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6691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安徽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稻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一、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判定

项目

籼稻(双季早籼、双季晚籼和一季籼稻)

粳稻(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

稻瘟病

稻曲病

稻瘟病

稻曲病

条纹叶枯病

抗病性

抗性指数≤6.5

病情指数≤8,

发病率<25%

抗性指数≤6.5

病情指数≤8,

发病率<25%

发病率≤25%

全生

育期

双季早籼和双季晚籼不长于CK2.0天;

一季籼稻不长于CK7.0天。

双季晚粳不长于CK2.0天;

一季粳稻不长于CK5.0天。

结实率

一季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2个;

双季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2个。

一致性

三年品种试验一致性DNA指纹鉴定无差异,或田间种植鉴定表现一致。

田间

表现

田间试验,植株长势均匀一致,种性稳定,无重大不可克服缺陷,种子纯度达到GB4404.1规定要求。

抗倒伏

任一正常年份4级(含4级)以上倒伏的试验点数≤40%。

品质

取两年品质检测结果中的最好年份值。

抗病性

取两年抗病性检测结果中的最差年份值。

二、判定标准

高产

品种

类型

指标

参试品种

类型

品质与CK为同一级别

品质差于CK

区试

比CK

生试

比CK

区试、生试

增产≥0.0%

试验点比例

区试

比CK

生试

比CK

区试、生试

增产≥0.0%

试验点比例

产量

与CK相同

≥3.0%

≥1.0%

≥65%

≥5.0%

≥2.0%

≥75%

常规类型

CK为杂交

≥0.0%

≤-2.0%

≥65%

≥2.0%

≤-1.0%

≥75%

杂交类型

CK为常规

≥5.0%

≥3.0%

≥65%

≥7.0%

≥4.0%

≥75%

优质品种

类型

品质标准符合部颁标准2级及以上。

产量

参试品种

类型

品质与CK为

同一级别

品质优于CK

1个级别

品质优于CK

2个级别

品质优于CK

3个级别

CK优于

参试品种

区试比

CK

生试

比CK

区试比

CK

生试

比CK

区试比CK

生试

比CK

区试

比CK

生试

CK

区试

比CK

生试

比CK

与CK相同

≥2.0%

≥0.0%

≥-1.0%

≥-2.0%

≥-5.0%

≥-6.0%

≥-8.0%

≥-9.0%

≥4.0%

≥1.0%

常规类型

CK为杂交

≥0.0%

≥-2.0%

≥-3.0%

≥-4.0%

≥-7.0%

≥-8.0%

≥-10.0%

≥-11.0%

≥1.0%

≥0.0%

杂交类型

CK为常规

≥4.0%

≥2.0%

≥3.0%

≥0.0%

≥-2.0%

≥-3.0%

≥-5.0%

≥-6.0%

≥6.0%

≥3.0%

抗病

品种类型

病性

稻瘟病抗性指数≤2,稻曲病病情指数≤6,白叶枯病病情指数≤45且抗性优于CK。

产量

CK为抗性品种,产量指标按高产品种类型执行;

CK为非抗性品种,产量参照按高产品种类型执行,区试、生试相应指标允许比CK降低≤2%。

特殊类型

有色米:

包括红米、黑米、紫米、绿米等;

特早熟早籼类型:

全生育期≤100天,日产量≥4.0公斤;

旱稻:

抗旱级别≤5。

三、有关规定

1.产量:

要求比对照增产的,应达到显著水平(联合方差分析达标或一年达标两年平均达标)。

达到增产要求的,任一年份不得减产;达到平产或减产要求的,任一年份不得显著减产(优质品种除外)。

2.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以DUS测试结果和由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DNA指纹鉴定机构的检测结果为准。

3.品种审定通过原则:

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前提下,符合高产品种、优质品种和抗病品种任一类别规定要求的品种,审定通过;其中有任何一项不达标的,审定不通过。

4.特殊类型品种:

申请者根据相关要求自行提出品种审定标准并开展品种试验,试验方案需提前报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附A:

