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557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docx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篇一: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

第一代:

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

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

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

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

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

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

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meaningofawordis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sofawordtorefertospecificthings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

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

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

与概念通用。

ps.语义:

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

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classicaltheoryofcategories/logicalviewof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cluster/checklistof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setofnecessaryandsufficientconditions)来定义。

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先验的猜想(apriorispeculation)。

2.原型theprototype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kay(颜色词),labov(vase,mug,bowl,cup),rosch(prototype,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lakeoff(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exemplar/focalexemplar/typical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

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

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representation/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

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

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

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

(gestaltperception,mentalimagery,motor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

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第五章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

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

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eg.黄、甜、梨形

知觉:

……………各种属性……总体反映。

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image心智图像/心象):

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

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

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

比心象更抽象。

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

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

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

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

容器图示container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fh

内容:

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

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

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

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

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icm1.cm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

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

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

型整体性。

3.cm可分为:

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

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icm=cm1+cm2+…cmn

5.icm分为四大类:

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

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

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

icm≈抽象域

?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

只是icm的一种。

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

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

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

涉及四个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space。

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

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

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

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

原型模型,常规模型。

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structurewithacomposite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1.背景:

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chank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event-domaincognitive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being

事体

a1,a2,…….an子行为/子动作b1,b2,………bn子实体/子概念

d1…dnc1…cn注:

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

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

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

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

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

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

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

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

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

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

语义三角理论。

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

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

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

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

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篇二:

读书笔记】

1埃及文明的悲剧就在于它的纯洁性,正是这种纯洁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

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很早就成为了一具文明木乃伊.

2文化本身并不是究竟至极的东西,它不过是人性的某种具体形态而已.

3由夕阳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展现了一种历史的阔大,在生动明晰的夕阳图景之外,隐约呈现出诸多层次的缥缈空灵的意象情趣,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境生象外,意发

其中”的广阔审美空间。

4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禅宗心学都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

5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6夕阳是诗人生命光辉的吐露,也是诗人在宁静与惬意中体验到的难以言说的生命滋味

7认知语言学的哲

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心智的体验性、认

知的无意识性、思

维的隐喻性。

8使得认知、心智、知识成为可能的只能是我们的身体经验,是想像力,而绝不是什么超验。

9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联。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

10而认知语言学的

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

11中国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穷”的生命体,也是生命流行的无穷过程,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又是有自觉意识的特殊部分,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仅此而已。

12在中国经典诗词中,心理空间映射是意境现实化的重

13要认知机制和手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映射的基础是两域的认知相似性。

语用函数映射是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映射,映射的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

图式映射则是认知图式的自上而下的映射,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式的映射,映射

的根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

14语言、认知结构和概念关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及性原则(也叫等同原则)。

这个原则表明用以指称或描述一个心理空间中的一个客体的词语可以用来指代另一个心理空间中与其相对应的客体”

15因此,图式实质上就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为人们理解和解释事物提供认知参照物的一

种模型.

16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17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

18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

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

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19概念整合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理解假说,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人们思维活动这一认知过

程,深化了我们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认识。

20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于人心之

感于物也。

21观照:

佛教指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

22远离舞蹈,音乐会萎缩;远离音乐,诗歌会萎缩

23赋格(fugue),音乐术语,是“一种音乐体裁,其特点是将一个或多个主题在反题中加以系统模仿”。

赋格的艺术魅力既来自宏观结构与微观结

构的交错推进,也来自多声部的循环往复,以及各声部间的回应、张力与

冲击。

使用赋格结构,既有助于强化形式和内容的张力,也有助于传递二者的和谐统一。

强化张力能使作品的“碎片性”更加突出;而传递和谐则使众多碎片成为一个整体,实现对全诗的统领。

24一生只呈现一个意象,胜于写出无数作品。

25诗就像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以声音之连续构成整体

26节奏是被切割为

时间的一种形式,有如设计是一种确定的空间

27大体而言,时间本身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历史性;二是碎片性;三是空间性;四是循环性

28诗歌创作三原则非常接近,即:

直接处理事物、遣词简洁明快、使用音乐短句。

29历史与人类是共生共长的,历史能塑造人,人也能创造历史。

人无法战胜命运,也无法掌控情感,甚至无法抵御利益的诱惑,但却依然活着,依然在创造、在努力、在爱。

30意义和信仰一样,只有在自我和他者的交流中才能动态地产生。

31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我”的观念其优点在于崇奉人的高远境界,其缺点在于缺乏独立自我的创造性,缺乏主客二分的观点。

32最有诗意的东西是最具个体性的东

西,而不是抽象的普遍性。

33美就是自我表现(于外),美具有主体性、自我性.

34主体(自我)在崇高感中更显示出其超越感性的理性的威力———自我高过自然、主宰自然的能力。

35科学所追求的是真,是普遍必然性,人如果只是以被动的态度对待普遍必然性,则无自由可言。

36因此,美的作品

总是以有限的形式暗示出比它本身要深广得多、丰富得多的含义。

37“理想”就是“符合理念之概念而又具体化了的现实”

38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39哪里有失落哪里就有拯救.

