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00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docx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陆军

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

  提问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谈话法、讨论法、引探式等教学法的基础。

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激励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1.激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在讲《物体浮沉的条件>时,教师先演示这样几个小实验

(1)将木块沉入水中木块上浮;

(2)将铁块浸入水中,铁块下沉.(3)将石蜡浸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事先配制好)中石蜡悬浮;(4)将小铁片和铁盒放到水面上,铁片下沉,铁盒上浮.让学生议论一番后提问:

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对这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了,因而生了悬疑,激励了求知的欲望。

  2.点拨思维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

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善于巧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投。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另辟新径。

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通过巧妙的设疑,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椤次定律》时,学生对“阻碍”含义的理解是掌握楞决定律的关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干扰,学生常把“阻碍”理解为“相反”。

为此,教学中可按程序式设计成系列问题及时进行点拨:

(1)闭合回路中原磁场方向怎样?

(2)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磁通量怎样变化?

(3)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怎样?

减少时又怎样呢?

通过讨论、演示,使学生认识到“两磁场方向间具有‘增反减同’的规律”。

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又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

例如,学生对公式R=U/I的含义不甚理解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与p=m/v进行类比,学习E=F/q和B=F/U时,可以通过与R=U/I的比较,帮助学生弄清场强的特征。

  3.收拢思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教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形成明快的结论,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设悬的功能

  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功能。

这种功能无论在课堂活动中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还是结尾阶段,都能充分地反映出来,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教师却并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个或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心,但教师却又来一问。

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堂课,师生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学习《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时,教师可先提问;“由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由带正电的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那么,原子核是否仍具有复杂的结构呢?

”引导学生由天然放射现象自然地联想到原子核确实具有复杂的结构后再问:

“那么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通过对有关的物理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后,使学生确信质子是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至此,原子核的组成似乎很清楚了:

“原子核由质子组成。

”这时教师连问:

“原子核是否仅由质子组成呢?

为什么?

”教师将针对这一问题设计成的系列化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后,使学生领悟到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质量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事实的分析综合后认识到中子是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种追根究底的提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观,掌握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醒的功能

  教师授课中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应该以授课内容本身来吸引学生,应该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号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

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教师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在学生疑团莫释的情境中,及时提出问题;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2.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水银面高76厘米?

3.实验时玻璃管不竖直时,对读数有什么影响?

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时,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5.实验时,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6,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

如果用水来做实验,那么,玻璃管至少得多长?

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对授课中的“放”和“收”事先也要有计划。

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以通过巧妙地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快慢结合,以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

  (四)反馈和调控的功能

  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控制的过程,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就离不开反馈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练习反馈和测试反馈等。

但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准确、具体、及时。

通过课堂提问的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提问的效果,能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另外,通过提问,学生不仅接受了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也接收到了来自同学的知识信息,有些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症结,而同学的思路倒可能使他豁然开朗,通过学生自己语言传达的信息,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由于更符合他们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更容易吸收,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发展思维、巩固知识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能领会知识和能用语言把知识复述出来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

首先,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反映了其内部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的连贯性。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学生的课堂语言还发挥着巩固知识的作用。

实践表明,如果课堂上学生只是“静听”,那么他们所吸收的知识会因为缺乏强化而不能巩固。

通过提问能迫使学生起“自我强化”的作用。

可见,课堂提问具有发展思维和巩固知识的功能。

  (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功能

  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例如,“设疑式”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的认识深化;“比喻式”能诱发学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物理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物理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打下伏笔。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紧扣课堂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

例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意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又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

物理习题课中的提问,更要善于沿着一条思路,培养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达到引思路、教方法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善于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

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发问,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抓住知识的模糊点提问、点拨,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更全面、更辩证的认知结构。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迫使学生思维,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语言应简练,题意要明确。

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提问内容,对提问的内容能不能产生疑问?

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

有哪些答法?

都要考虑好,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设计,要根据从学生中反馈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量力性原则

  授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即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高度上,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选择提问对象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水平不同,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慈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和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错者要鼓励、有创见者要鼓励,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的言词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绝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褒扬,这是教师的法宝。

当然,这法宝要用好,要由衷、真诚,要恰如其分。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在直接的答案。

直接提出问题,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可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例如,上《受迫振动共振》一课时的设问:

“共振的条件是什么?

”就是直问。

曲问是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

例如,对公式e=F/q,许多学生认为

这时可发问。

“R=U/I应怎样理解呢?

”像这种针对学生的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及时制造矛盾为突破口切入的提问,会使学生翻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又如,对密度的概念,学生知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铁、铜和铝的密度分别为

,单位是千克/米3。

如果采用曲问的方法提问:

1.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比是多少?

