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225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8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docx

思想政治必修四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地理卷

下图是亚洲东部2012年12月6日14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

百帕)天气图。

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

A.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B.受冷锋影响,寒冷大风

C.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D.受高压影响,晴朗干燥

2.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为998百帕,它对菲律宾造成的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寒潮D.沙尘暴

3.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低纬信风影响下,低温湿润

B.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寒冷干燥

C.盛行西风影响下,高温多雨

D.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炎热干燥

4.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该地形区最可能是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5.下表为2010年与2000年广州市人口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判断下列最合理的措施是

A.增加小学教育学位B.创设更多就业机会

C.减少社会养老支出D.推出更多大户型楼盘

项目

201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1270.08

994.30

0—14岁人口比例(%)

11.47

16.44

15—64岁人口比例(%)

81.91

77.54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6.62

6.02

家庭户人口(人/户)

2.73

3.21

6.下图为杭州城区1987年~2008年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87年前,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沿钱塘江发展

B.2008年后,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沿西湖发展

C.1987年~2008年限制城市向西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1987年~2008年促进城市向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河

7.为了获取城市空间结构的实时资料,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ISC.GPSD.实地考察

第6题图

 

8.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南地区土地盐碱化B.东北地区湿地萎缩

C.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D.西南地区水土流失

9.挪威海岸线漫长曲折,境内多山,降水丰沛,河流、湖泊、冰川众多。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1)~(5)题。

材料一:

挪威概况图。

材料二:

挪威北部梅尔科岛液化天然气生产流程示意图。

(1)挪威位于①洲,与所在大陆同纬度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冬季较为温暖,主要是受②的影响。

(4分)

(2)极昼极夜、极光和峡湾是挪威的特色景观。

挪威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是①;极光的形成与②活动有关;形成峡湾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③。

(6分)

(3)与煤炭相比,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有①。

材料二中,运输方式X是②。

(6分)

(4)挪威铝土矿资源缺乏,却是欧洲最大的铝生产国和出口国。

试简述其炼铝工业发达的主要区位条件。

(6分)

(5)试分析材料二中各环节对保护环境的作用。

(6分)

10.1967年建成蓄水的丹江口水库,是长江支流汉江上的水利枢纽。

目前,丹江口水库集水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材料一:

汉江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示意图。

 

材料二:

汉江上白河、皇庄、仙桃三个水文站近50年年输沙量变化示意图。

 

(1)秦岭是暖温带与①带的分界线;汉江的流向为②。

汉江流域所属的自然带是③,城市分布特点是④。

(8分)

(2)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江年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变①,对三个水文站年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②站。

(4分)

(3)汉江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

(4)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水质,简述该地区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8分)

现代文阅读与古文阅读训练

A.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周志国

睡在稻草上。

小憩的庄稼人。

贪玩的孩子。

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

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

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

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

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

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

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

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

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

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

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

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

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

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

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

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

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

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

也有骄傲,也有自豪。

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

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

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

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

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

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

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

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

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

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

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我做了一个梦:

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

1.结合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2分)

(1)连滚带爬:

(2)抵足而眠:

2.赏析第六段关于父亲“铺床”的细节描写。

(4分)

3.第九段写“席梦思”,有什么作用?

(4分)

4.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4分)

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结合全文,谈一谈。

(6分)

B.有月光谷禾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

你知道这就是我了。

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诱的。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

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

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

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

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

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

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

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

偶尔,癞蛤蟆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

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

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

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

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

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

6.理解第一段加点词语“飘忽的传说”的内涵。

(2分)

7.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有何用意?

(4分)

8.赏析第六段画波浪线语句。

(4分)

9.文章多次写到“月光”,有什么艺术效果?

(5分)

10.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分)

C.《古今家戒》叙①

(宋)苏辙

老子曰: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

慈则安能勇?

曰:

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

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

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

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

“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

“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

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注】①叙,即序。

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

泂,远。

潦,指活水。

饙饎(fēnchì),蒸饭、煮酒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就利也果果:

果敢。

B.不贤者不强也强:

勉强。

C.能就其业就:

得到。

D.特患无以发之耳发:

阐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吾尝终日而思矣

B.为之号令以戒之奉宣室以何年

C.可则谏,否则去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D.虽广之天下可也去今之墓而葬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D.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谤誉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何也?

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

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

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

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

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

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

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

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

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

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

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

是以在下而必困也。

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

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

“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

”曰: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

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

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

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

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各有道道:

道理,原因

B.则道必合于君合:

适合,合乎

C.夺于利害夺:

强行改变。

D.吾必征其所自征:

考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人犹誉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群而邮之则耻师焉,惑矣

D.时之贵显者也与山间之明月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E.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

标记里程的土堆。

21.本诗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的特征。

(2分)

2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5分)

语文部分答案

A.1.

