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694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docx

心理学智力供参习

第六章智力

  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

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

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

  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

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

  总之智力: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

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与能力:

  能力:

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

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

  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

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能力不同类型:

  1.按倾向性分:

  ①一般能力:

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

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2.按功能分:

  ①认知能力:

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②操作能力:

操纵、制作、动作的能力。

劳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实验操作能力都是操作能力。

  ③社交能力: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言语感染能力等都是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包含有认知和操作能力。

  3.按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分:

  ①模仿能力:

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相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美,班都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②创造能力:

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其中创造思维、想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商与智力差异:

  一、智商:

智力商数(IQ)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公式:

智商=心理年龄(MA)比?

实足年龄(CA)×100

  用智力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可称为比率智商。

比值为1,大于1心理年龄大,小于1,实足年龄大。

只适应于儿童。

  美,韦克斯勒:

依据统计学提出智商新算法:

离差智商:

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成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

  公式: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比S.

  X:

团体平均分数,X:

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

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

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他的标准分数)

  二、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①智力的水平:

不同人所达到最高水平不同,人类智力分布基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代表性广泛人群中,接近一半人智商在90—110之间。

  ②智力的结构:

组成方式不同,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可分解成许多基本成份。

人们之间的智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有人记忆好,有观察力强,但不善计算)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多数人稳定发展,有些人表现早熟,但成人后智力平平,有些人前期发展慢,后期高水平发展。

  2.智力的团体差异:

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数学、言语能力上。

男性在空间能力上有优势,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后,男生占优势,一直保持到老年。

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

  除性别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也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上,从事脑力劳动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具更高IQ,其主要原因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公平性不容忽视。

  同一群体内部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不同团体的差异归因于环境不同。

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测验分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智力发展的特征:

  1.一般趋势:

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变化。

分:

增长、稳定、衰退阶段。

  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负加速方式增长,逐渐减慢。

一般在18至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成人期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

进入老年后迅速下降进入衰退期。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美,布朗:

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是他的遗传特性、测量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测验时情境的函数。

儿童智力测验分数表现:

不同年龄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两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

儿童第一次测验时年龄越小,预测力越低。

测验分数短期内有较高预见性。

  智力理论

  研究智力一种传统方法是测量法,或心理测量学途径:

通过编制适宜的测验,对智力行为加以测量,然后依据测验分数的统计分析做出推论。

主要是智力的水平与高低程度。

  一、智力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

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

发现,心理能力测验间都存在正相关。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

  提出:

  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

  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称s因素)两种因素。

  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关不同的s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20世纪中期后,卡特尔:

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

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

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原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同问题,它主要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

  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

  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公不下降,反而在以后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3.智力多因素论:

美,瑟斯顿,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56个能力测验,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

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记忆能力。

  认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

  提出:

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

根据这种思想,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研究结果发现,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能力: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

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

如,绘画,查地图。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

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智力结构论

  美,吉尔福特:

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

  1.智力活动的内容:

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2.智力操作:

智力活动的过程,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评价(对一个的思维品质做出的某种决定)。

  3.智力活动的产物:

思考结果,可按单元计算,可分类处理,也可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理论上分5×5×6=150种

  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产品,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重要作用。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智力研究发生生要变化,出现了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

信息加工途径。

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

  1.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

认为:

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①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

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

  元成分:

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

  操作成分:

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②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即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

经验性智力。

即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

  任务熟悉时,良好的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

  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③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这方面特点又称:

情境智力(实践智力)。

  为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

但智力行为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有同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

  2.PASS模型:

  加拿大,达斯:

结合鲁利来的神经生理成果提出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编制的测验称认知评估系统。

  PASS: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注意系统:

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同时、继时性加工系统:

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一切智力活动运行。

  PASS认为:

注意、信息编码、计划之间上相互作用、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集中,进而促进计划的产生。

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理、继时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智力测验:

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

  通常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是最早发展的测验之一。

  智力测验的产生:

  19世纪中叶,达尔文,进化论激发人们对智力和心理能力的研究。

其表兄:

高尔顿:

对智力进行第一个系统性研究。

认为:

智力水平的高低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有效性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到达于大脑的,我们的感觉越敏锐,获得的信息便越多。

信息越多与思维越有用武之地。

感觉辨别力“基本上是心智能力中最高的能力”。

  为此高尔顿设计多种测量工具,用于度量人们在各种感觉辨别力上的差异,并以这种差异作为智力水平的指标。

  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

其产生是为了分辨出不适合在一般学校学习的智力落后儿童,从而给以特殊教育。

  比内认为:

对于获得学术成功来说,感觉辨别力不过是次级的低级因素,智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智力测验必须包含大量不同类型的测验项目。

年龄也是影响测验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提出心理年龄概念,如果一个儿童的心理年龄比他的实际年龄小两岁,就可认为他的智力落后,表示智力水平的办法是计算智商。

  智力测验的种类:

  一、根据施测对象的数目分:

  1.个别测验:

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可使主试者集中精力,充分观察与控制受测者的情绪、行动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受测者的正确动机,争取与受试者合作愉快,以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某些特殊对象,如幼儿、智障儿童尤为必要。

  缺点:

耗时,耗力,程序复杂,不经济。

  团体测验:

能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一般教育测验,各种人格量表,团体智力测验)可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在短时内收集大量信息,主试无须严格专业训练。

