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78366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docx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1、何谓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情和想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将哲学思辨应用于人体系统的阐述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都存在着有关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素问》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就解剖位置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阳;四肢末端为阳,躯干为阴;力与精神为阳,体液与温度为阴;就脏腑组织而言,脏贮藏精气,为阴;而腑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为阳。

此外,五脏六腑的每一部分又可分阴阳。

例如,心阴和心阳,肾阴和肾阳,胃阴和胃阳等。

这听起来很复杂,那究竟阴阳和我们的生老病死有什么关系呢?

通俗的说,人体各个部分、组织,甚至生理活动都有阴和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两者关系协调、达成动态平衡,我们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阴阳不调则可能会引起疾病,而根据阴阳消长的情况,同一疾病又可分为同的病证类型,这也就是中医同病不同治的原因。

2、何谓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充足的血液不仅供应脏腑组织营养,也保证我们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

如果心血或肝血不足会导致心悸、失眠和多梦的症状。

而津液则类似西医中所说的体液,如胆汁、肠液、鼻涕、眼泪、汗液、尿液等。

那血、津液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运行的呢?

靠“气”!

气在人体内时刻不停地进进出出,上下升降,对血液的产生和循环,津液的产生、散布和排泄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说气为帅,气血不畅是百病的根源。

如心气不畅,则心血凝滞;肝气不调、血液循行、紊乱则会出现血瘀、血肿、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类似的,气虚或气的功能失常也会使津液运行、分布和排泄紊乱。

3、常见体质分类

体质大体可以分为9种。

(1)平和质:

肥瘦匀称、毛发润泽、精力充沛,淡红舌、薄白苔,耐寒又耐热,性格平和,情绪稳定。

是人体最佳状态。

(2)阴虚质:

形多瘦小,常有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舌红少苔;或怕热,口咽干燥,口臭口疮;或性格急躁易怒,情绪激动或敏感压抑;或睡眠量差。

(3)阳虚质:

怕冷不耐寒,一年四季都“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夜尿多,容易水肿;面色偏白,舌体淡而胖嫩,苔白水滑;容易神疲倦怠,消沉、悲观。

(4)气虚质:

面色白,口唇淡;稍活动就出汗,头晕眼花,腹部下坠;冬怕冷,夏怕热,易感冒;性情多柔和,喜静懒言。

(5)痰湿质:

肥胖者多见,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肤色白滑;口干而不喜饮水,口中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女性白带较多。

这类体质的人大便比较稀,经常头重,反应比较慢,瞌睡、打鼾。

(6)湿热质:

肤色偏黄,经常口苦口臭,唇红,龈齿比较黄;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臭秽难闻;白带色黄有异味;舌苔黄腻;性情多急躁易怒。

(7)瘀血质:

面色晦暗,身上容易长色斑、黑眼圈,口唇色暗,皮肤干燥,瘙痒;月经不调;舌下静脉容易瘀紫发暗。

(8)阳热质:

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大便干结熏臭,小便黄赤;易生口气、体气,皮肤容易长疮;舌质红,苔薄白;性情多急躁或情绪活跃,外向。

(9)气郁质: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

病则胸前胀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

这类人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抑郁型或抑郁质。

4、何谓经络

有时候我们头痛,中医却在脚上治疗,这是因为我们人体由经络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经络由经脉和经络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由“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和“奇经八脉”构成;脉络是分支。

经络在我们人体内构筑了一个天罗地网,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理变化,相应的网络通道就会出现疾病。

数千年前就有人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每条经络上都有穴位,我们现在说的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达到治疗效果,比如足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是全身四总穴之一。

中国民间有说:

“经常敲打足三里,胜过吃只老母鸡。

”足可见,穴位经络的补益作用。

5、食疗该注意什么

《本草求真》里说:

“食物人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

”现在食疗、药膳逐渐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但如果你不了解食物的性味,就会弄巧成拙。