稻品种品质等级

1.籼稻品种品质等级

1品质性状

2等级

4一

5二

6三

7糙米率,%

8≥81.0

9≥79.0

10≥77.0

11整精米率,%

12≥58.0

13≥55.0

14≥52.0

15垩白度,%

16≤1

17≤3

18≤5

19透明度,级

20≤1

21≤2

22蒸煮食用

23Ⅰ

24感官评价,分

25≥90

26≥80

27≥70

29Ⅱ

30碱消值/级

31≥6.0

32≥5.0

35胶稠度/mm

36≥60

37≥50

40直链淀粉(干基),%

4113.0~18.0

4213.0~20.0

4313.0~22.0

2粳稻品种品质等级

44品质性状

45等级

47一

48二

49三

50糙米率,%

51≥83.0

52≥81.0

53≥79.0

54整精米率,%

55≥69.0

56≥66.0

57≥63.0

58垩白度,%

59≤1

60≤3

61≤5

62透明度,级

63≤1

64≤2

65蒸煮食用

66Ⅰ

67感官评价/分≥

68≥90

69≥80

70≥70

72Ⅱ

73碱消值/级≥

74≥7.0

75≥6.0

78胶稠度/mm≥

79≥70

80≥60

83直链淀粉(干基)/%

8413.0~18.0

8513.0~19.0

8613.0~20.0

3.籼糯稻品种品质等级

87品质性状

88等级

90一

91二

92三

93糙米率,%

94≥81.0

95≥79.0

96≥77.0

97整精米率,%

98≥58.0

99≥55.0

100≥52.0

101阴糯米率,%

102≤1

103≤3

104≤5

105白度,级

106≤1

107≤2

108蒸煮食用

109Ⅰ

110感官评价,分

111≥90

112≥80

113≥70

115Ⅱ

116碱消值,级

117≥6.0

118≥5.0

121胶稠度,mm

122≥100

123≥90

126直链淀粉(干基),%

1272.0

4.粳糯稻品种品质等级

128品质性状

129等级

131一

132二

133三

134糙米率,%

135≥83.0

136≥81.0

137≥79.0

138整精米率,%

139≥69.0

140≥66.0

141≥63.0

142阴糯米率,%

143≤1

144≤3

145≤5

146白度,级

147≤1

148≤2

149蒸煮食用

150I

151感官评价,分

152≥90

153≥80

154≥70

156Ⅱ

157碱消值,级

158≥7.0

159≥6.0

162胶稠度,mm

163≥100

164≥90

167直链淀粉(干基),%

1682.0

附B:

稻品种抗病性级别划分标准

1.稻瘟病

抗性级别代号

综合抗性指数I

抗性评定

1

≤0.1

高抗(HR)

3

0.1

抗(R)

5

2

中抗(MR)

7

6

感(S)

9

>7.5

高感(HR)

 

2.稻曲病

抗性级别代号

发病率%

病情指数DI

抗性评定

1

≤3

≤1.0

高抗(HR)

3

3<%≤10

1.0

抗(R)

5

10<%≤20

3.5<%≤7

中抗(MR)

7

20<%≤30

7<%≤10

感(S)

9

>30

>10

高感(HS)

注:

对按发病率评价达标的,再用病指评价,如病指达则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

 

3.条纹叶枯病

抗性级别代号

发病率%

抗性评定

籼稻

粳稻

1

≤5

≤5

高抗(HR)

3

5<%≤10

5<%≤15

抗(R)

5

10<%≤20

15<%≤25

中抗(MR)

7

20<%≤40

25<%≤45

感(S)

9

>40

>45

高感(HS)

 

4.白叶枯病

抗性级别代号

病情指数DI

抗性评定

1

≤10

高抗(HR)

3

10

抗(R)

5

25

中抗(MR)

7

45

感(S)

9

>65

高感(HR)

 

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品质类型

特性要求

绿色优质品种

普通品种

杂交品种

特殊类型品种

抗赤霉病

优质品种

抗穗发芽品种

节肥品种

糯小麦、彩色小麦

 

较同类对照

区试

平均

≥3.0

≥3.0

≥3.0

单年

≥2.0

≥2.0

≥2.0

增平产点比例

≥50

≥50

≥50

生试

≥1.0

≥1.0

≥1.0

≥1.0

非同类对照

区试

平均

≥-5.0

≥8.0

单年

≥-3.0

≥5.0

生试

≥-3.0

≥3.0

≥-3.0

赤霉病

淮北及沿淮

MR

MS

MS

淮河以南

R

MR

MR

白粉病和纹枯病

抗性不得同时低于S

单个病害以鉴定年份重的为准。

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且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生育期

两年区试的平均生育期比对照≤3天。

品质

小麦品种品质分类见附录A。

品质分析以最好年份为准。

品种类

1.优质品种:

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2.抗穗发芽品种: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检测方法NY/T1739-2009)结果达到抗以上级别的品种。

3.抗赤霉病品种:

淮河以南冬麦区达到R、淮北及沿淮冬麦区达到MR的品种。

4.节肥品种:

栽培上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的品种。

5.高产稳产品种:

品质未达到优质品种标准的普通品种。

6.绿色优质品种试验对照:

有同类品种作为对照时,以有同类品种作为对照为准。

7.特殊类型品种:

糯小麦、彩色小麦(除白色、黄色、红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颜色)。

特殊类型品种的试验按照生产试验进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试验对照有同类品种时以有同类品种作为对照为准。

8.倒春寒鉴定:

在天堂寨进行的抗寒性鉴定结果作为参考。

附录A

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国家审定小麦品种分类)

类别

粗蛋白质(干基)%

湿面筋(14%水分基)%

吸水率%

稳定时间min

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

拉伸面积cm2

强筋小麦

≥14.0

≥30.5

≥60

≥10.0

≥450

≥100

中强筋小麦

≥13.0

≥28.5

≥58

≥7.0

≥350

≥80

弱筋小麦

<12.0

<24.0

<55%

<3.0

中筋小麦

达不到以上三种小麦品质指标的为中筋小麦。

糯小麦

支链淀粉含量≥98%。

附录B小麦品种抗病性级别划分标准

1.穗部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抗病级别代号

平均严重度

抗性评价

1

0

免疫Immune(I)

3

0<平均严重度<2.0

抗病Resistant(R)

5

2.0≤平均严重度<3.0

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7

3.0≤平均严重度<3.5

感susceptible(S)

9

平均严重度≥3.5

高感HighlySusceptible(S)

2.小麦纹枯病抗性评价标准

抗病级别代号

严重度分级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1

1

0<DI≤10

抗病Resistant(R)

3

2

10<DI≤20

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5

3

20<DI≤40

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7

4

40<DI≤60

感病Susceptible(S)

9

5

DI>60

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3.小麦白粉病抗性评价标准

抗病级别代号

严重度分级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1

1

DI≤10

抗病Resistant(R)

3

3

10<DI≤20

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5

5

20<DI≤30

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7

7

30<DI≤40

感病Susceptible(S)

9

9

DI>40

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品种类型

特性要求

绿色品种

机收

品种

高产

品种

特殊类型品种

同类对照

非同类对照

同类对照

非同类对照

区试

平均

≥1.0

≥-3.0

≥3.0

≥3.0

/

/

单年

≥-1.0

≥-5.0

≥2.0

≥2.0

/

/

增平产点比例%

≥50

≥50

≥60

/

/

生试

≥0.0

≥-3.0

≥1.0

≥1.0

≥1.0

≥-5.0

小斑病

MR

MR

S

S

茎腐病

MR

MR

S

S

纹枯病

MR

S

S

S

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

MR

S

S

S

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

MR

S

S

S

抗倒伏性

倒伏倒折率之和(%)

≤8

≤5

≤8

≤15

倒伏倒折率之和达标试点比例(%)

≥60

≥70

≥60

/

适收期籽粒含水率(%)

/

≤28

/

/

生育期

淮北夏玉米类型区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2.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

/

籽粒品质

品种籽粒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质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见附录A

说明:

1、病害鉴定以发病重的年份为准,品质检测以最好的年份为准。

2、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以DUS测试结果和由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DNA指纹鉴定机构的检测结果为准。

3、专业委员会考察田间试验,发现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一票否决:

品种纯度达不到标准的;倒伏倒折率之和≥20%的点次占考察试点比例≥30%(因自然灾害导致报废的试点除外);病害田间自然发病有1个及以上试点达到高感(执行国家玉米试验抗病虫性田间调查和鉴定评价标准)。

④生育期明显晚于对照的。

4、特殊类型品种试验申请者自行组织,试验按照生产试验要求进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有同类型品种时,试验应以同类型品种作为对照。

5、以上要求全部达标的品种,审定通过,有任何一项不达标的,审定不通过。

 

附录A

特殊类型品种划分及品质指标

品种类型

品种品质

 

籽粒用玉米品种

糯玉米

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0.4%。

茎秆和籽粒用玉米品种

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

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3%,淀粉含量≥25%。

 

鲜食品种

鲜食甜玉米品种

鲜样品可溶性总糖含量≥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鲜食糯玉米品种

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鲜食甜加糯型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特早熟玉米品种

用途:

主要用于救灾备荒;平均生育期≤90天。

 

附录B

玉米品种抗病性级别划分标准

1.小斑病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级别

病症描述

抗性评价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高抗(HR)

3

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

抗(R)

5

穗位下部叶片上有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

中抗(MR)

7

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

感(S)

9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高感(HS)

2.茎腐病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级别

描述

抗性评价

1

0%<发病株率≤5.0%

高抗(HR)

3

5.1%<发病株率≤10.0%

抗(R)

5

10.1%<发病株率≤30.0%

中抗(MR)

7

30.1%<发病株率≤40.0%

感(S)

9

发病株率>40.1%

高感(HS)

 

