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876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docx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

—以四川省绵阳、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为中心

(日)小林正美著白文译

[摘要]通过对四川多处隋代、唐代、宋代的道教石刻造像进行了实地调查,将这些道教造像与道教经典及活动相联系,从道教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了主要造像的身份与性质,认为四川地区现存的这些道教造像几乎都是天师道“道教”信仰的诸神造像。

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一、这一地区大多数的道教造像都是依据金箓斋法雕刻的;二、道教造像的供养人都是信阳天师道“道教”的道士及信仰者。

[关键词]四川道教;道教雕刻;石窟艺术;金箓斋法;天师道

一、前言

二OO四年三月十四日到二十日,我对四川省绵阳市的玉女泉,安岳县的玄妙观、茗山寺、圆觉洞、毗卢洞、佛安桥,大足县的石篆山、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的摩崖道教造像进行了考察。

考察的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摩崖道教造像中的诸神,很多是与道教金箓斋法中出现的诸神具有相同的神格。

虽然考察的地区只是四川省有限的一部分,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隋、唐、宋各个时代摩崖道教造像的特征。

这些道教造像大都是基于金箓斋法而雕刻的。

为了验证以上观点,本文对这次考察的四川省绵阳市的玉女泉,安岳县的玄妙观、茗山寺、圆觉洞、毗卢洞、佛安桥,大足县的石篆山、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的摩崖道教造像,从道教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道教造像的主神—天尊、道君、老君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HY1117,以下略称为《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开头这样写到:

科曰,夫大像无形,至真无色,湛然空寂,视听莫偕。

而应变见身,暂显还隐。

所以存真者,系想圣容。

故以丹青金碧摹图形相,像彼真容,饰兹铅粉。

凡厥系心,皆先造像。

有六种。

相宜按奉行。

一者,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高上老子太一天尊。

二者,造大罗已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

三者,造过、见、未来无边圣相。

四者,造绘诸天星斗真仙。

五者,造圣真仙品无数圣相。

六者,造随感应缘,无穷圣真形相。

(一a~b)

作为道教神格的大像(大道),本来是无形、无色的,随机缘化现神态。

因为道教造像是模仿应身的形象,人们依据看到的造像联想出诸神的形象。

因此,对神灵怀有信仰,没有什么是比首先造神像更好的方式了。

道教造像最初建造了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和太上虚皇玉晨大道(太上道君)以及高上老子太一天尊(太上老君),之后,三清天中无数真人的神像,和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无数真人神像及诸天的天宫、北斗星官们的神像,包括其他神像才纷纷开始建造。

这里所说的无上法王元始天尊是指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指太上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指太上老君,这三尊与下面提到的造像品中的天尊(元始天尊)、道君(太上道君)、老君(太上老君)是相同的神格。

科曰,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

天尊有五百亿相。

道君有七十二相。

老君有三十二相。

真人有二十四相。

(略)

科曰,凡天尊、道君、老君左右皆有真人。

玉童玉女,侍香侍经,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左右官使者,天丁力士,金刚神王,狮子辟邪,龙麟猛兽,螣蛇神虎,凤凰孔雀,金翅朱雀,四灵八威,护法善神,备卫左右。

各随力所建。

(二a~三b)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梁武帝末年时(大约六世纪中期)编纂的道教经典[1],其中有对上面提到造像品的记载,所以可以认为南朝的梁代末期的道教也是模仿佛教造像,对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的造像进行设计。

然而,在大多数的道教诸神中,都把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三尊选为造像的主神,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三尊的选择上,必定有其依据。

下面就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三、金箓斋法和太上三尊

(一)

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以及太上老君三尊被选为道教造像的主神应该是依据金箓斋法。

金箓斋法记载于《无上秘要》第五十三卷金箓斋品中,根据《洞玄明真科经》,金箓斋品的金箓斋法中有“右出洞玄明真科经”的引用。

《洞玄明真科经》相当于道藏本《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HY1400,以下略称为《明真科》),《明真科》中的金箓斋法是与《无上秘要》所引用的金箓斋法基本相同的。

