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543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

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

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

(所看到的。

3.师:

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

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

谁说?

指名回答(书写)。

5.师:

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

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指导多音字“挑”)。

师:

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

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

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

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

“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

风声。

师:

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

(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

(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出示:

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凄凉、悲伤)

师:

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

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象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

思乡之情。

师:

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板书“动客情”)

师:

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

(2)“儿童”“促织”“篱落一灯明”

师:

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齐读诗歌三四句。

生:

儿童。

(板书)

师:

那么儿童在——

生:

捉蟋蟀。

师:

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

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

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

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

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

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

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

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

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

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

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议。

师:

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

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

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

(静思细读)。

3.师:

(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

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

“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

”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

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

(自由读)

师:

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

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

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

试着背一背。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

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

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_____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这江面上的风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来源:

第一范文网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

(师板书:

所见)

生:

齐背。

师:

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

看见。

师:

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

(师板书:

看见)

师:

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

听见。

师:

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

(板书:

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

书有两种意思:

书:

(1)写,记录;

(2)装订成册的著作。

(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

(1)写,记录。

师:

“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

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生:

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

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再请生说)

师:

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

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

(板书:

叶绍翁)

生: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

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

你们会说吗?

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

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

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

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

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

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

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

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

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

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

“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

有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

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

你再读一下。

(生读对了)师:

掌声送给他。

师:

能放到词语里读吗?

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

“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

你们愿意听吗?

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

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

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

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

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

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

(女生读)

师:

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三、解词品句读诗

师:

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

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生:

捉蛐蛐。

师:

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

还有吗?

生:

动客情。

师:

动客情是诗中的感觉,见,看见、听见。

生:

他住在江上听见一阵秋风吹过。

师:

你听见了“江上秋风”,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边。

生:

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

(师板书:

—灯)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

(师板画篱笆)篱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点在一盏灯,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

“篱落”,我们在哪些诗见过?

出示:

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齐读

师:

这些“篱落”都是“篱笆”的意思。

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

“萧萧”是什么呀?

(师板书:

萧萧)对了就是风的声音。

继续说,还有什么?

师:

刚才小朋友说的这句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

对了,“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师:

老师还有个疑问:

“儿童挑促织”是作者亲眼所见吗?

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

生:

“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师:

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

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

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生:

他看见篱笆旁边亮着一盏灯,知道了儿童在挑促织。

师:

说得真好,你们也来试试!

学生自由说。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

师: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一定会读得更好!

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来读,肯定会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

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北风。

秋天的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

温柔。

师:

温柔?

又跟夏天的风一样吗?

师:

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

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

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

带着一丝凉凉的秋风吹过梧叶,会怎么样呢?

师:

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

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生读

师:

你看,秋风的韵味出来了。

生读

师:

把这个词再拉长一点!

(手指:

萧萧)

2、江上秋风;理解,诵读

师:

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生读

师:

听到你的朗读,我已感到秋意。

生齐读

3、讨论:

为什么诗人觉得萧萧梧叶送来寒声?

师:

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

叶绍翁的家乡在福建,可是这个时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

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对于这个村庄来说,叶绍翁是谁?

生:

客人。

师:

对,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你知道他动了怎样的情?

生:

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

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

师:

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

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

还有什么?

4、诵读诗句

师:

是呀,身体寒一直传到了他的心里,谁能把诗人的心情送进去,萧萧……江上……

生读

师:

你有情,把“动”和“情”重音!

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联系实际体会诗情

师:

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美丽的季节。

小朋友捉过蛐蛐、扑过蝴蝶吗?

在扑蝴蝶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谈自己的心情。

师:

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

真不错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

生:

这个时候,大人都不出来了。

师:

他怎么知道小孩会出来?

生:

因为小孩比较贪玩。

师:

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

因为秋天是他们快乐的时候。

师:

看来,他小时候肯定也捉过蛐蛐。

,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心情怎么样?

师:

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单单的篱落一灯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2、诵读诗句

再次齐读

师:

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三)诵读古诗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整首古诗都连起来,老师配上音乐,谁来试试,你来!

生读

师:

读得很好!

另一生读

师:

对,也读得很好,你来!

师:

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

愿意听我读吗?

师范读

师:

学我的样子,一起来!

生齐读。

师:

这节课,你们学得很不错。

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更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音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

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

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

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诗题。

师: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

是重阳节。

师: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

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

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

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

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

山东指哪儿?

生:

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

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

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

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师:

同学们读的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

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

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

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有些字可难记了,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师:

多么优美的诗歌,多么动听的声音,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看到王维正在窗台前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觉得王维怎么样?

生:

非常孤独。

师:

从哪里知道?

生:

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

体会到什么?

生:

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

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

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

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

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

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

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总结:

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

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指名读前两句。

师: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

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

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

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

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

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

如果你就是王维。

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

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象中。

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

  生边读边想象。

师:

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

师: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诗人借着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请你背一背,你还从哪些诗里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五、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

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回家的感觉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