3.南方锈病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级别

病症描述

抗性评价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无孢子堆的过敏性反应。

高抗(HR)

3

叶片上有少量孢子堆,占叶面积少于25%。

抗(R)

5

叶片上有中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6%~50%。

中抗(MR)

7

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51%~75%。

感(S)

9

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76%~100%,叶片枯死。

高感(HS)

4.纹枯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1

0<DI≤20.0

抗病(HR)

3

20.1<DI≤40.0

抗(R)

5

40.1<DI≤60.1

中(MR)

7

60.1<DI≤80

感(S)

9

DI>80.1

高感(HS)

 

5.穗腐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病级划分

抗性评价

1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0%~1%

抗病(HR)

3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10%

抗(R)

5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11%~25%

中抗(MR)

7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6%~50%

感(S)

9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51%~100%

高感(HS)

 

 

安徽省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品种类型

特性要求

绿色品种

优质品种(Ⅰ型品种)

Ⅱ型品种

Ⅲ型品种

机收品种

特殊类型品种

常规种

杂交种

常规种

杂交种

常规种

杂交种

常规种

杂交种

常规种

杂交种

区试平均

常规种ck

≥-1.0

≥3.0

≥1.0

≥3.0

≥3.0

≥5.0

≥5.0

≥8.0

≥1.0

≥3.0

特性要求按照“说明”要求。

杂交种ck

≥-3.0

≥1.0

≥-3.0

≥1.0

≥-5.0

≥3.0

≥2.0

≥5.0

≥-3.0

≥1.0

区试

单年

常规种ck

≥-2.0

≥1.0

≥-2.0

≥1.0

≥0.0

≥3.0

≥3.0

≥5.0

≥-2.0

≥1.0

杂交种ck

≥-6.0

≥-2.0

≥-6.0

≥-2.0

≥-8.0

≥0.0

≥-3.0

≥3.0

≥-6.0

≥-2.0

生试

常规种ck

≥-2.0

≥1.0

≥-2.0

≥1.0

≥0.0

≥3.0

≥3.0

≥5.0

≥-2.0

≥1.0

杂交种ck

≥-6.0

≥-2.0

≥-6.0

≥-2.0

≥-8.0

≥0.0

≥-3.0

≥5.0

≥-6.0

≥-2.0

区生试增平产点比例

常规种ck

≥0.0比例≥50%

≥0.0比例≥50%

≥0.0比例≥50%

≥0.0比例≥50%

≥0.0比例≥50%

≥0.0比例≥50%

≥5.0比例≥50%

≥5.0比例≥50%

≥0.0比例≥50%

≥0.0比例≥50%

杂交种ck

≥-8.0%比例≥50%

≥0.0比例≥50%

≥-8.0%比例≥50%

≥0.0比例≥50%

≥-8.0%比例≥50%

≥0.0比例≥50%

≥-3.0比例≥50%

≥3.0比例≥50%

≥-8.0%比例≥50%

≥0.0比例≥50%

枯萎病指

两年均值≤5.0

每年≤20.0

黄萎病指

两年均值≤25.0

每年≤35.0。

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参加区试前需要提交转基因安全证书;非转基因抗虫棉参试需提供检测报告。

早熟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说明:

1、病害鉴定以发病重的年份为准,品质检测以最好的年份为准。

2、对照为II型品种。

3、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以DUS测试结果和由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DNA指纹鉴定机构的检测结果为准。

4、专业委员会试验田间考察,发现以下情况的可以一票否决:

品种纯度达不到标准的;病害田间自然发病有1个及以上试点枯萎病病指超过20、黄萎病病指超过40的,(执行国家棉花品种试验抗病虫性田间调查和鉴定评价标准)。

5、特殊类型品种:

申请者可自行组织试验,试验按照生产试验要求进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有同类型品种时,试验应以同类型品种作为对照。

提出相关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以此作为审定依据。

6、以上要求全部达标的品种,审定通过,有任何一项不达标的,审定不通过。

 

附:

A品质分类标准

 

品种类型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mm

断裂比强度cN/tex

马克隆值

整齐度指数

每年纤维上半部平均最低长度mm

每年最低断裂比强度cN/tex

每年最低马克隆值

Ⅰ型品种

≥31

≥32

3.7-4.2

≥83%

≥30

≥31

3.5-4.6

Ⅱ型品种

≥29

≥30

3.5-5.0

≥83%

≥28

≥29

3.5-5.5

Ⅲ型品种

≥27

≥28

3.5-5.5

≥83%

≥27

≥27

3.5-5.8

适合机械采收品种

株型较紧凑,抗倒伏,第一果枝始节高度20厘米以上,株高120cm左右;霜前花率90%以上;含絮力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