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326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docx

精编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

国军事。

③郡县制建立: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

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3君主专制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朝的内阁: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的军机处: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

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中国成立“七三一部队”。

全民族团结抗战(抗日战争):

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

中国的企图。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

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

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主要史实: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3五四运动主要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

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内容:

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

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意义:

①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

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3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打开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1973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

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史实: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主要内容:

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史实: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

责任内阁制于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

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

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3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4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

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主要史实: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

诺夫王朝。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8日凌晨,

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两极世界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

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

现。

马歇尔计划:

“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和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

展。

 

(必修2)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

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

基本史实:

冶金业:

青铜器——铁器——炼钢

制瓷业:

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纺织业:

养蚕织绸

3古代中国商业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4重农抑商和海禁

重农抑商的影响: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

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发展: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曲折发展:

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

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

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

内容: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

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轮船: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电讯: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3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

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4新航路开辟过程: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到达了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意义: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荷兰:

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号称“日不落帝国”。

2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

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

特点:

来势特别猛、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强。

2罗斯福新政

背景:

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作用: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

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

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这一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时间:

1921年。

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

作用:

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表现:

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4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上,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

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

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4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

6世界贸易组织(WTO):

正式成立于1995年,其宗旨: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

立,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7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必修3)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2儒家思想

孔子:

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

主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