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410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基本问题

1、何谓“发展”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

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本能说——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

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

(1)反应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1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

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

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

(一)近代的儿童观

早期历史记录表明,人类早期的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强壮聪明起来,显露出身上确实始终存在的成人特征。

迦太基人公元四世纪的罗马人斯巴达人

(二)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1、十七~十八世纪的儿童观

霍布斯的“原罪说”卢梭的“性本善说”洛克的“白板说”

2、十九世纪晚期:

婴儿传记

达尔文:

年幼的没有受过训练的婴儿有着人类远祖的一些特性,儿童个体的发展复演了种系的整个进化历史。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地作用。

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于20世纪初首次用实验的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态度、兴趣等作了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儿童研究运动”,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医生和心理学家

核心思想:

存在于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个人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一)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有三种成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们是在人们心理发展中产生并逐渐整合起来的。

2、本我:

是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

3、超我:

包含良心道德和自我理想。

4、自我:

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负责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二)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1、攻击:

直接攻击和攻击替代物

2、倒退:

人们在受到挫折时候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

3、病态的固执固执是指通常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这种动作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仍然继续这种动作。

4、转移:

把令人讨厌的情绪发泄到另外一个物体。

5、合理化:

对引起焦虑的行为重新赋予其让自己能够接受的意义。

6、投射:

将令人讨厌的情绪或者偏好归因于其他人。

7、否认:

对现实不满意的、引起焦虑的方面进行歪曲。

8、压抑:

不愉快的经历深深地埋藏在潜意识的心灵中,对清醒的记忆而言,它们是不可接近的。

9、升华: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三)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发展阶段

年龄段

特征

口唇期

0-1岁

快乐来源包含吮吸、咬、吞咽、使用嘴唇。

本我占据支配地位。

肛门期

1-3岁

性满足的来源包含排粪便与排尿以及憋尿。

本我与自我共同起作用。

生殖器期

4-5岁

性愉悦来源涉及对生殖器的控制。

“俄狄浦斯情结”或者“恋父情结”。

超我获得发展。

性潜伏期

6-11岁

在性满足兴趣上的丧失。

认同同性别父母。

本我、自我与超我。

生殖期

12岁以后

关心性愉悦的成人模式。

二、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出生于法国,师承安娜.弗洛伊德。

核心思想:

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连续、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生的八大危机

年龄

社会危机

有意义的事件和社会影响

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

社会动因是照料者。

1-3岁

自主对羞耻怀疑

儿童必须学会自主。

社会动因是父母。

3-6岁

主动对内疚

儿童试图向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能力所不及的责任。

社会动因是家庭

6-12岁

勤奋对自卑

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

社会动因:

老师和同伴

12-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开始思考“我是谁”。

社会动因:

同伴。

18-25岁

亲密对孤独

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形成恋爱或者伴侣关系。

社会动因:

爱人、配偶或者亲密朋友。

25-50岁

繁殖对停滞

主要任务是繁殖。

社会动因:

配偶、孩子或者文化规范。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

回顾生活。

社会动因:

生活经历

三、华生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之父”

核心思想:

有关人类发展的结论应该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内省为基础。

环境决定论

“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婴儿恐惧情绪习得的实验

四、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核心理论:

操作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小白鼠偶然地压一下手柄,饵料就掉入饵料箱;“压手柄”的行为得到了强化。

操作学习理论:

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

斯金纳同时还强调应该及时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涉及对行为的奖赏,负强化涉及从不愉快的事情中获得解脱。

强化物类型的例子

强化物

实例

消费品

糖果、饮料、巧克力、水果

玩的东西

玩具、游戏、智力拼图

视听刺激

铃、蜂鸣器、微笑的木偶、绿色的灯光

社会性的刺激

表扬、轻拍后背、微笑、鼓掌

纪念性的刺激

硬币、小筹码等纪念物

相互促进的原理

阅读、看电视

五、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核心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2、相互作用论

1、社会学习理论

⑴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刺激—反应的结合是以榜样为媒介并作为信息为学习者所接受。

⑵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攻击性学习实验

六、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著名的瑞士学者,曾经在十岁时就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科学论文。

核心思想:

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的适应。

七、鲍尔比和洛伦茨的习性学理论

为什么蛾子会扑火?

为什么大雁向南飞?

我们的火焰是什么?

我们的南方又是什么?

1、传统习性学的假设:

所有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

①进化的产物②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洛伦茨和他的小鸭子”

2、习性学与人类发展

①儿童有许多先天的程序化的行为

②人类发展中的敏感期或关键期(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机)。

九、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维果斯基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38岁的时候死于肺病,英年早逝。

核心思想:

①文化的重要性。

②语言的角色。

③最近发展区。

②语言的角色语言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使思维变的可能,思想依赖于内部言语。

社会言语即外部言语,是最早与最原始的言语形式。

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在外部与内部言语之间架起桥梁。

3—7岁

3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术语,用来表示在适当的文化经验条件下,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这个区域包括给予适当的帮助(建议、榜样、暗示、问题等形式),个体能够从事的任务的范围。

三大兵器——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纵向研究设计:

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研究,也称追踪研究。

2、横断研究设计:

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的人。

比较不同年龄被试的差异,考察心理发展中的某些变化是否与年龄相关。

3、聚合交叉设计:

选择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对其进行追踪研究,把横段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结合起来。

三大兵器之一:

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讨研究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三大兵器之二:

调查法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者意见的一种方法。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三大兵器之三:

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三章生命起源

一、关于生命的形成

(一)遇见

精子——人类最微小的一种细胞

卵子——人类最大的细胞

当精子遇见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有丝分裂,从此一个伟大的生命开始诞生……出生的时候已经到了几十万亿个这样细胞。

每个细胞里面都有23对染色体,和相同的基因蓝图。

(二)性染色体

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男方精子中性染色体可能是X染色体,也可能是Y染色体。

女方卵子中性染色体就是X染色体。

(三)关于多胞胎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的概率:

1/250

二、胎儿期:

一个新生命的孕育

(一)探测怀孕情况

怀孕的标记:

停经(其他因素影响)、呕吐(害喜)、乳房的变化、胎儿的心跳。

(二)胎儿发育的阶段

1、胚种阶段:

从受精到着床,一般历时14天。

2、胚胎阶段:

第三个星期到第八个星期。

第三个星期时,胚胎已经急剧分化成三个细胞层。

7个月后婴儿出生时所应该具有的所有结构目前都已经形成。

3、胎儿期:

怀孕的后7个月。

性别差异已经开始形成,可以通过超声波检测出来。

三、环境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一)处方药

(二)非处方药

(三)化学物质

水银(香港出生率逐年降低)铅(油漆)

(四)尼古丁(五)咖啡因(六)酒精(七)麻醉品:

新生儿戒瘾综合症

四、母亲的特点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一)母亲的健康

(二)母亲的感情和压力(三)母亲的年龄(四)贫困的母亲

(五)母亲的营养

五、降临: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胎儿大脑活动中的变化——特别是肾上腺活动的增加引起了分娩。

这种越来越多的活动导致了母亲大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产生,以及母亲以及胎儿身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引起分娩的开始。

(一)自然分娩

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妇女身上分离并且排出的过程,通常来讲,这个过程逐步开始并且经历了以下这三个阶段:

宫缩、娩出和排除胞衣。

(二)剖腹产

通过在母亲的腹部和子宫上切开一个口子,并且将婴儿取出来的一种生产方式。

手术切口:

横切和竖切

 

第四章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1、身体发展原则

头尾原则(从头到尾):

头部→颈部→躯干→下肢

远近原则(由近到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延伸到边缘部分。

2、体重的变化

推算婴儿体重正常值的公式:

1—6个月期间:

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

7—12个月期间:

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

3、身高的变化:

刚出生足月新生儿的平均身高为50厘米左右,第一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增长10厘米。

4、胸围的变化:

刚出生的时候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之后超过头围。

二、大脑的发展

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

大脑皮质的神经髓鞘质从怀孕38周开始形成,大约在2岁时完成髓鞘化,而大脑皮层主体神经髓鞘化直到青少年中期才完成。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动作的发展

(一)反射

1、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①无条件反射(原始反射):

新生儿存在许多特殊反射,它是大脑皮层发育成熟的暂时表现,这些反射活动在婴儿期是才会出现。

如吮吸反射、寻觅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②条件反射一定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

吃奶—母亲、乳房、或奶瓶。

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

(二)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当一种新刺激多次伴随着导致某种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发生时,这种新刺激也能导致那种反射行为。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2、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

恐怖形成实验(小白鼠)

(三)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学习论的创始人,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

小白鼠学习实验

1、这种由个体自身的操作造成的行为反射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其中,由操作带来的刺激叫做强化物。

2、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

①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出现了某种刺激,该刺激的出现有助于这项操作行为频率的加强,这样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

正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

②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已有的刺激的消失,而其消失能够有助于这种操作行为频率的增加,这样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

负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3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和共同之处

区别:

正强化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带来了某种刺激;负强化则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去除了某个刺激。

共同之处:

都能够增加某种行为。

3、正负强化与奖惩的区别

正强化与奖励的性质略有不同;

负强化与惩罚有所不同:

负强化是加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制止某种行为。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

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2、从整体动作到精细动作:

全身、笼统、散漫-局部、准确、专门。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头部、躯体、双臂、腿部-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准确的视觉动作。

三、手的动作的发展

1、前够摸动作(新生儿)2、顺向抓握(3-4个月)

3、把物品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4-5个月)4、钳形抓握(9个月左右)

四、行走动作的发展

行走动作的顺序

①行走反射②2个月,举头片刻③9个月,扶着家具站立

④10个月,扶两手走⑤1岁,稍扶一手能走⑥13个月,独立走

 

第五章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概论

(一)感觉

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人类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的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动觉和平衡觉;内脏感觉

视觉后象:

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后象,在视觉中产生的后象就是视觉后象。

(二)知觉

1、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而最终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者完整具体的对象。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对象性。

⑵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

⑶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觉的这种属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⑷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往往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知觉的种类

⑴时间知觉: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⑵运动知觉:

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⑶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

