计划、“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关键区域控制、“四大整治”、“智慧黄山”、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在工作要求上,率先提出“七个凡是”并与尔后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相契合,倡导弘扬以“迎客松”的开放精神、“徽骆驼”的吃苦精神、“徽州人”的和合精神、“古徽商”的诚信精神为内涵的“黄山精神”,要求各级都要“提升精气神、强化执行力”,身体力行“科学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快乐工作法”。

这些思路和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符合省委省政府要求和黄山发展实际,赢得了广泛认同并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面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

加快“六个转变”,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在积极拓展观光旅游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康体养生、演艺摄影、文物博览、节庆赛事、乡村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型业态,服务业正逐步成为黄山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加快发展工业和园区经济。

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积极落实扶持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狠抓工业招商,九大园区加快建设并初具规模,七大优势产业协调发展并不断壮大。

稳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深入推进“三化同步”、“八个一批”和农业产业化“1122”计划,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58.6亿元增长到309.4亿元,翻了近一番;财政收入从12.6亿元增长到44.3亿元、翻了近两番,2010年增幅达41.8%、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5.3亿元增长到101.6亿元,翻了两番,2010年增幅达29.2%、居全省第三位;旅游总收入从61.5亿元增长到202.1亿元,翻了一番半多,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6元,分别翻了近一番和超过一番,总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增幅分别达12.6%、17.7%,居全省第六、第四位,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6.4∶35.9∶47.7调整为2010年的12.7∶43.8∶43.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我们积极抢抓国家宏观政策机遇,重点建设掀起新高潮。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持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抓手,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前3个月就超前研判形势作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并坚持每年滚动推进600个左右年计划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5.5亿元,是前五年的4.6倍。

坚持规划引领。

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修编并获省政府批准实施,黄山风景区第二轮总体规划(2007-2025)经国务院同意实施,与之相关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规划、重要支撑专项规划、风貌整治规划等近50个规划将于今年全部完成编制工作,黄山市新型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坚持交通先行。

京福高铁已开工建设,黄杭铁路已经国家发改委立项,皖赣铁路新双线绩溪北至黄山北段通过省、部立项;合铜黄、黄塔(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祁、黄绩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黄山机场4D改造工程加速推进。

坚持城乡统筹。

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铁新区建设全面启动,黄山、新安江、太平湖等重要节点建设大手笔展开,500千伏徽州输变电工程、港华燃气等一大批项目建成运营,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

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5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6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由42万人增加到60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35平方米提高到14.0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75.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8%提高到85%;城镇化率由35.1%提高到43.3%,森林覆盖率达77.4%,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和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保持100%、居全省首位,环境保护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全市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31个、生态村68个,有202个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

 

   五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成效初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和招投标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完成,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先后成立市委市政府信息办公室、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局、市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市演艺公司,新设立金融机构10个,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和“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市”称号。

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隆重举行改革开放30周年、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黄山建市20周年纪念活动,创新举办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先后多次组团赴珠三角、闽三角和北京、湖北、云南以及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西班牙、南非、埃及等地,开展旅游推介和经贸招商,连续七年在上海成功举办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暨旅游展示推介会,与瑞士因特拉肯市结为友好城市,与法国尼斯市、南非开普敦市达成结好意向。

黄山口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国籍飞机开放,黄山机场成为我省继合肥之后第二个国际机场和对台直航机场,开通了黄山至首尔首条正式国际航线。

五年累计引进内资87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先后获得最佳国际休闲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首个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桂冠,成为中部六省唯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黄山风景区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称号和中国唯一“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并作为亚洲首家景区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

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成为继黄山之后新的国家5A级景区。

   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惠及全市130余万城乡居民,2010年我市民生工程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4015公里,所有乡镇和99.4%的行政村开通水泥(油)路;解决了农村35.9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0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为2.44万人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到2010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6.97万人、36.31万人、10.71万人、8.12万人和6.41万人,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2.4万人和5.2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8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

在全国率先提出“七保”工作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安置区和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全市已建成安置小区49个、安置房12233套、246.61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129套,19492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各类住房保障,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城市户籍人口的16.08%,居全省前列。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强力推进,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步伐加快,全市3.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黄山区、黟县、屯溪区、歙县、休宁5个区县先后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并相继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建和加固19.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并加快建设,填补了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空白;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医院12家、乡镇卫生院101个、村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32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9.31%;强化人口计生目标管理,人口计生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多年保持先进位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省十三运会和省残运会、省民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成功举办了国际山地车节、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一批品牌赛事活动。

新编《黄山市志》出版发行。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狠抓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一系列专项斗争和重点治安混乱地区特别是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行动,加强重大节庆活动安保;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和下行接访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平安黄山”建设,强化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创立了具有黄山特色的“流动人口出租屋旅店式管理法”和“农家乐留宿旅客组团式管理法”两大管理模式;构建安全生产“8+1”管理长效机制,连续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