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557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必会知识点

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危害?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事故、疾病、破坏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根据危害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危害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阀值的能量引起的(各种能量的转移) 。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包括中毒、窒息和冻伤。

 

2、什么是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现存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可能存在隐患,也可能无隐患。

3、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几大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电噪振磁设防信号,冻灼明粉运作标志)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

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燃爆自燃毒腐)

11、采取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

1.安全系数;2.提高可靠性;3.安全监控系统。

12、国家安监总局的文件规定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如下:

储罐区;库区;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尾矿库。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不含核设施、军事设施、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

临界量见下表。

类别

物质特性

储罐区(储罐)临界量

库区(库)临界量

生产场所临界量

典型物质举例

民用爆破器材

起爆器材

 

1t

0.1t

雷管、导爆管等

工业炸药

 

50t

5t

铵锑炸药、乳化炸药等

爆炸危险原材料

 

250t

25t

硝酸铵等

烟火剂、烟花爆竹

 

 

5t

0.5t

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等

易燃液体

闪点<28℃

20t

20t

2t

汽油、丙烯、石脑油等

28℃≤闪点<60℃

100t

100t

10t

煤油、松节油、丁醚等

可燃气体

爆炸下限<10%

10t

10t

1t

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

爆炸下限≥10%

20t

20t

2t

氨气等

毒性物质

剧毒品

1kg

1kg

100g

氰化钾、乙撑亚胺、碳酰氯等

有毒品

100kg

100kg

10kg

三氟化砷、丙烯醛等

有害品

20t

20t

2t

苯酚、苯肼等

13、预防事故的基本指导思想:

(1)消除--防止产生危险和危害因素。

(2)降低--排除或降低已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3)失效安全---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4)应急行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14、重大事故隐患:

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分为两级:

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5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1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作了规定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内容: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3)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16、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1)对照、经验法,2)类比方法;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度分析、事件树(ETA)、事故树(FTA)、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

17、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的优先顺序:

个体防护;管理控制;工程技术控制;局限危害;对人员或危害进行隔离;改使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修改程序以减轻危害性;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

第二章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原因分析

事故的调查取证:

(1)现场处理;

(2)物证搜集;(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4)证人材料搜集;(5)现场摄影及绘图。

(要求见前五点)

1、事故现场处理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1)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和现场区域(除非还有危险存在),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4)准备必需的草图梗概和图片,仔细记录或进行拍照、录像并保持记录的准确性。

2、事故有关物证的收集有哪些?

收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在收集到的所有物件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事故的描述,以及估计的破坏程度;正常的运作程序;事故发生地点、地图(地方与总图);证据列表以及事故发生前的事件。

3、事故事实材料的收集有哪些?

(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情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g.其他可能与事故原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4、事故人证材料收集记录有哪些?

事故发生后,应尽快寻找证人、目击者和当班人员收集证据。

与在事故发生之前曾在现场的人员,以及那些在事故发生之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的人员进行交谈(不应采用审问方式)。

要保证每一次交谈记录的准确性。

如果需要并得到许可,可以使用录音机。

应注意:

洞察力、听觉敏锐力、反应能力以及证人的通常状态可能影响他们的观察能力。

证人可能忽略了整个事故发生的顺序,去伪存真是重要的。

5、事故现场摄影及事故现场图绘制要求?

摄影或录像:

1.显示事故现场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2.包括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

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爆炸引起的损害,受害者的受伤部位等,要及时拍照;3.事故发生现场全貌;4.利用摄影或录象,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绘制事故现场图:

1.确定事故发生地点坐标、伤亡人员的位置;2.确定涉及事故的设备各构件散落的位置并做出标记,测定各构件在该地区的位置;3.查看、测出和分析事故发生时留在地面上的痕迹;4.必要时,绘制现场剖面图;5.绘制图的形式,可以是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等。

6、事故原因分析时通常要明确的内容有哪些?

①.在事故发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不正常;②.不正常的状态是在哪儿发生的;③.在什么时候首先注意到不正常的状态;④.不正常状态是如何发生的;⑤.事故为什么会发生;⑥.事件发生的可能顺序以及可能的原因;⑦.分析可选择的事件的发生顺序。

7、在进行事故调查原因分析基本步骤:

(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2)分析伤害方式:

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8、事故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有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体防护用具缺少或有缺陷和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4类。

(2)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工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在运转时维修;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忽视使用个体防护;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13种。

9、事故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10、事故报告的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11、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第三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1、事故分析和性质的认定,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事故类型分析。

2事故原因分析。

3事故责任分析。

4事故性质的认定。

5事故经济损失分析

2、事故的性质可分为:

非责任事故(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3、确认事故的责任者的认定及责任分析步骤?

认定程序:

1.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2.找出对应于这些原因的人及其与事件的关系,3.确定是否属于事故责任者;4.按责任者与事故的关系分为:

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

分析步骤:

1)按照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2)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及生产技术因素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的责任;3)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不追究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4)根据事故后果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提出处理意见

4、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的情况?

a.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b.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的;c.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

5、有关领导应负领导责任的情况?

领导责任者:

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a.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b.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c.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或因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d.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e.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尘毒治理和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6、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能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有利于挽回事故的影响。

)(4)分级管辖的原则。

7、事故调查处理的分工规定是什么?

