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170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2.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

“‘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

”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3.《耒耜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4.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5.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道:

“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纲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

”他这里所说的欧洲“脱胎换骨”,指的是()

A.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B.接受关贸总协定

C.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7.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8.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9.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

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10.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直接目的是(  )

A.增加国君的收入B.承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确立封建制度D.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要求

1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1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被圈中的地区(  )

A.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D.率先包产到户

14.“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5.20世纪40年代,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实施

D.世界银行的成立

16.亚当·斯密说:

“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

”他论证的是(  )

A.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B.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C.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关系

D.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17.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18.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9.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21.结合下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B.①C.③D.④

22.下表为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丝织品出口情况,对于表中数据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C.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丝织业发展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3.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

“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24.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

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2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

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26.“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27.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D.传统观念的继承

28.阅读下图,判断其中代表荷兰的是(  )

29.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0.《汉城宣言》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  )

A.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B.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

C.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D.稳定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材料二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

他在竞选演讲中说:

“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请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经济危机有何特点。

(2)胡佛总统实现了他的诺言了吗?

为什么?

由此得到什么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9•11”事件震惊美国和整个世界。

事件发生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停止了交易,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世界多处证券所停止了交易,仍在交易的几家证券交易中心主要金融指数狂跌,美国一份调查报告认为,美国被袭击事件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将在1万亿美元左右。

材料二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金开始在市场流通,欧元区各国货币逐渐回收。

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区12国的3.4亿欧洲人使用统一的货币,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

材料三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成员国领导人对亚太地区经济的中长期前景表示乐观,并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会议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为什么美国被袭击会导致全球经济损失?

(3)分析欧元区各国和APEC成员国能开展有效经济合作的原因。

 

33.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34.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成“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开辟新航路有传教和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动机,A、C、D三项应是最初的动机,结果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题干描述的是曲辕犁,根据这一史实分析,其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大经济危机爆发。

再结合表格数据1930年的离婚率由上一年的12%迅速降为3%,反映了经济危机,失业率剧增,家庭收入迅速减少,因此离婚率剧减。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随后才实施一些福利政策,故A、B项时间与材料不一致,排除A、B两项。

婚姻自由是西方价值观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不会因为经济危机与否而改变,排除D。

5.【答案】D

【解析】欧洲的联合是对国家至上观念的挑战,是对“陈旧结构”的根本性突破。

A、B两项发生时欧洲仍然是以单个国家的身份,并没有摆脱“陈旧结构”;C是欧洲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不涉及材料所述的自身发展途径。

故选D。

6.【答案】B

【解析】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没有涉及二者在需求上有何差异,故A项错误;B、C项材料没有提及,故B、C项错误;解读材料可知,游牧和商业发展是由于所处地区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才向外发展,具有流动性,而农耕经济能在一地自给自足,不用向外发展,故形成安土重迁思想,所以作者认为文化形成的根源是自然环境,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A项发生在1927年;B项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C项出现在20世纪初,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从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

10.【答案】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所以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11.【答案】A

【解析】鲁国的税制改革是为了满足国君增加收入的要求而进行的,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12.【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

1933年,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A项用阶级分析法,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可能倡导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的;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广为接受”的说法也不符史实。

C项正确,符合题干时代背景要求。

13.【答案】B

【解析】歌词所述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地区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其他三项都不正确,A、C说的是特别行政区,D与史实不符。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即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在美国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16.【答案】A

【解析】题干是指没有市场不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论证的是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故A项正确;B项与“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不符,故B项错误;C项没有体现出题干关于市场的表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农民上访,肯定是因为对当时的一些国家政策不满。

据时间1921年,可知农民的不满应来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

战争结束,这一政策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18.【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联邦德国和美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19.【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使欧洲金银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冲击了封建旧地主阶级,同时金银流入欧洲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必需的资金,符合“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21.【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22.【答案】C

【解析】绸缎属于制成品,不是原料,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西方丝织技术的比较,难以看出技术水平,而且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19世纪70—90年代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有助于中国丝绸的出口,故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19世纪70—90年代”不符合,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1500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两颗门牙”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萧条,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在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发现,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美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现象,说明出现了新经济,而新经济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蒸汽动力和机器生产是主要的技术变革,产业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所以A正确。

工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模式,所以B不正确。

同理圈地运动也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C不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飞梭是在1733年发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D不正确。

故选A。

26.【答案】B

【解析】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现象”;C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

27.【答案】D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这些因素不包括D项。

28.【答案】A

【解析】荷兰17世纪时成为“海上马车夫”,但18世纪被英国赶超,选择A项符合题意。

29.【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对民族工业继昌隆缫丝厂合法性的认可,总理海军衙门负责的是海军,不能代表政府,故A、C项错误;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插足经济,这本身就反映了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故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应为A;B项与欧盟有关;C项为关贸总协定的宗旨;D项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

31.【答案】

(1)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没有。

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认识:

单纯的自由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必须适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回答第

(1)问;胡佛在位时,恰是“柯立芝繁荣”的末期,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

危机爆发后,他始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2)问。

32.【答案】

(1)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的趋势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2)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本土被袭击,不仅造成美国经济的重大损失,而且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的冲击。

(3)①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欧元区各国和APEC成员国开展了有效的经济合作。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欧元区各国和APEC成员国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它们合作的根本原因。

【解析】第

(1)题应指出两种趋势,即全球化和区域化。

(2)题应联系经济全球化来分析说明。

第(3)题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合作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也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3.【答案】说明: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解析】第一小问问题,结合材料二“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凯恩斯主义的流行、福利国家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等角度回答。

34.【答案】

(1)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必然性的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