40青春年少时的恋爱唯其不带任何世俗杂质而更加纯洁明净,唯其转瞬即逝、不可重复而更加弥足珍贵。

41空间的退避并不能完满地解决灵魂的无所傍依

42灵魂的家园原来是记忆深处那段充满温情而诗意的过往岁月.

鼠以对现实世界的弃绝实践了他对诗意人生的向往,释放了长久以来灵魂与行为分离的焦虑感,确证了渴望超越生命本身的形而上的价值追求。

43“我的确非常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非常喜欢观察名种

【篇三:

metaphorsweliveby读书笔记】

metaphorsweliveby读书笔记

这本书作者是georgelakoffandmarkjohnson,1980bytheuniversityofchicago.

1、第1章的标题是conceptsweliveby。

这一章作者强调隐喻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方式,

人的思想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

而不仅仅是对词语的修饰。

隐喻通常以预设的形式存在,不大容易意识到。

作者还认为隐喻受文化影响。

2、第2章的标题是thesystematicityofmetaphoricalconcepts。

这一章的内容是讲隐喻

是系统性的。

从作者举的例子来看,所谓的系统性是指表现在多个词类中,比如timeismoney这个隐喻可以体现在动词上,可以用have、give、cost、invest、use等等;还可以反映在形容词上,比如可以用enough;还可以反映在副词上,如可以用profitably。

揭示隐喻的系统性是发现、证明隐喻存在的办法。

3、第3章的标题是metaphoricalsystematicity:

highlightingandhiding。

在这一节里作

者主要谈了管道隐喻(conduitmetaphor)和隐喻的多方面性。

因为对一个事物存在多个方面的隐喻,所以才有highlighting与hiding之分。

上一章里谈到argumentiswar(争论是战争),争论是言语交际的一种,这一章里谈到言语交际还有管道隐喻。

当运用一种隐喻进行表达的时候,另一种隐喻就被隐藏起来。

最后,作者认为某一种隐喻只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

4、第4章的标题是orientationalmetaphors,也就是空间隐喻中趋向隐喻。

这一章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orientationalmetaphors本身。

在第一部分中提出了structuralmetaphors,意思是:

一个概念可以由另一个概念通过隐喻构成,共举了10个orientationalmetaphor类型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种类型分层次,有一类是直接来自空间的,比如healthisupandsicknessisdown,还有一类是间接的,比如goodisupandbadisdown,作者说后者来自前者。

作者认为隐喻来自人们的实际经验,在这里我觉得johnson的thebodyinthemind是最隐喻机制的解释,他也是metaphorweliveby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另外,我认为隐喻实际上是基于相似性的关联关系,因为具有这种关联关系而将概念合并到一个词中进行表达。

5、张老师,我是李星明。

我看了您给我的这本《我们生活中的隐喻》,首先我得真心地

谢谢您对我关心和帮助。

今天我看了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们生活的概念》,我想文中说“争论是战争”的隐喻的确很有道理,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隐喻表达,而我们自身也没有察觉到它们是一个隐喻。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概念和与之相对的词语也同样是用隐喻的方式构建的。

比如认知语言学常说的用空间的的方式去表过时间的概念。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方式,但我们一般的人是不能很好的察觉的,因为这种表达太普遍了,太常见了。

我也认可我们的日常概念中的大部分都是用隐喻的方式建构的。

当然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很直观的东西好象没有这方面的隐喻,我们用隐喻的方式建构的概念大多数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在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二者存在一定的抽象差,即后者比前者抽象。

但在战争和争论中,二者的抽象程度似乎没有比较的点了。

也就是说差不多抽象。

那为什么我们会选择

用战争来隐喻争论呢。

把用来表达战争的词语来表达争论。

而不反其道而行之呢,或者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我们是用争论来隐喻战争呢。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的,究竟有多少因素影响了隐喻的走向问题。

我想用直观的隐喻抽象是必然的。

因为我们人类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似乎就不能用语言的方式去表达抽象的事物了。

这是我说不出道理的道理吧。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在我们语言的概念体系的底层就应是那些如“日,月,星,山,水,土”等词语吧。

书中还是没有说清楚这个人类是如何一层层地通过隐喻来建构我们概念体系的。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研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事情。

说实在的,关于这个人类如何概念化现实世界的问题似乎所有似乎书中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不过隐喻的说法的确让人心头一亮。

我想隐喻一定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

6、陈嘉映先生在《语言哲学》第十五章第四节《莱可夫/约翰森隐喻》中写到:

莱可夫/约翰森在更广的意义上看待隐喻,这是有启发的,然而在我看来,把方向,本体论因素都做看作喻体是不妥当的。

总体说来,我在狭义上界定隐喻,这种界定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

因此,我们大致只把莱可夫/约翰森所谓的结构性隐喻称作隐喻,如辩论——战争,理论--建筑,理论--道路。

建筑是多个维度的结合而成的具体完形,正因此,我们可以借建筑物的概念来建构理论概念,使我们关于理论的经验获得明确的形式并且可以借助建筑物的概念来扩展理论概念。

而像上这样的概念,本身只是一个维度,不是一个结构,因此我把它称作维度概念。

维度概念是二元的,结构概念是杂多的。

把上下这类视做喻体,恰恰掩盖了隐喻的特点。

7、第5章的标题是metaphorandculturalcoheren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