这里为了解道教造像和金箓斋法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明真科》中记载的金箓斋法。

金箓斋法由发炉、上启(关启)、三上香、谢十方和复炉仪式所构成。

本文为了论述方便,给每个仪式名分别加上“”。

飞天神人曰,法师从地户(东南)入烧香,绕香灯三过(周)。

还东向立,叩齿三十六通。

发炉。

“发炉”

次发炉。

无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道君。

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左右捧香,驿龙骑吏,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五帝直符,各三十六人。

出。

出者严装,关启土地里域四面真官。

臣今正尔烧香行道。

愿使十方正真之炁入臣身中,所启速达径御太上无极大道至尊玉皇上帝御前。

“上启”

次各称法位。

三洞大法师小兆臣某上启

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三十二天帝,玉虚上帝,玉帝大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都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明皇道君。

臣宿命因缘,生值法门,玄真启拔,得入信根。

先师盟授三宝神经法。

应度人九万九千,位登至真。

臣祖世以来,逮及今身,生值经教,常居福中,功微德少,未能自仙志竭归命,佐国立功。

今,国土失和,兵病并兴,阴阳否激,星宿错行,灾疾、重厄。

其事云云。

或虑帝王受天禅祚,总监兆民,未周施惠广润十方,使天人丰沃,欣国太平,而行无歌詠,路致吞声,故三景昏错,大灾流行,帝王忧惕,兆民无宁。

今谨依大法,披露真文,烧香燃灯,照曜诸天,信誓自效,行道谢殃。

愿上请天仙兵马九亿万骑,地仙兵马九亿万骑,真人兵马九亿万骑,飞仙兵马九亿万骑,神人兵马九亿万骑,日月兵马九亿万骑,星宿兵马九亿万骑,九宫兵马九亿万骑,五帝兵马九亿万骑,五岳兵马九亿万骑,三河四海兵马九亿万骑,三十二天监斋直事,侍香金童,散花玉女,五帝直符各二十二人,传言奏事。

飞龙骑吏等一合来下,监临斋堂。

捻香愿念,应口上徹须行道事竟,有功勤者,三功仙官。

“三上香”

次三捻上香

三洞大法师小兆臣某今故立直初捻上香。

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臣吏民、普天七世父母去离忧苦,上升天堂。

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

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

愿以是功德归流普天七世父母,乞免离十苦八难,上升天堂,衣食自然,长居无为。

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

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臣今故立直二捻上香。

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官吏民、受道法师、父母尊亲、同学门人、隐居山林学真道士、诸贤者愿各得其道,皈身、皈神、皈命大道。

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师。

愿以是功德归流帝王国主、君官吏民、受道法师、父母尊亲、同学门人、隐居山林学真道士、诸贤者愿各得其道,安居无为,长享福祚。

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尊之德。

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臣今故立直三捻上香。

愿以是功德令臣得仙道友、九种姻亲、国中同法学士、天下民人、及蝖飞蠢动,跂行蜎息、一切众生已生未[2]生,并乞成就,皈身、皈尊。

愿以是功德归流臣身,令得仙度,终入无为,与四大合德,天下人民、一切众生并得免离十苦八难、五毒水火、贼疫鬼害、灾厄之中,国土安宁,天下兴隆。

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

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谢十方”

次东向九拜言曰

天地否激,阴阳相刑,四时失和,灾害流生,星宿错综,以告不祥。

国土扰乱,兵病并行。

帝王忧伤,兆民无宁。

谨依大法,披露真文,皈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九炁天君、东乡诸灵官。

令故立斋,披心露形,引求自剋,为国谢殃,烧香燃灯,照曜诸天下,暎无极长夜之中、九幽之府,开诸光明。

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官、吏民解灾却患,三景复位,五行顺常,兵止病愈,国祚兴隆,兆民欢泰,人神安宁。

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

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叩头自搏八十一过。

(省略以下从南方到下方的忏悔仪式。

“复炉”