包括: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二、婴儿感觉的发展

(一)研究婴儿感觉发展的方法

⑴反射行为⑵视觉偏好法⑶习惯化与去习惯化⑷身体运动与表情变化

(二)皮肤觉的发展

1、触觉的发展

⑴胎儿在49天的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触觉反应。

⑵出生之时触觉的敏感性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达尔文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⑶触觉的敏感性促进了婴儿对环境的反应。

⑷触觉是探索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

2、温度觉的发展:

婴儿对温度的变化特别敏感。

“怕冷不怕热”

3、痛觉的发展:

婴儿痛觉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敏感。

(三)味觉的发展

⑴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的时候开始发育,15周的时候已经初步成熟并且发挥作用。

⑵出生之时味觉已经发育得相当完好。

儿童对咸味反应的发展和对甜、酸、苦反应的发展不同。

(四)嗅觉的发展

⑴嗅觉感受器在胎儿七、八个月的时候已相当成熟并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⑵出生之时嗅觉已经发育得相当完好。

⑶嗅觉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

(五)听觉的发展

⑴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了良好的听觉能力。

⑵对声音的反应。

能够辨别母亲的声音!

⑶对语言的反应。

能够分辨出相似的发音。

⑷儿童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之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

(六)视觉的发展

⑴视觉是所有感觉之中发育成熟最晚的。

晶状体肌肉和视网膜细胞在出生后几个月才慢慢成熟,视觉皮层细胞发育得也不成熟。

⑵儿童的视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获得发展。

在1-2岁时候,儿童的视力只有0.5-0.6,3岁的时候达到1.0,4-5岁的时候视力趋于稳定。

⑶颜色视觉

婴儿的颜色知觉发展很快,四个月大的时候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

能够准确分辨出红、绿、蓝、黄四种基本颜色。

三、婴儿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展

⑴婴儿早期的形状知觉(0-2个月)

喜欢看那些中等复杂、高对比的视觉图案,因为这些形状他们能够看得更清楚。

⑵婴儿后期的形状知觉(2个月-1岁)

婴儿的视觉系统在2个月-1岁之间迅速成熟,他们的视力越来越好,逐渐能够辨别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形,并且能够进行整合,以知觉到完整的视觉形状。

2、大小知觉的发展

⑴3岁的儿童能够判断图形大小,但是不能判断不相似的图形大小。

⑵儿童判别大小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

⑶实验表明六个月大小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恒常性。

3、方位知觉的发展

⑴3岁的儿童能够正确辨别上下方位。

⑵4岁的儿童能够正确辨别前后方位,但是辨别左右方位还是很困难。

⑶5岁的儿童能够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⑷6岁的儿童能够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4、深度知觉的发展

⑴深度知觉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

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儿童要够摸一个东西,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深度知觉。

当儿童学会爬之后,深度知觉可以使他们避免从床上、台阶上摔下来。

⑵婴儿深度知觉的研究—视崖

实验结果显示:

90%的6个半月及更大的婴儿只爬过浅的部分,10%的婴儿爬过深的部分。

(二)运动知觉的发展

婴儿运动知觉的研究—视刺激逼近

实验结果显示:

2-3个月婴儿有保护性闭眼反应;4-6个月婴儿有躲避反应。

(三)时间知觉的发展

⑴皮亚杰的机械蜗牛实验!

!

实验结果表明:

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5-6.5岁的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仍不完全;7-8.5岁的儿童才最后把时间和空间关系分别出来。

⑵关于时间顺序的发展,儿童首先感知的是一天之内的早、中、晚的顺序,然后是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才是四个季节的时序。

 

第六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

著名的瑞士学者,曾经在十岁时就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科学论文。

(一)认识发生论

1、思维的起源

思维起源于主体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思维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儿童思维模式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性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2、图式,也叫认知结构,指得是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

包括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

运动图式:

指用来对物体或者事件进行表征或做出反应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

它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大多数在生命的头两年出现。

符号图式:

指用来代表经验的某些方面的内部心理符号。

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之后开始出现。

运算图式:

指的是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儿童在七岁之后会出现这种图式。

3、认知过程

⑴儿童通过组织和适应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

⑵适应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的活动实现的:

同化与顺应。

同化就是指把新的体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顺应就是调整已有的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⑶组织就是将已有图式整合成相关系统或者知识体系的先天倾向。

“视觉定向取物”

⑷认知过程:

平衡→同化→顺应→组织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⑴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15岁)。

⑵三个阶段特点:

①每个阶段的出现都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

③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后阶段则是前阶段的延伸。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婴儿能够协调感觉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动作图式,从而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

感知运动阶段的最大成就——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或者通过感官无法觉察到时候仍然认为物体是存在的。

1—1.5岁的小孩子具有了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开始大量使用心理符号来表征他所遇到的事物和事件,包括前概念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1前概念阶段(2-4岁)

①符号功能的出现。

②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③儿童在前概念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是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是与自己有关的。

“三座山实验”

⑵直觉思维阶段(4-7岁)

①自我中心有所降低,并且能够根据尺寸、形状和颜色等知觉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

②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理解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没有经过逻辑或者推理的思维过程。

③不具备守恒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对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