(1)状写归途艰难,自嘲的背后深含归乡情切。

(2)形象地表现了父子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

2.①“捏”“撸”“切”“铺”等一系列动作细节,显示出父亲“铺床”的娴熟与细致,倾注了对儿子深沉的爱。

②虚境实写,使想象的情景更加真切;在情意相通的感念中,凸显父恩难忘。

3.①“席梦思”与“稻草床”,指代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隐含现代与传统的差异。

②告别“稻草床”而习惯“席梦思”,暗示久居城市的人们逐渐失去与乡村的精神联系,含有反思的意味。

4.①梦起梦结,首尾呼应。

②以“稻草床”为线索,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

③现实返乡与精神“返乡”彼此对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④虚实结合,深化文章的主题。

5.①故土情真,父子情深,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

②“稻草”“父亲”别有意蕴,寄托了传统乡村的文化理想。

③迷茫的现代人,借归乡之途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B.6.“飘忽的传说”是说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雄心已经被消磨,就像看远古传说般地看待曾经的壮志雄心,飘忽迷离。

7.

(1)插入回忆,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月光下的恬静与诗意。

(2)更能凸显“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衬托现在在城市“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失落苦闷之情。

(3)增加情感体验的真实性,更富感染力。

8.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碎片”一词就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形象可感;借助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对五岁的“我”的关怀,表达了“我”在月光陪伴下的兴奋快乐之情。

9.

(1)呼应题目,点明题旨。

(2)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

(3)极具诗意的典型意象,与都市的喧嚣形成对比。

(4)象征乡村的恬美与诗意,表达了亲近自然的美好愿望。

10.①主旨:

表达了亲近自然、追求诗意的美好愿望,及对都市远离自然的无奈和叹惋。

②感悟:

现在奔忙在喧嚣的城市,水泥高楼、灯红酒绿和繁忙工作遮掩了月光,让人徒生欣赏月光是“巨大的奢侈”之感,生活也远离了诗意。

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灵魂栖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能因生活的喧嚣与繁乱而麻木了恬美与诗意的心。

11.C12.A13.C

14.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15.

(1)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译出“贤”“忠且尽”各给1分,译出“虽……”句式给1分,

(2)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的。

译出“之”字结构的给1分,译出“泣”给1分

16.B(合:

迎合)17.D(A.“于”,均为介词,前者表被动,后者为“跟,同”。

B.“而”,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后者递进关系,译作“并且”。

C.连词,前者为顺承关系,译作“就”;后者为转折关系,译作“却”。

D.“之”,为结构助词,译作“的”。

18.A(对“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对别人来说应当“征其所自”,对自己来说当不改初志,我行我素,至少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19.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20.

(1)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2)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D.【参考译文】

但凡被人家毁谤或赞誉的人,也各有各的被毁谤或被称赞的原因。

君子如果身居下位便会遭到很多的毁谤,如果身居上位就会受到不少赞誉;小人身居下位便会赢来很多赞誉,身居上位就会落得很多毁谤。

什么原因呢?

君子适宜于身居上位不适宜于居处下位,小人适宜于居处下位不适宜于身处上位。

处于应处的地位便会赢得赞誉,处于不宜处的地位就会遭到毁谤。

这是指的一般性情况。

但是,君子遭逢乱世,不得已而处于上位,那么,他所行之道必定会违背国君的旨意并且一定会施恩惠给人民。

由于这样,毁谤便会产生于上而不会产生在下面。

所以,对上来说,该杀头该受侮辱,但人民还是会赞誉他。

小人遭遇乱世而后能够混进上层社会,那么,他所行之道一定会符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

由于这样,赞誉便会产生在上面而不会产生在下面。

所以,他可以受到宠爱变得富裕,但人民还是会毁谤他。

君子得到的赞誉,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赞誉,而是他的善行自然表现啊;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这样说来,那些身处下位而遭到很多毁谤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愚蠢或者狡猾的人吗?

身处上位而受到很多赞誉的人,难道全部都是仁慈或者聪明的人吗?

那些毁谤或者赞誉他人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明智或者是长于褒贬的人吗?

但是社会上的人听了就会十分糊涂。

从一个庸人口中传出,便引起一群人的传播,并且由近及远四方散播。

没有不信以为实的。

(这样一来),岂止不知该如何对一个人加以褒贬,(并且)还被自己的好恶心理所蒙蔽,被利害关系所左右,我们又怎么能够得到评价一个人好坏的实情呢?

孔丘先生曾说过:

“不如乡里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就喜欢他,乡里人认为是坏人我们就憎恶他。

”好人我们很难遇到啊,可是那些毁谤君子的坏人又不少啊。

那些毁谤孔子的人也不少啊,流传下来被记下来的就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还是当时的显贵啊。

那些没有流传下来没有被人记着的,又不少啊。

所以,身居下位的人一定会遭受困厄。

到了遇着好时运得到君主的信任处于人上,功利被天下传闻,天下的人都欢天喜地地拥戴他。

先前那些毁谤他的人,现在又跟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