食物按其“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

辛味食物如生姜、大葱,能发散,入肺;甘味食物如大枣、蜂蜜、饴糖,能补脾和胃,入脾;酸味食物如乌梅、石榴,能收敛、固涩;入肝;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能清热泻火,入心;咸味食物如海藻、海带,能软坚散结,入肾。

食物按其“性”可分为寒、凉、温、热四性。

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寒症、阴证;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梨、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还有一类食疗中药,无明显的温凉之偏,比较平和,称为平性,如猪肉、牛肉、驴肉。

药膳配伍宜忌,如黄连、桔梗、乌梅忌与猪肉配伍,甲鱼忌苋菜,人参忌萝卜等。

总体说来,阴虚者,宜银耳、木耳、甲鱼等清补食物,忌烟、酒,辛温香燥,耗津伤液之品;气虚者宜山药、母鸡等健脾、补肺、益气之品;血虚者宜动物血、猪肝、大枣、菠菜等补血养心之品。

还应该结合季节变化,在饮食夫人配合上采用冬季温补,夏季清补,秋季润补等原则。

6、汤药用什么锅煎煮

李时珍说:

“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因为中药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铜、锡、铝等器具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反应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有机酸类成分反应可生成盐类等。

而中药的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他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鞣质或有机酸损失很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利用,降低药效,更甚者经多种化学反应会产生毒性物质,危害人的身体。

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贵,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被破坏,水分蒸发快,药材容易糊底焦化。

陶瓷器具或砂锅传热均匀、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在煎药过程中,不易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确保了药物效果,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但注意器具的清洁,每次熬夜完毕立即去渣洗净,器具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7、煎药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中药多为干品,根据饮片的性质、大小、厚度,加水浸泡30~60min,可使水分重新渗透人饮片组织细胞,利于煎出不能用热水或开水,只能用凉水,因为中药多为植物类,生物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使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能力、煎药时间而定。

一般煎煮2次,将药物均匀放入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一次将水加足,第一次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准,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一般煎药前不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另有部分中药经过蜜、醋和酒等的炮制,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

8、中草药煎煮时有何讲究

中药煎煮一般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并保持微沸状态,以增加煎出效果并减少水分蒸发量。

煎煮一般分2次进行,这是因为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

当药材组织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

此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凉水充分浸泡后再次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一般药物第一煎需要20~30min,第二煎需要10~20min。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第一煎约为沸后15min,第二煎约为沸后10min。

治疗虚证得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第一煎约为沸后30~35min,第二煎约为沸后20min。

每次成人用药煎出的药液应为100~150ml,儿童用药每次应煎出50~75ml。

然后把两次煎出的药汁合在一起,总量分别为200~300ml和100~150ml,根据医嘱分次服用。

9、特殊用药的煎煮方法

一般的药可以同时混在一起煎,但有些药则不可。

医生往往在所开处方的某单味药加注“先煎”“后下”等字样,这就是指明要特殊煎。

(1)先煎:

就是把标明要先煎的药,用武火加热至沸,再煎15~20min,然后才与其他药同煎。

需要煎的药,一般是矿石、贝壳类和毒性大的药。

(2)后下:

就是在其他药已煎熬10~15min,再把需后下的药加进去一起煎,同煎5~15min即可。

后下药多为芳香、发挥性强的药。

如薄荷,只能煎煮5min左右,故应后下。

(3)包煎:

指将那些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小粒种子和有细毛的药物用纱布包起来煎,目的是防止这些药黏罐底或细毛刺激咽喉。

(4)另煎:

指将某些贵重药(如参茸类)单独煎。

煎好后再将其药液与其他药液合起来服。

另煎药的药渣可与其他药再同煎。

(5)烊化:

即溶化,指一些黏性大的胶类药物,不宜与其他药同煎,必须放在容器内隔水炖化或加少量水煮化后,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6)冲服:

指不宜与其他药煎在一起,而且用量又少的贵重药,研成细末后用水冲服。

10、中药在什么时间服用比较好

滋补药或贵重药宜空腹服,以利充分发挥其作用;健胃药是利用药物的味苦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故应在饭前10min服用,而且不宜冲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药效;安神药宜在睡前服,以帮助入睡;慢性病用药宜定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这时胃内充满食物,可缓和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助消化药主要由消食导滞的药物组成,消食药宜在饭后1h左右服用,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最大作用。

一般1剂分2~3次服,1日1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1日连服2剂,以增强疗效。

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以温服为主,饭后1~2h服用,每天服用2~3次。

有些咳喘患者主要在晚上发病,服药时间应在临睡前半小时。

一般清热方药应采用热药凉服或微温服用的方法,高热患者可不拘时频拼服用。

呕吐患者,可切新鲜生姜轻轻擦拭舌体,然后喝药,以避免呕吐和寒凉太过伤胃。

而苦寒太过方药宜在饭后半小时~2h服用。

11、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如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鳖甲忌苋菜等等。

另外,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这些药大多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

此外,孕期应慎用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这类方药的活血作用较峻强,会引起出血、流产以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因此,这些药除非必须,一般不要服用

12、何谓中药配制的“十八反”“十九畏”

《神农本草经》称有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

“十八反”是说在复方配伍中,有以下的药物应避免合用: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和“十八反”一样,说的是配伍禁忌,即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如何选用人参

人参是人们进补得首选,人参可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

人参加工产品按加工工艺可分为:

红参、模压红参、生晒参、全须生晒参、保鲜参和活性参等。

但是,参不同,性相异,因此,服用人参要辨体质。

生晒参药性比较平和,补气养阴生津。

体质虚弱、呼吸气短、走路气急、盗汗、肢冷、咽干舌燥、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佳的人,可选用生晒参。

一般进补,也可以吃一些生晒参,但不要吃太多。

红参的药性带一些热性,阳气不足、冬季畏寒、四肢寒冷、老人早衰、妇女内分泌紊乱者宜选用红参。

野山参作用峻猛,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生津止渴、补脾益肺等功效。

虚寒证、严重心血管疾病、术后极度虚弱、垂危患者宜选用野山参。

而高血压患者、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发热者不宜吃红参和野山参。

西洋参性凉,味微甘,有养阴清火、生津液、滋肺肾等功效。

体质较热、阴虚火旺的人最好选用西洋参。

14、人参的用法与用量

(1)炖服:

将人参切成2cm薄皮,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密封碗口,放置于锅内蒸炖4~5h即可服用。

(2)嚼食:

以2~3片人参含于口中西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的服用方法。

(3)磨粉:

将人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g。

(4)冲茶:

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min后即可服用。

(5)泡酒:

将整根人参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酌情服用。

(6)炖煮食品:

人参在食用时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将人参和瘦肉、小鸡、鱼等一起烹炖,可消除苦味,滋补强身。

人参的常用剂量为每天2~5g,如为野山参,则为1~2g。

多隔水另蒸20min,清晨空腹或睡前顿服、兑服。

危急病情则宜加大用量,野山参多为10~15g,频频饮服。

15、人参服用禁忌

吃人参时不宜喝茶、吃萝卜,因为这两种食物都有解、泻的作用,而人参大补,元气,进补后又把它的作用排除,等于白吃;藜芦、五灵脂、皂荚等中药不宜与人参同时服用;不宜与普鲁苯辛、阿托品、苯丙酸诺龙等西药并用,否则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咽喉干燥等现象。

此外,明代王纶的《本草集要》指出:

“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若误服参、芪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

”外感、发热、便秘等实证不宜用人参。

服用人参后,如果出现烦躁、咽痛、便秘、失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则应停服,可适量使用萝卜、莱菔子煎汤服用。

16、何谓十二时辰养生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一定是以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进行的。