次复炉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驿龙骑吏。

当令请宣斋堂生自然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此香火炉前。

令臣得道,遂获神仙,举家蒙福,天下受恩,十方玉童玉女侍卫香烟,传臣所启径御无极大上大道御前。

(三六b~三七a)

(二)

金箓斋法中的“三上香”的第一、第三上香中有“臣五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的描述,太上三尊就是“上启”开始部分所说的“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尊,好像指的就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

第二上香中,有“臣五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师”的记载,三尊又称为“三师”。

所以《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造像品中的三尊,应该就是源于金箓斋法中的三尊(三师)而形成的。

实际上,金箓斋法中对于最高神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无极大道是最高神,指的是“发炉”中“太上无极大道至尊玉皇上帝”和“复炉”中“无极太上大道”是最高神的无极大道。

或是指“三上香”的第一香中,“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的“大道”,为最高神的无极大道。

另一位最高神是元始天尊。

如“上启”中记载的“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的神,无极大道的太上道君是位列元始天尊之后的第二位神格。

由于金箓斋法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相合流的现象,所以金箓斋法中存在两种最高的神。

第一,以无极大道为最高神的思想,是根据刘宋天师道的“三天”思想而得来[3]。

因为金箓斋法是模仿了受天师道“三天”思想影响的指教斋而作成的斋法[4],所以“三天”思想中的最高神无极大道会出现在“发炉”“三上香”和“复炉”的仪式当中。

第二,把元始天尊作为最高神、太上道君是他下属神格,源于《明真科》的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5]的思想。

葛氏道编纂的元始系灵宝经中,认为元始天尊向太上道君传授了灵宝经,所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太上道君是他的弟子。

这两种神格观中,太上三尊的神格观思想就是从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中得来。

金箓斋法的“三上香”中有“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

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的描述,其中有归身、归神、归命于无极大道和归命于太上三尊的说法,是因为金箓斋法结合了指教斋法的“三天”思想和《明真科》的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的。

既然这样看待《明真科》的金箓斋法,那么《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造像品中看到的天尊(元始天尊)和道君(太上道君)以及老君(太上老君)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

答案是根据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而得来的。

造像品中记载的道教诸神不仅有太上三尊,还有玉童、玉女、侍香、侍经、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左右官使者等诸神,这些诸神在金箓斋法的“发炉”和“复炉”中也有出现,所以造像品中的诸神是以金箓斋法为原形出现这一点是应该不会错的。

与金箓斋法齐名的黄箓斋法(《无上袐要卷五十四》黄箓斋品)中并没有上启的仪式,而且法师皈依的诸神也是十方无极世界的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十方诸灵官。

“谢十方”中有关作为忏悔对象的诸神,也是十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和诸天君及灵官,而不是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

六朝时期的黄箓斋法中没有对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以及太上老君诸神进行记载。

(三)

为什么《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的造像品要以金箓斋法中所表现的诸神作为道教造像的原形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金箓斋法中的诸神被选为道教造像的原形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明确:

金箓斋法?

是有着怎样作用的斋法,或者说作为斋法它获得了怎样的评价。

我们知道金箓斋法的成立时间和《明真科》的编纂时期大致相同。

大致是刘宋初期的永初末年(420年)到元嘉三年(426年)的这段时期[6]。

金箓斋法在道教的斋法中被排在灵宝斋之中。

刘宋道士陆修静大约在元嘉三十年(453年)底或第二年初编纂的《洞玄灵宝五感文》(HY1268)中记载了灵宝斋包含九法,而且把金箓斋法放在了第一法并有“第一法是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的记载。

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编纂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HY336)第五卷、行道品第九中的上清斋的太真斋法后面也有金箓斋法。

这是因为金箓斋法也是灵宝斋法,灵宝斋法中包括金箓斋法、黄箓斋法、明真斋法、自然斋法和三元斋法。

金箓斋法被排在了第一位。

其中对于金箓斋法也有如下的解释“天地破坏、日月亏盈、七曜差移、五星失度、刀兵水火、国主灾危、疫毒流行,阴阳失序,安国宁人,故为第一”(3b)。

隋代编纂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HY1116)的释威仪,在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三斋中把金箓斋法放在第一位,并有“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金真帝王”(14b~15a)的记载。