①.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及工会成员参加事故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对一次重伤3人以上(含3人)的重伤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综合管理部门视情况进行调查。

②.一般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综合管理部门、纪检检查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③.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综合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④.特别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会同行业有关主管部门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⑤.按照规定参加调查组的单位,因故不能参加事故调查时,已组成的调查组可继续进行调查工作⑥.对重大死亡事故的调查,可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参加。

8、机械伤害防护措施:

机械伤害防护措施:

1.采用本质安全技术,

(1)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

(2)安全距离的原则。

(3)限制有关因素的物理量。

(4)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2.限制机械应力;3.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4.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5.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6.安全防护措施。

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各种作业的操作模式或采用故障显示装置,使操作者可以安全进行干预的措施,并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机构启动及变速的实现方式。

(2)重新启动的原则。

(3)零部件的可靠性(4)定向失效模式。

(5)关键件的加倍(或冗余)。

(6)自动监控。

(7)可重编程序控制系统中安全功能的保护。

安全防护装置必须满足与其保护功能相适应的安全技术要求,其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1)结构的形式和布局设计合理,具有切实的保护功能,以确保人体不受到伤害。

(2)结构耍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安装可靠,不易拆卸。

(3)装置表面应光滑、无尖棱利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险,不应成为新的危险源。

(4)装置不容易被绕过或避开,不应出现漏保护区。

(5)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使人体各部位(特别是手或脚)无法接触危险。

(6)不影响正常操作,不得与机械的任何可动零部件接触;对人的视线障碍最小。

(7)便于检查和修理。

9、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空气、强氧化剂)、引燃能源(明火、撞击、炽热物体、化学反应热等)同时存在;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与引燃能源同时存在。

为防止可燃物与空气或其他氧化剂作用形成危险状态,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利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燃物料,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聚集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次是防止空气和其他氧化性物质进入设备内或防止泄漏的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

2.消除、控制引燃能源:

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对下列着火源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1)明火和高温表面。

(2)摩擦与撞击。

(3)防止电气火花。

10、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①.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按电源系统中性点是否接地,分别采用保护接零系统或保护接地系统。

在建设项目中,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电网应优先采用TN—S,TN—C—S保护系统。

②.漏电保护。

按〈〈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1992)的要求。

③.绝缘。

④.电气隔离。

隔离变压器的原、副边间应有加强绝缘,副边回路不得与其他电气回路、大地、保护接零(地)线有任何连接;应保证隔离回路(副边)电压U≤500V、线路长度L≤200M,且副边电压与线路长度的乘积U•L≤100000VM;副边回路较长时,还应装设绝缘监测装置;隔离回路带有多台用电设备时,各设备金属外壳间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所用的插座应带有供等电位连接的专用插孔。

⑤.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

安全电压电源(42V,36V,24V,12V,6V,),(即在潮湿、狭窄的金属容器、隧道、矿井等工作的环境,宜采用12V安全电压)。

用于安全电压电路的插销、插座应使用专用的插销、插座,不得带有接零或接地插头和插孔;安全电压电源的原、副边均应装设熔断器作短路保护。

当电气设备采用24V以上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⑥.屏护和安全距离。

遮拦、护罩、护盖、箱匣等装置,是将带电部位与外界隔离。

屏护挂有警示标志,还应设置声、光报警信号和连锁保护装置。

安全距离是指必须保持的带电部位与地面、建筑物、人体、其他设备、其他带电体、管道之间的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⑦.连锁保护。

变电所的程序操作控制锁、双电源的自动切换连锁保护装置、打开高压危险设备屏护,报警和带电装置自动断电保护装置、电焊机空载断电或降低空载电压装置。

11、安全管理整改措施主要有哪些?

①.安全管理整改措施与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其在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与前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整合、完善、将人、机、物、环境等涉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正常开展,使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③.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能落实到人。

④.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从资金和设备等物质方面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进行,也是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一项内容。

12、起重作业的安全对策措施:

起重吊装作业潜在的危险性是物体打击。

如果吊装的物体是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料,若吊索吊具意外断裂、吊钩损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发生吊物坠落,除有可能直接伤人外,还会将盛装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件包装损坏,介质流散出来,造成污染,甚至会发生火灾、爆炸、腐蚀、中毒等事故。

起重设备在检查、检修过程中,存在着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危险性,汽车吊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着引发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

13、厂内运输安全对策措施措施:

(1)着重就铁路、道路线路与建筑物、设备、大门边缘、电力线、管道等的安全距离和安全标志、信号、人行通道(含跨线地道、天桥)、防护栏杆,以及车辆、道口、装卸方式等方面的安全设施提出对策措施。

(2)根据《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工业企业铁路道口安全标准》,《机动工业车辆安全规范》和各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提出其他对策措施。

(3)化学危险品贮运安全对策措施。

1)危险货物包装应按《危险货物包装标志》设标志;2)危险物句运输应按《危脸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执行;3)应按《化学危险品标签编写导则》编写危险化学品标签;4)应按《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对上述物质进行妥善贮存,加强管理;5)应按《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编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6)根据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须储存在专用仓库内,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由专人管理。

危险化学品出人库,必须进行检查登记。

14、安全培训和教育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哪3个层次面进行?

①.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侧重面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规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脉络,掌握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

②.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③.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加强对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专业培训和考核,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对转岗、复工人员应参照新职工的方法进行培训和考核。

对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

15、事故教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是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

(5)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贯彻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6)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是否到位。

(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9)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

(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四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执法依据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直接经济统计范围:

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四项):

医疗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含护理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B)善后处理费用(四项):

处理事故的事物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C)财产损失价值(两项):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间接经济统计范围: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

2、4种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公式: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公式:

E=Ed+Ei;E-经济损失,万元;Ed-直接经济损失,万元;Ei-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工作损失价值计算公式:

VW=DL*M/(SD);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D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M-企业上年税利,万元;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

千人经济损失率,计算公式:

Rs(%o)=E/S*1000;Rs—千人经济损失率;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S——企业职工平均人数,人。

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计算公式:

Rv(%)=E/V*100;Rv——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V——企业总产值,万元。

3、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