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499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docx

最新对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

对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局限于针对具体训练题的解答指导,不能局限于只对于诗歌中的一点或一两句的解释,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20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201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张伟明《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赏析。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第16题的古诗赏析,命题的意图是在基本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作赏析,有求实之意。

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很弱。

如考生将“复玉关”说成是地名,说成是收复玉关。

一见“青冢”,就说战死沙场,无视“三春白雪”。

   过去试卷中只是赏析一首诗中的几句,现在要全面理解,学生不适应。

 张伟明: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二、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1995年全国卷)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明确高考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训练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从历年典型题例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

(一)炼字,分析内涵丰富的词语。

(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等;

(2)修辞方式;(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

(三)主题,主要是思想情感。

(四)结构,主要是章法。

(五)风格,包括

(1)感情基调,

(2)语言风格。

(六)意象和意境。

(七)用典。

(八)比较阅读。

(一)炼字:

分析内涵丰富的词语

 (1995年全国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1997年全国卷)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等。

  

(2)修辞方式。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

 (1995年全国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997年全国卷)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1999年全国卷)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1997年全国卷)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1995年全国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三)主题:

思想情感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1999年全国卷)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002年春季北京、安徽卷)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9、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会触发的怀乡之情。

(四)结构:

章法

 (1995年全国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1997年全国卷)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五)风格:

(1)感情基调。

(2)语言风格。

(包括比较阅读)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997年全国卷)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六)意象和意境

 (2002年春季北京、安徽卷)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9、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1999年)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三、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市卷看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命题角度

  1、借助前人的诗评设置考点。

  2、从诗句的解说到诗意的鉴赏。

  3、注意对整首诗的综合考查。

  4、考查对诗歌的个性化见解。

 1、借助前人的诗评设置考点

 (201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2、从诗句的解说到诗意的鉴赏

 (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3、注意对整首诗的综合考查

 (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考查对诗歌的个性化见解

 (201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对复习指导过程的建议:

  一、通过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鉴赏的要求、角度和方式。

  二、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但分析的深入的程度和高考要求基本相当的古代诗歌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

  三、对高考难度的古代诗歌进行整体鉴赏训练。

不借助注释自行进行解说,解说要求根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能力要求进行。

当然,对于具体的诗歌,解说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

  四、通过高考模拟题型,训练答题技巧。

在解答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分析命题要求及表述的简明、准确、全面。

  五、进一步的要求,可否选择合适的诗歌让学生学习写鉴赏短文甚至于学习命题。

南邻[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杜甫到南邻锦里先生家作客,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淡于功名的隐士,家中的园里种了些芋头和栗子,境况也并不富裕。

因常客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笑语相迎。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平时并没有人惊扰,看见客来也不惊飞。

锦里先生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而又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

诗人在锦里先生家逗留良久,不觉已是黄昏。

锦里先生送客,诗人登小舟而别,别时新月映照,白沙翠竹,意境清幽。

杜甫柴门访隐,锦里先生江村送客,就构成了两幅绝妙的图画,使得诗作的剪裁别具一格。

对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几点建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于古诗文阅读鉴赏复习的建议:

   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视为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这一点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也被语文高考试题的统计数据所证实。

古诗文阅读鉴赏模块(第三、四大题)与全卷总分(150分)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模块,如语言运用模块(第一、六大题)、现代文阅读模块(第二、五大题)和写作模块(第七大题);古诗文阅读鉴赏模块的区分度,与其它测试模块相比,也是极为显著的。

因此,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切实注重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

  一、通过熟读典范的文言文,进行文言文综合复习,掌握典型而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从而获得对于浅易文言文的整体的感性认识。

•柳士镇:

   所谓浅易文言文从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这类文章认真读下数十篇之后,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感性认识,再往深广方面拓展阅读也就比较容易了。

•章熊:

   在高考复习时应认真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在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而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的、综合的复习,对于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明确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能力要求,比较分析江苏卷和全国卷的难度差异,准确地把握学习和训练难易标准。

“浅易”文言文的衡量标准

•词汇运用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非常用词和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极少运用。

•语法结构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者一般不会出现。

•体裁主要是记叙,一般以史传中的人物传记节选为主,其中穿插有简短的议论、抒情。

•内容的涉及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是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词藻,也不强求音节上的谐和。

•在课文的学习方面:

以大纲要求为标准,一般不应该对于明显超出“浅易”标准之处作过高要求。

•在文言文阅读练习选择方面:

按照“浅易”的衡量标准选择合适的习题,以使教师对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在应试技巧训练方面:

要了解高考命题时对明显有悖于“浅易”标准之处不会设题,对确实关涉到文意理解的疑难之处会加注诠释,因此阅读中对于疑难之处不要产生疑惧,有时并不需要将文段的字句全部弄通,大致了解总体意思后即可针对问题答题。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材料做到了“平易”,比原来高考的文言文选材要浅一些。

   第15题的文言句子翻译较好,兼顾了实词、虚词、语气、文意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有较好的区分度。

2018年高考全国及江苏卷的难度差异分析

 全国:

孟尝:

544

    桑怿:

558

 江苏:

徐勣:

675

 全国:

B.孟尝很有才能。

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56-59)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

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59-61)

江苏:

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

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

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81-91)

1、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

举进士,选桂州教授。

2、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

“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3、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4、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

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5、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

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绩曰:

“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

6、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

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

7、迁翰林学士。

国史久不成,绩言:

“《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

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

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

8、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9、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

“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10、大观三年,知太平州。

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

“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

“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

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

”帝曰:

“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11、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

“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12、以疾卒,年七十九。

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三、深入理解高考《考试大纲》的文言文阅读具体能力要求,研究高考典型题例。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从词义上看,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包括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也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

“在文中”,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语境。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具有确定某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达的是哪一个义项的能力。

2018年江苏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

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

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

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

经过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

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

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

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

致力

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积累实词,意在运用。

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必有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解答这类试题常用的方法是:

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文高考的回顾、评析与展望》

   二、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考查除侧重于语境意义的辨别外,还强调依据语感判断。

   不考语法理论。

余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对于文言虚词的辨析,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的角度。

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辨明用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的不同的用法,然后据此去推断。

(河南等)

   注意在分析词性时,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的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吉林等)

   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尤其是《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要了解它们各自的主要用法。

(内蒙等)

   对于文言虚词的复习,首先要了解其不同的用法,然后联系具体语境,根据语法结构加以推断,尤其是《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不容忽视。

(甘肃等)

2018年辽宁卷第12题: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

不肯与会

C.罴为设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与:

1.

(1)介词,相当于“跟”“同”。

臣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