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746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docx

1.1簇优化

簇的大小一般是20-30个站点。

根据基站开通情况,对于密集城区和一般城区,选择开通基站数量大于80%的簇进行优化,对于郊区和农村,只要开通的站点连线,即可开始簇优化。

在开始簇优化之前,除了要确认基站已经开通外,还需要检查基站是否存在告警,确保优化的基站正常工作。

1.1.1测试前准备

1)测试工具及车辆

Ø测试软件和工具

在TD-LTE无线网络测试中,主要采用CDS前台数据采集测试软。

在网络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Scanner进行扫频测试以净化信号排除干扰。

测试终端使用海思或创毅的相应测试终端,具体型号和版本参照移动公司相关拉网测试标准。

Ø车辆供电问题

测试时的笔记本电脑、测试终端、Scanner都需要供电。

笔记本电脑、手机可以用电池,但往往电池性能不能满足长时间测试的需求,因此推荐车辆供电方式如下:

汽车蓄电池、汽车点烟器是一般车辆都有的。

12V直流电到220V交流电逆变器,需要购买,一般功率建议达到500W以上,保证测试各种设备同时供电正常,同时需要配备插线板,最好能有多个插口,包括两项和三项。

这样笔记本电脑、测试终端、Scanner等通过插线板充电。

Ø基站工程参数和电子地图

使用基站工程参数,在测试过程中可知道当时位置处在哪几个小区中间,服务小区是否合理等。

路测软件导入基站工程参数基本内容有:

基站名、小区名、CellID、小区经纬度、天线方位角、频点、PCI、小区邻区信息等。

数据制作时需要严格参照测试软件导入模板的格式,数据制作完成后在路测工具软件中导入基站工程参数即可使用。

路测工具软件一般使用MAPINFO电子地图,可通过购买、扫描纸件后选点校准或从其他数字地图转换获取。

Ø测试设备连接注意事项

在测试设备连接安装完成后,要确认测试设备是否正常,如果开机后不能正常工作,一般进行如下检查:

l确认测试设备是否正确加电,各个开关是否已经打开,各指示灯显示正常;

l串口线或网口线是否接触良好,是否存在虚接错接的现象;

l串口是否连接到了指定PC的正确的串口位置;

l确认GPS信息是否接收正常,如果没有收到则需确认与GPS设备的连接以及GPS天线放置位置是否合理;

l在操作系统里是否对该接口按要求进行了正确设置并选择相关选项;

l测试软件的License是否存在有效;

Ø测试中需要注意:

l在测试之前要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尤其在进行VP业务时由于耗电量比较大,如果电量不足可能会出现充电赶不上耗电的情况。

l测试手机的数据线和便携机的连接是否牢固,在测试过程中注意不能用力拉扯,否则会造成接触不良从而影响测试。

测试手机必须设置在USB端口上。

2)测试路线选择

测试路线的选择需囊括该测试区域的所有场景,例如,高架、隧道、高速公路、密集城区街道等等,对于双行道也要尽可能保证双方向都能涉及,避免出现遗留问题区域。

在测试路线确定后需要和客户沟通测试路线的合理性,确保测试路线中包含客户的关注点。

测试中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测试也要尽量保持每次测试时行走方向以及路线的先后次序一致,一般建议测试车辆最大速度不要超过60Km/h。

为保证测试效果,在测试之前需与司机充分沟通,确保测试车辆能按照前期制定的测试路线行驶。

1.1.2簇优化流程

由于簇、片区、全网和专题优化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优化区域的划分上,因此相应的优化流程整体上是保持一致的。

另外,在不同优化阶段重点关注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但不影响整体的流程。

以簇优化为例,其相应的流程如下图5.3所示:

图5.3簇优化流程图

在完成单站优化后进入片区优化阶段。

一旦规划区域内的所有站点安装和验证工作完毕,片区优化工作随即开始。

特殊情况下可在片区中建成站点占总数的80%以上的时候开始片区优化工作。

片区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别为RF优化阶段及参数优化阶段。

RF优化阶段目的是在优化信号覆盖的同时控制干扰,具体工作还包括了邻区列表优化,pci优化。

如果RF优化调整后采集的路测、话统等指标满足KPI要求,RF优化阶段即结束,进入参数优化阶段。

否则再次分析数据,重复调整,直至满足所有KPI要求。

在RF优化阶段,包括测试准备、数据采集、问题分析、调整实施这四个部分,其中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优化调整需要根据优化目标要求和实际优化现状,反复进行直至网络情况满足优化目标KPI要求为止。

测试准备阶段首先应该依据合同确立优化KPI目标,其次合理划分片区,和运营商共同确定测试路线和测试方法,尤其是KPI测试验收路线,准备好片区优化所需的工具和资料,保证RF优化工作顺利进行。

数据采集阶段的任务是通过DT、室内测试等手段采集UE或Scanner数据,以及呼叫跟踪数据,为随后的问题分析阶段做准备。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问题,重点分析覆盖问题、无主导频问题和切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调整完毕后随即针对实施测试数据采集,如果测试结果不能满足目标KPI要求,进行新一轮问题分析、调整,直至满足所有KPI需求为止。

由于信号覆盖、无主导频、邻区漏配等原因产生的其他问题,如下行干扰、接入问题和掉话问题,往往和地理位置相关,规律固定,随着RF优化工作的深入会有明显改善。

至于信号覆盖良好且无邻区漏配等因素影响的接入、掉话等问题,需要在参数优化阶段参照相应的指导书加以解决。

Ø确立优化目标:

RF优化的重点是解决信号覆盖、无主导频和路测切换等问题,从而提高KPI指标,而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各运营商对于KPI的要求、指标定义和关注程度存在差异,因此RF优化目标应该是满足合同所要求的覆盖和切换KPI指标,指标定义应以合同要求为准。

Ø簇的划分:

簇可以按照几个因素来划分。

l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

l簇划分应该考虑地理环境、能够体现整网业务

l簇划分考虑基站数量为10-15左右

l簇划分考虑测试时间一天能够完成

Ø确定测试路线:

路测之前,应该首先和客户确认KPI路测验收路,在KPI路测验收路线确定时应该包含客户预定的测试验收路线。

如果发现由于网络布局本身等客观因素,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预订测试路线覆盖要求,应及时说明。

KPI路测验收路线是RF优化测试路线中的核心路线,它的优化是RF优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后续的工作,诸如参数优化、验收,都将围绕它开展。

在此基础上,优化测试路线还应该包括城市主干街道等主要地点。

为了保证基本的优化效果,测试路线应该尽量包括所有小区,并且至少2次测试(初测和终测)应遍历所有小区。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测试规划区内所有的街区。

为了准确地比较优化前后网络性能的变化,每次路测时最好采用相同的路测线路。

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线路上需要进行往返双向测试。

在确定测试路线时,需要考虑诸如单行道、左转限制等实际情况的影响,与当地司机充分沟通或实际跑车确认线路可行后再与客户沟通确定。

1.1.3簇优化数据采集

正确采集数据是做好优化工作的前提,没有正确采取数据会给发现网络问题及解决问题带来困难。

RF优化阶段重点关注网络中无线信号分布的优化,主要的测试手段是DT测试和室内测试。

测试之前应该和机房维护工程师核实待测基站是否存在异常,比如关闭、闭塞、拥塞、传输告警等;判断是否会对测试结果数据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有,需要排除告警后再安排测试。

数据采集以DT测试为主,通过DT测试,采集SCANNER或UE的无线信号数据,用于对室外信号覆盖、切换和无主导频等问题进行分析。

室内测试主要针对室内覆盖区域(如楼内、商场、地铁等),重点场所内部(体育馆、政府机关等),以及运营商要求测试区域(如VIC、VIP等)等进行信号覆盖测试,以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场所的RF问题。

其次用于优化室内、室内户外同频、异频或者异系统之间的切换关系。

ØDT测试

DT测试具体测试方法需要参照运营商所提出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l路测路线选取:

²穿越尽可能多的基站;

²包含网络覆盖区的主要道路;

²在测试路线上车辆能以不同的速度行驶;

²包含不同的电波传播环境:

直射、反射、深衰落;

²路线应穿越基站的重叠覆盖区;

l路测测试方法

²DT测试采用2部UE进行长呼和短呼测试,Scanner进行导频测试。

²长呼测试设置:

建议通话保持在1小时以上。

²短呼测试设置:

建议通话保持90秒,空闲20秒。

1)Scanner设置:

采用默认设置

²业务常保速率

Ø室内测试

具体测试方法参考相关的测试指导书。

Ø基站侧数据采集

在RF优化中,需要采集网络优化的邻区数据以及基站数据库中配置的其他数据,并检查当前实际配置的数据与前期检查数据/规划数据是否一致。

1.1.4簇优化覆盖分析

覆盖问题分析是RF优化的重点,重点关注信号分布问题。

弱覆盖、越区覆盖、上下行不平衡、无主服务小区属于覆盖问题分析的范畴。

覆盖问题分类及常用措施:

Ø弱覆盖

弱覆盖指的是覆盖区域导频信号的RSRP小于-100dBm。

比如凹地、山坡背面、电梯井、隧道、地下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内部等。

如果导频信号低于全覆盖业务的最低要求,或者刚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同频干扰的增加,SINR不能满足全覆盖业务的最低要求,将导致全覆盖业务接入困难、掉话等问题;如果导频信号RSRP低于手机的最低接入门限的覆盖区域,手机通常无法驻留小区,无法发起位置更新和位置登记而出现“掉网”的情况。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l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向角和下倾角,增加天线挂高,更换更高增益天线等方法来优化覆盖。

l对于相邻基站覆盖区不交叠部分内用户较多或者不交叠部分较大时,应新建基站,或增加周边基站的覆盖范围,使两基站覆盖交叠深度加大,保证切换区域的大小,同时要注意覆盖范围增大后可能带来的同邻频干扰;

l对于凹地、山坡背面等引起的弱覆盖区可用新增基站,以延伸覆盖范围;

l对于电梯井、隧道、地下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内部的信号盲区可以利用RRU、室内分布系统、泄漏电缆、定向天线等方案来解决。

Ø越区覆盖

越区覆盖一般是指某些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

比如,某些大大超过周围建筑物平均高度的站点,发射信号沿丘陵地形或道路可以传播很远,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了主导覆盖,产生的“岛”的现象。

因此,当呼叫接入到远离某基站而仍由该基站服务的“岛”形区域上,并且在小区切换参数设置时,“岛”周围的小区没有设置为该小区的邻小区,则一旦当移动台离开该“岛”时,就会立即发生掉话。

而且即便是配置了邻区,由于“岛”的区域过小,也会容易造成切换不及时而掉话。

还有就是象港湾的两边区域,如果不对海边基站规划作特别的设计,就会因港湾两边距离很近而容易造成这两部分区域的互相越区覆盖,形成干扰。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l对于越区覆盖情况,就需要尽量避免天线正对道路传播,或利用周边建筑物的遮挡效应,减少越区覆盖,但同时需要注意是否会对其他基站产生同频干扰。

l对于高站的情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更换站址,但是通常因为物业、设备安装等条件限制,在周围找不到合适的替换站址。

而且因为极大的调整天线的机械下倾角会造成天线方向图的畸变,所以只能调整导频功率或使用电下倾天线,以减小基站的覆盖范围来消除“岛”效应。

Ø上下行不平衡

上下行不平衡这里是指指目标覆盖区域内,上下行对称业务出现下行覆盖良好而上行覆盖受限(表现为UE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上行BLER要求)或下行覆盖受限(表现为下行专用信道码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况。

上下行不平衡的覆盖问题比较容易导致掉话,常见的原因是上行覆盖受限。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l对于上行干扰产生的上下行不平衡,可以通过监控基站的ISCP的告警情况来确认是否存在干扰,如何处理参照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