2.同质量的铁块和铝块的体积比是多少?

3.1立方厘米的铁块与多少立方厘米的铝块质量相等?

4.1克质量的铁块与多少质量的铝块体积相等?

如果学生对于密度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透彻是答不出来的。

长此以往,就会诱使学生思考、琢磨,从而将知识消化、巩固。

授课中这两种问法都是常用的,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运用得好,都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

  

(二)宽问和窄问

  宽问指概括地问,窄问即具体地问。

教学《自感现象》时,可先设问:

“如果线圈所包围的面积内的交代磁场不是外磁场,而是通电线自本身的电流产生的磁场,那么线圈内有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呢?

”这就是宽问。

在引导学生利用电磁感应知识对此做出预测,并再实验验证后,再用窄问的方法设问:

“若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方向怎样呢?

”促使学生弄清楚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某种具体变化过程中两者的因果关系。

可见,宽问居高临下。

窄问具体而生动,各有各的用处,究竟怎么用,要由讲的内容和提问的目的来决定。

  (三)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

一堂课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的。

设计合理的单问既形成线索,又会显出层次。

例如,把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竟然没有下沉,学生无不惊讶,这时教师可紧接着提问:

“硬币怎么会静止在水面上呢?

”这样的单问能比较好的诱导学生学习表面张力的知识。

“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

“这样的单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重问指连续的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

重问可先用窄问搭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问也可先和宽问领路,然后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叫演绎重问,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远距离输电》时,由于教教写得详细、通俗,便于学生自学,因而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用宽问的形式设问:

“为什么远距离输电?

”“在输电过程中主要考虑什么?

”而后用窄问的形式步步紧逼:

“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明输电过程中,为什么会有电能损失?

”“从理论上分析应怎样减少电能损失?

”“怎样才能减少电阻?

”“这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才适用?

”“减少电流应怎样做?

”“应怎样升高电压呢?

”“用户需要较低电压,应怎么办?

”“你能画出远距离输电的原理简图吗?

”可见,单问具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则有步步逼进的气势,在讲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另外,还有明问和暗问、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完全独立,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允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提问技能诠释:

教学提问技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加强知识的理解,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行为。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二、教学提问技能的基本做法:

<一>、在冲突之处设问。

  <二>、在启发之处曲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在重点之处连问。

<四>、在拓展之处妙问。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索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课堂提问技能的心理学意义研究,是实践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从提问的心理学意义看: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技术上应遵循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则是:

(一)创设提问情境;

(二)考虑学生知识的基本结构;(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四)允许等待一会时间;(五)问题要明确;(六)掌握问题的各种类型;(七)态度要平等。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而问题恰恰是思维的推动力,要想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恰到好处的提问又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提问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以往旧模式的课堂中,很多老师认为问题越少越好,没有问题才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课堂提问还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在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水平方面下点功夫,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自身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我认为提问尤为重要,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但是,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提问面不是太宽,就是太窄;问题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想颇多,认真思考之余,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课堂教学提问对教师的要求

1、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态度,营造宽松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态度亲切、自然,热情的鼓励每一位学生,学生就会减少很多顾虑,愿意回答甚至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回答正确,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无论怎样,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答错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切不可讽刺挖苦。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喜欢一位老师,也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所以,教师应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

如果只提问很少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会使他们更加没有信心,这样,结果只能是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善言谈。

因此,做为教师要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

2、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把握提问的契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捕捉最佳时机。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提问的契机,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做出积极的反应;错过了良机,又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做到“相机诱导”。

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倍功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好。

提问的时机,从教学的进程来说:

课堂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末,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情况及时提问。

如在讲授一文时,上课伊始可以这样提问: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来体会和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吸引学生。

课中当学生读出难过、痛心、恨的感受时,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

课末提出问题:

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此问题使学生重新振作了精神,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2)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最佳时机。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杰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怎样理解?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重点写了什么?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

哪里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设计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

二、课堂教学提问时对问题的要求

1、设计的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要有目的性。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使学生的脑子积极主动地转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

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

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

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在学习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的欲望。

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新鲜感,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的变化情况生硬地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的提问,铺垫性的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5、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合情合理,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要准确、完整、明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

因为问题不具体、不明确,模棱两可,会使学生抓不住实质,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

同时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尽量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

另外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要斟词酌句,使设计的提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力求问得明白、清楚。

例如

6、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问题的价值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推测、预测和猜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一些经验基础,去创造发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结合实际经验,针对学科内容及课堂情况,经常灵活地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答:

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答:

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

(答:

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

)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

(答:

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答:

串联。

)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

自然导入了新课。

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

例如:

“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

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

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