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不同经脉在不同时辰有兴有衰。

古人常常根据十二时辰人体生物钟现象、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作息,以治未病、促养生。

子时,是晚11点到凌晨1点,胆经运作时间。

这个时间段阳气开始生发,应该睡觉养生机。

丑时,是凌晨1点到3点,肝经运作时间,肝胆是人体重要排毒器官和免疫器官,免疫力的提升及全身经脉的疏通,关键在这个时辰内肝胆共同完成。

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

寅时,是凌晨3点到5点,是人们深度睡眠的时间,这时是肺当令,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健康的人这时应该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

重症患者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当令,此时应大便。

这个时间是起床的时候了,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凉开水,以刺激大肠,有利于晨便,排除体内垃圾。

辰时,早晨7点到9点,这时是胃当令,我们该吃早饭了。

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容易消化的时候,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最好摄入一天营养的30%~50%,以保证一天的活力。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是脾经当令,早上吃的饭开始运化。

如果没吃早饭,那么这时脾就会空运化。

长期下去,脾会受伤。

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是心在主事,这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外界阴阳最不平衡的时候,此时人容易困倦,应小睡片刻,改善气血运行。

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主事,开始吸收水谷的精华,午餐宜在下午1点前吃完。

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当令。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这个时间全是气化能力最强,头脑最活跃,是一天中最好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同时要喝水补充体液。

酉时,17点到19点,肾当令,肾主藏精,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把一天所运化和吸收的储藏起来。

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由心包主事,心包经又主喜乐,这个时候应该娱乐和放松,不能憋闷和压抑。

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由三焦主事,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网膜状区域。

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亥时就是人该休息的时候了。

17、春季“养生”

一年四季养的是不同的气,春天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又叫养生,养生的重点要养肝。

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证。

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

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主要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而种子都是讲究生发之机的。

五谷为养,谷指的是粮食,大豆、小豆、小米、大米和面五种,这是养生最好的食物。

此外,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引起“上火”症候。

具体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烘热火辣、嘴唇干裂、食欲缺乏、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

中医推崇的排毒理念认为,通过各种方法把身体中毒素排出体外,人才会重新恢复健康活力。

18、夏季“养长”

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不适合大补。

《周礼天官》里也提到夏天阳气全都伏若在外,五脏里最为空虚,任何渍盐的、味道比较重的东西,脾胃都难以消化,所以应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解暑药粥(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这样才有助于开胃增食。

如果吃肉,最好切成碎末煮羹吃。

此外,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

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夏天大家喜欢呆在空调间里怕出汗,其实夏天就应该疏泻外散,适量出汗有助于排毒,让你经络通畅。

至于休息,《黄帝内经》则认为夏天应晚点睡觉,早点起床,当然也不能熬夜、过度外散。

20、冬季“养藏”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慢性病在老年患者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冬季是精气藏于肾的日子,肾精充沛,体质上升,活力增加,足以将疾病状态逆转回健康状态。

养肾防寒要贯彻下面的原则。

(1)精神调养:

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平静心理。

(2)饮食调养:

是以“藏热量”为主,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

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赤豆粥、腊八粥、芝麻粥、胡桃粥、茯苓粥等。

(3)起居保健:

早卧晚起,注重双脚的保暖,定时开窗换气,勿蒙头睡觉,夜间忌憋尿,坚持锻炼强身。

21、何谓“三水”日常保健

民谚中有“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健牙固齿;热水泡脚,胜吃补药”的说法。

用冷水洗脸,则可有效地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和机体御寒的能力,预防感冒等病症。

刷牙的水温在35~36℃最为适宜,水温过热或过冷都会刺激牙齿和牙龈,引起牙龈出血和痉挛,甚至会导致牙周炎、牙龈出血及口腔溃疡等病症。

用热水洗脚,尤其在睡前用70℃热水泡脚,可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若在泡脚的同时,再对足心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还有消除疲劳、有助睡眠、祛病强身之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