唐代中期道士朱法满所编的《要修科仪戒律抄》(HY463)第八卷斋名抄中所引《圣纪经》中把金箓斋法放在灵宝斋的第一位。

“第二灵宝斋有六法,一曰,金箓斋救度国王”。

现行本《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HY1191)中尽管没有对斋法的记载,但在唐代的《圣纪经》中应该会有关于斋法的记载吧。

在《圣纪经》的斋法中认为金箓斋法是拯救国王危机的斋法。

唐代玄宗皇帝的《大唐六典》第四卷中有“斋有七名,其一曰,金箓大斋。

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王(注:

应为国土)延祚降福”,认为金箓斋法是救助帝王和国土的斋法。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清楚金箓斋法是灵宝斋中最重要的斋法。

因为金箓斋法包含两个作用:

第一,可以调和阴阳、消灭灾难;第二,可以拯救帝王于危难,使国家安定。

金箓斋法总被排在灵宝斋的第一位应该与安定国家国土的作用有关。

然而从《明真科》的金箓斋法的“三上香”的三个祝愿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保佑国家国土安定之外,还有拯救祖先和一切众生的第三个原因,即《明真科》认为金箓斋法是以国家国土安定,以及救济祖先及一切众生为目的的。

这样的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造像品中把造像主神选定为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的理由,从金箓斋法的“上启”中记载的诸神都把太上三尊放在最前面,以及“三上香”的三祝愿中法师归命(皈依)于太上三尊的记载中就可以明白。

这是因为太上三尊是实现国家国土安定、挽救祖先及一切众生的最高神。

另外,参考《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的造像品的道教造像以金箓斋法中的诸神为基础的事实,我们不妨就此次所调查地区的摩崖道教造像,从道教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为分析的方法,按照时代的不同对调查的道教造像进行区分,明确每个时代的道教造像是以怎样的道教思想为背景而形成的。

四、隋代的道教造像—天尊像

绵阳市的玉女泉有隋大业六年(610年)的天尊像龛和大业十年(614年)的天尊像龛。

大业六年的天尊像龛(图1的对面右侧的天尊像龛)中只有元始天尊的像,而玉女泉东边岩石壁面中的隋代八龛的天尊像龛[7](图2),则全是天尊像和胁侍的二真人的造像。

另外,根据胡文和的《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认为潼南县大佛寺的隋代开皇十一年(591年)和大业六年的天尊像龛为天尊像和胁侍的二真人的造像[8]。

从摩崖道教造像,我们可以推测出隋代四川道教造像的主神是元始天尊。

除了在元始天尊左右安置了胁侍的二真人,还在莲花座的下面雕刻了狮子、力士的形象。

这种造像样式与之前引用的《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造像品所说的是一致的。

根据《隋书》第二卷高祖下,隋高祖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辛已开始禁止破坏佛教的佛像和道教的天尊像,具体敕令如下:

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

凡在含识,皆蒙覆护。

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

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

敢有毁坏偷盗及天尊像,岳镇海凟神形者,以不道论。

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以恶逆论。

根据这个诏敕,隋代的道教是围绕元始天尊造像展开的。

因为现在四川境内残存的隋代摩崖道教造像几乎都是元始天尊,所以在隋代道教之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神。

那么,隋代道教徒又是依据什么认为元始天尊就是最高神呢?

作者认为其依据就是金箓斋法。

记载金箓斋法的《明真科》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神,即使金箓斋法中法师进行发愿上启的诸神最高神也是元始天尊,而与金箓斋法齐名的黄箓斋法(《无上袐要》卷五十四黄箓斋品)中,却未提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

由此可见,隋代道教是以当时施行的《明真科》中的金箓斋法为基础,认为元始天尊是最高神,并把元始天尊选作造像的主神。

玉女泉摩崖道教造像的隋代大业六年和十年的造像题记中[9],有这样的内容:

大业六年,太岁庚午,十二月二十八日,三洞道士黄法暾奉为存亡二世,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大业十年正月八日,女弟子文托生母为儿托生造天尊像一龛,愿生长寿子,福沾存亡,恩被五道供养。

图1隋大业六年天尊像(玉女泉)图2隋代的天尊像(玉女泉)

大业六年,为供养家族的生存者和死亡者而雕刻了一龛天尊像的黄法暾,由于其法位为三洞道士,因此是天师的最高位道士。

另在大业十年,女弟子文托生的母亲为了求子、保佑家族幸福及救助所有众生,雕刻了一龛天尊像。

她是天师道的在家信者。

据此我认为,由于金箓斋法是隋代天师道中的最高斋法,所以天师道的出家道士和在家信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雕刻了金箓斋法天尊的造像[10]。

五、唐代的道教造像

1.天尊像,老君像,天尊、老君像,老君、释迦像

在绵阳市玉女泉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尊像(图3)、老君像和天尊、老君像(或老君二像,图4)。

另外玉女泉附近的西山观中有天尊、老君像(图5)。

安岳玄妙观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中,除了天尊像和老君像以外,还有老君、释迦像和天尊、释迦像,或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的三清像。

有关天尊、释迦像和三清像的形成,将会在下文2和4中进行探讨。

这里只对天尊像,老君像,天尊、老君像,老君、释迦像的形成作一些考察。

图3唐代的天尊像(玉女泉)图4唐代的天尊·老君像(玉女泉)

图5唐代的天尊·老君像(西山观)

绵阳市玉女泉作为唐代的道教造像有一龛唐初武德二年(619年)的天尊像,并有题记[11]:

武德二年,太岁已卯,三月八日,三洞弟子文□□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另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天尊像的题记[12]:

贞观廿二年,太岁戊申,四月八日,洞玄弟子辩法迁为儿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另外,西山观的咸通十二年(871年)的天尊、老君像龛(图5)的题记中这样写着[13]:

三洞真一道士孙灵讽,当州紫极宫樊献,兼神仙云(下缺)一坛,各愿合平安,永为供养。

(下缺)声犹独□如,愿结一社,用答恩,敬造天尊、老君一铺。

以咸通拾贰年岁次辛□三月十一日修黄箓斋□中三夜表庆毕。

专主社务兼书人景好古。

三洞真一道士孙灵讽

洞玄道士张(下缺)

从这些题记看,造像的供养人都是拥有三洞弟子、玄洞弟子、三洞真一道士及洞玄道士法位的天师道的道士和俗人[14]。

可见咸通十二年的天尊、老君像的供养人已开始实施黄箓斋法,根据唐末、五代的天师道的道士杜光庭所编的《太上黄箓斋仪》(HY507)中,唐代所施行的黄箓斋法已被选入金箓斋法的“上启”。

如第一卷所记载的黄箓斋法的“上启”有以下描述:

各称法位。

众官密称巳法位也

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无上三洞法师奉行黄箓大斋。

法师某岳先生某帝真人臣某谨同诚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三十二天帝君、玉虚上帝、玉帝大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都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明皇道君、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界官属、一切具灵。

(卷一、六b~七a)

这里表现的诸神,与之前引用的刘宋时期的金箓斋法“上启”中的诸神相比,增添了“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界官属,一切具灵”的新概念。

新增加的三十六部尊经和玄中大法师(太上老君)是天师道所提倡的三宝中的经宝和师宝。

把“上启”引入黄箓斋法的人们便是天师道的道士。

也就是说,天师道因为信奉三宝[15],以天师道实施的黄箓斋法的上启中整齐了无极大道的道宝、三十六部尊经的经宝和玄中大法师的师宝。

唐代的黄箓斋法中应该也实行了与金箓斋法同样的上启,黄箓斋法引入了金箓斋法“上启”中的仪式,因此也提高了黄箓斋法的效能。

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和其属下诸神因为可以保佑国家和国土的安宁,拯救祖先和一切众生脱离困苦,所以黄箓斋法也吸收了太上三尊及其属下诸神。

因此,在咸通十二年实施的黄箓斋法也和金箓斋法的“上启”一样,也向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诸神进行上启。

