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681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最新完整版.docx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最新完整版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本课程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自我、自然、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

这三对关系的交织点和核心是儿童。

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

三对关系的轴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明线。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标设计特别关注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所设计的这四个层面,分别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质量的要求。

同时,这四个层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各有侧重地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内容,然而,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各侧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主要是通过课程中的活动来实现的

三条轴线和4个层面的交织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部分的框架。

如在目标部分,虽然是围绕课程所希望的儿童形象及各方面的要求在表述。

但是其内涵仍然是遵循着这一构架的。

内容标准部分则以四个层面为明线,而以三条轴线为暗线在进行表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二、明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性质有2层意思:

(1)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它的涵盖比《品德与社会》还要广阔。

(2)在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它属于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等。

《品德与社会》是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

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为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

因而又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

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

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2、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儿童生活基础的4个层面来确定的。

分为二个部分:

(1)总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有: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总目标体现了人文性,分目标体现了综合性,尤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家们认为本课程从本性讲属于一门全新的德育课程,它的人文性较强,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

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三、掌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

1、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标表述为:

(见课标第2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4个基本理念都没离开4个字,那就是“儿童生活”。

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定位。

可见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两个课标是时代要求改革德育教育下的产物,重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可见,关注儿童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仅仅只关注儿童的未来。

而更加重视,侧重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它不仅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要使他们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做到有实效性和有针对性。

当然,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意味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

也并不等于在学习素材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上将现实生活简单翻版。

也不会毫无选择地复演生活的过程。

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

很多儿童不喜欢原来那种说教味道浓厚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因为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许多内容在他的生活中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我们设计的活动与儿童真实生活无关,无法参与他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不能满足作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难以使他们将在课中的学习与他们实际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甚至对立,导致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专家通过考察调研,反复反思共识到:

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是人的生活,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一句话没有道德,人就无法生活,生活也就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道德的过程。

新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再是德目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从原本综合在一起的儿童生活出发,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新的教材是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品德教育,符合儿童当下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须的营养,与儿童的生长内在一致,所以阻抗很小,深受教师与儿童的欢迎,因而是有效的德育教育。

可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总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新课程的理念追求就是:

让儿童充满活力的生活,在生活在勃发张扬,教育回归于生活并成为一个生命的过程,课程就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了。

2、内容标准。

(1)简介:

《品德与生活》课标从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内容标准”是第三部分。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分为4个大板块,共有41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按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基本框架来选定的,它是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

它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

这些要求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为达到结果而组织活动的线索。

它帮助老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学实施(与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它的出台经过专家、教授们反复考虑,周密选定,精心研制才形成。

(加述原稿18页内容)

(2)特点:

1)较好地体现现化教育思想,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2)整体看比较原则,概括,简明扼要,眉目清晰,提高了规范效力。

3)表述方式基本是“组织活动的线索”。

4)结构上有创新。

5)比较好操作,好检测。

(3)内容解读:

A、“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

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这部分共11条,分别用3个小标题显示内容归类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

第1——5条,讲的是各种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6——9条讲的是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培养。

第10——11条主要讲在学校生活环境中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增加安全感。

B、“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

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这一块板共3个小标题,9条学习内容及水平要求。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更加强调情感投入,强调实践性、活动性。

因为只有在儿童自主参加的活动中,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儿童的健康心理,愉快开朗的个性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怕苦不怕困难应付挑战的勇气才得已形成。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这一板块也是3个小标题显示内容的归类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

10条学习内容及水平要求。

这部分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儿童发展。

它们分别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的角度,贯穿了对儿童责任心和爱心的培养。

渗透对自己、对集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都要有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对同学、对伙伴、对父母长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对动、植物都要有爱心。

第4、5、条是涉及一些内涵较多的条文,教学中需注意程度,层次和分量。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这部分有4个小标准,11条学习内容。

这是值得提示的是:

这部分是课程目标分目标之四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加原稿22阐述)另外,这部分许多内容涉及转变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更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践和创新特点,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和引导。

多数条目内容会在实际教学中与其他内容配合使用,有机结合,有的可能还会反复使用。

“内容标准”说明指出:

此标准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教材)时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

标准中的这4个板块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

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实施中不需将它们割裂开来。

四、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1、概貌。

“实施建议”是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有5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建议。

(2)评价建议。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课程管理建议。

(5)教材编写建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以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改革为支撑,必须以教学活动多方面的改革为条件。

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建议。

目的在于为承担着《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广大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2、关于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