  缺点:

测量误差不易控制。

  二、测验呈现的方式、受测者的作答方式也不一样,可分:

  2.文字测验:

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

实施简单,较易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

但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对言语文字表达困难和幼小儿童完全不适用。

  非文字测验:

不以文字表述,受试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

  说明由主试口头叙述,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及对仪器、实物等辩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

只适用于个别施测,费时费力,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但不易受文化因素的,可用于广大文化水平较低者及跨文化研究。

  三、。

速度测验:

关注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

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速度。

以答对题目数量区分优劣,常用于测查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

  难度测验:

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

旨在测量受测的解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最高能力水平,以完成的数量和准确性为计分标准。

各类学科竞赛所用的测验是难度测验的典型示例。

  心理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具有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

心理特质:

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构想,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如学习动机、记忆广度、推理能力、情绪稳定性。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只能是间接的,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心理测量是从对一个行为样本的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去推论得聉结果,从部分推论整体,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物质。

同时,这有限的观察数据又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获得的,引起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有其特定的范围,在测验编制开始时就已确定,依据测验的目的,适合于使用该测验的被试团体称为:

目标群体。

任何心理测验也只有被应用它的目标群体所适用时,才能显出它的效能。

  人的心理在不同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有很大差异。

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团体中,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同一测验的反应也不一致。

会对结果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

  智力测验的种类:

  一、根据施测对象的数目分:

  1.个别测验:

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可使主试者集中精力,充分观察与控制受测者的情绪、行动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受测者的正确动机,争取与受试者合作愉快,以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某些特殊对象,如幼儿、智障儿童尤为必要。

  缺点:

耗时,耗力,程序复杂,不经济。

  团体测验:

能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一般教育测验,各种人格量表,团体智力测验)可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在短时内收集大量信息,主试无须严格专业训练。

  缺点:

测量误差不易控制。

  二、测验呈现的方式、受测者的作答方式也不一样,可分:

  2.文字测验:

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

实施简单,较易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

但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对言语文字表达困难和幼小儿童完全不适用。

  非文字测验:

不以文字表述,受试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

  说明由主试口头叙述,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及对仪器、实物等辩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

只适用于个别施测,费时费力,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但不易受文化因素的,可用于广大文化水平较低者及跨文化研究。

  三、速度测验:

关注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

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速度。

以答对题目数量区分优劣,常用于测查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

  难度测验:

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

旨在测量受测的解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最高能力水平,以完成的数量和准确性为计分标准。

各类学科竞赛所用的测验是难度测验的典型示例。

  心理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具有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

心理特质:

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构想,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如学习动机、记忆广度、推理能力、情绪稳定性。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只能是间接的,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心理测量是从对一个行为样本的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去推论得聉结果,从部分推论整体,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物质。

同时,这有限的观察数据又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获得的,引起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有其特定的范围,在测验编制开始时就已确定,依据测验的目的,适合于使用该测验的被试团体称为:

目标群体。

任何心理测验也只有被应用它的目标群体所适用时,才能显出它的效能。

  人的心理在不同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有很大差异。

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团体中,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同一测验的反应也不一致。

会对结果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

  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即测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任何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都必须保证的前提,在测量学上称之为:

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信度依据误差大小有程度上的差异,大小介于0与1之间。

通常由两个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称之为:

信度系数。

  根据误差源的性质信度可分:

  1.再测信度:

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

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

反映的是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因此又稳定性系数。

  2.评分者信度:

指不同评价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

当测验结果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人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

可通过将测验题目区分为两半,比较人们在两部分上的得分情况获得。

一般说,智力测验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从测量方法上看,这样求得的信度也称:

分半信度。

  二、效度:

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判断它效度高低,首先要看它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如果能正确地测量出所要测的东西,它就是高效度的测量。

  1.内容效度:

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2.构想效度:

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构想:

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

如智力、焦虑、自我、外向、攻击性等等。

  构想效度的确定需要综合评价不同资料,两种途径:

①考察它与度量同类构想的测验是否相关②考察它是否与不应有关的东西无关。

  3.预测效度:

也称关联效度,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也就是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到什么程度。

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

效标。

  测验的标准化

  在一个测验正式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常模,以便测验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

  常模:

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团体,即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常模的必要条件。

  常见两种常模表示法:

  1.百分位系统:

百分制,将一组测验分数分成100等分。

反映在标准团体中高于和低于某个分数的人数比例。

  2.标准分数系统:

一种更复杂的常模表示方法。

由于几乎所有能力测验的分数分布呈正态曲线形式。

标准分数是根据测验分数的正态性质确定的,每个测验分数为正态曲线上的一个点,一个分数离中点越远,获得这一分数的人数越少,而它所处位置以标准分数来表示,即Z分数=(X—M)/要,其值介于+3和—3之间。

  除标准团体是当前参加测验总体的有代表性样本,否则,由常模得出智商分数是不准确的。

  经典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内测验

  比内智力测验各版本中以1916年推孟在美斯坦福大学修订的最负盛名。

1986最新第4版,适用于2-18岁被试。

由受过训练的测试人员对儿童进行单独测量和计分。

由15个分测验构成,代表4个主要的认知领域:

  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短时记忆。

  测验一般从低一儿童年龄的较容易的题目开始,在儿童不能回答更难的问题时结束。

  2.韦克斯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