咸通十二年的造像为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这两位神是在金箓斋法和黄箓斋法中作为上启的对象而形成的神格。

然而在太上三尊中,与最高位的元始天尊同时,为什么选中第三位的太上老君呢?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唐代王室崇拜老子,因为李姓而推崇老子为其祖先。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在天宝年间再次为老子封号。

第二,天师道认为道教的教主就是老子。

唐代的道教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使得作为道教教主的老子特别受到尊敬。

因此,摩崖造像中雕刻了许多老君像,或者天尊、老君像。

安岳县妙玄观的大岩石东面有一龛很大的老君龛(“老君岩”图6)。

老君龛右侧立着玄妙观碑“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16],根据碑文玄妙观的摩崖造像是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天宝七年(748年)间开凿的。

玄妙观老君龛的太上老君像应该就是受到玄宗皇帝崇拜老子风潮而出现的。

玄妙观的摩崖造像中有老君坐在释迦左侧的老君、释迦像(图7)。

道教《老子》第三十一章有“君子居则贵左”,因此左侧的座位为尊位,而这个造像中老君比释迦像更受尊重,应该与其供养者是道教徒有关吧。

图6老君岩(玄妙观)图7老君·释迦像(玄妙观)

2.玄妙观的救苦天尊像和天尊、释迦像

根据玄妙观碑,大岩石北面的救苦天尊像一龛(图8)[17]、天尊释迦像一龛(图9)、四尊像一龛(图10)、五尊像一龛(图11)、三清像一龛(图12)从开元十八年七月一日父亲死后开始开凿,到天宝七年全部完成。

北面西侧角落的龛中央有着乘坐着九龙的救苦天尊像(图8),左侧为力士,右侧为护法神的造像。

从中可以推测救苦天尊龛和老君龛都是在大致同时期的开元十八年左右开凿的。

如玄妙观碑中记载的:

开元十八年七月一日,父弘迁化后,首[18]天龛,次王宫龛造十□躯,及救苦天尊乘九龙。

为慈母古五娘造东西真像二十躯,小龛三十二龛[19]。

图8救苦天尊像龛(玄妙观)图9天尊·释迦像龛(玄妙观)

图10四尊像龛(玄妙观)图11五尊像龛(玄妙观)

图12三清像龛(玄妙观)

乘坐九龙的救苦天尊是在父亲去世后雕刻的。

为什么要在父亲去世后雕刻救苦天尊像呢?

下面简单地对其原因进行思考。

唐代非常流行太一救苦天尊信仰。

唐末、五代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HY590)第五卷尊像灵验中有“张仁表太一天尊验”“李邵太一天尊验”“孙静真救苦天尊验”“启灵观天尊验”的救苦天尊灵验谭的记载。

这里所说的“太一天尊”和“救苦天尊”指的是同一神格,同时也指太一救苦天尊。

对于四种灵验谭中的任何一种而言,做成太一救苦天尊的造像或画像都是一件大功德。

所以唐代太一救苦天尊的造像和画像广为流传。

唐代在信仰太一救苦天尊的同时,也信仰十方救苦天尊[20]。

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HY507)第三十六卷记载的黄箓斋的“上启”中,有“太一天尊”;第三十七卷的黄箓斋中有“十方寻声救苦天尊”的记载。

这里的“太一天尊”指的就是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寻声救苦天尊”是指十方救苦天尊。

十方救苦天尊从梁武帝时代编纂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HY336,以下略称《业报因缘经》)第六卷救苦品中就开始出现,根据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中的救苦天尊全被认为是太一救苦天尊来推测,唐代太一救苦天尊似乎比十方救苦天尊更加有人气。

玄妙观的救苦天尊也是一位天尊像,应该也是太一救苦天尊吧!

虽然不能断定太一救苦天尊的来历,估计是来自《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造像品中的“高上老子太一天尊”的神格。

即使“太一天尊“的太上老君就是拥有十方救苦天尊的能力的“太一救苦天尊”,那也只是老子的一个化身,估且不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