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小组教学.docx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小组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小组教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小组教学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小组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形式。
步骤/方法
首先,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要运用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一定要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
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时;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
所以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真正地发挥作用。
其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恰当的分组,分组要使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潜能生、两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另外要保证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学生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还要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
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再次,教师在学生合作前,布置或共同协商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先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目标的合作内驱力的方法。
如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利用割补、拼接图形计算面积的方法来证明,同时让各小组比一下各自的方法。
实践证明,目标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内驱力,而只有所设计的学习目标具备能密切联系学生固有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才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
然后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活动前,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小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拿出来,在小组活动中,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探索,引导他们通过作图、计算,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猜想,并让小组用语言来叙述他的猜想。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共同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之间通过互助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第四,小组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小组内每个学生之间交流和补充自己准备交流的材料。
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注意交流中关键的发言,做好教师点评及关键性问题的再探究工作,然后教师对小组学生发言的合适方案对小组给予表扬。
评价是小组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要改变教学中单一的作业、考试评价模式,必须先对小组活动过程展开优秀的组提出表扬。
并且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
通过评价使小组整体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活动成效高低的关键。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对小组学习目标完成如何。
在小组活动后,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学习质量作检查,检查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验,然后综合每一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
这样,任何一个组员不好好学习都会影响到全组成绩。
老师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有了关乎全组利益的责任,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去寻求同伴的帮助,而为了整组的共同利益,同伴也会热心给予帮助,这样反过来会促使学生合作活动时会更好的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需要教师有一定时间去培养,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应以组织者、倡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
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使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互促进,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
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本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
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
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5页的第10题,要求根据出游价格,怎样合理购买旅游票,去XX风景区一日游。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旅行社人员设计最佳买票方案,并填写好买票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四则运算”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法应注意什么?
”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
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
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
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
“应该算几个面?
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
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讨探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
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必须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并及时评价,不断总结经验。
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尝试。
有失败,有成功,也有体会,愿意和同行们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分析
1、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大家都在说。
只有说的,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这说明学生还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合作。
他们只知争抢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的好。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
2、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完成得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一旦出现“空档”,学生就“乱说”起来。
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
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做“记录员”时,由于学生会写的字太少,记录的能力很有限(只能记一部分),因此存在客观上的困难。
6、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而言之,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对于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
教师的组织管理策略一定要建立在这一起点之上,不仅要“放开”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我终于坚信了这句名言。
合作学习的不成功,主要原因在教师身上,或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起点了解不充分,或是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考虑不周全。
总之,是教师实施的方式方法没有适应学生。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型。
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小组活动。
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
如第82页“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3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
三个学生手里都拿着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9,并说:
“我出9”,第二人学生接着说:
“我出2”,第三个学生说:
“我对7”,最后三人同时说出:
“2和7组成9”,“3和6组成9”……,没等9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
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
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二)要注意合作学习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学生不会合作。
我也经历过“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
究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过多。
改为2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人听的现象。
必要时,教师还可讲究合作策略,促使学生合作。
例如,讲“6的组成与分解”时,每人只发给5根小棒,并启发学生:
我们需要6根小棒,可每人只有5根怎么办呢?
这就促使学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使每个学生受到人人需要合作的教育。
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注意,由2人组过渡到3人组是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飞跃,一定要周密设计,不然就会乱。
(三)异质分组一定要与同质分组相结合,轮换实施
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各有利弊。
两者可相互补充。
异质分组是小组间力量相当、平等,利于竞争,但组内水平不一,这是造成优生活动多,其他学生旁听,活动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同质分组是组内力量相当、平等,利于竞争,给了中下水平学生说话的机会,但小组之间水平不一,是造成课堂教学进度不能同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质分组,是在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小组独立合作操作能力,教师才能放开让他们去自主合作,去探究。
而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分组合作,由教师巡回指导进行合作,这样可使学生人人都有话说,能平等地说话。
使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的合作学习过程,优生自主探究合作,进一步提高交往、协调、创新的能力,中下水平学生接受老师的启发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同样享受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
例如:
第55页“8和9的组成与分解”。
由于学过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和6与7的分解与组成,学生对数的分解组成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学习经验,于是我对中上等水平的各小组大胆地放开,对他们提出要求:
(1)3人一组合作;(2人操作,1人记录“8能分解成哪几组?
”);
(2)先分解8;(3)再分解9。
同时,对中下等水平的各小组提出要求:
(1)3人一组合作;
(2)摆小棒分解8(先分解前4组); (3)“想”后3组(教师巡回到各小组参与指导)。
当中下水平的各小组刚刚完成8的分解后,中上等水平各小组就几乎同时完成了“8和9的分解”。
我赶紧安排中下水平的各小组独立合作,进行9的分解(可不摆小棒)。
然后,抽查中上水平的各小组8和9的分解情况,并继续提出要求:
(1)互相说一说,由一组的分解能想到哪一组的分解?
(让他们再提高,不能留空档时间。
)
接着,我再参与到中下水平的各小组,观察指导9的分解。
最后,全班各小组交流8和9的分解情况(过程略)。
中下水平各小组的学生兴致都很高兴,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平等、充分的参与机会,很满足,很成功。
课外,我又调查了中上水平的各组学生,他们表示很愿意这样分组合作学习,不用老师讲就能学会。
综上所述,根据适宜的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将同质组和异质组轮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扬长避短,能更好地调动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要准确,要注意全员性
对于学生的评价,无疑是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还应注意,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不能只为了激励和鼓励学生,就只说“好”“很好”“真棒”,弄得学生无所适从,乱喊乱叫,没有思维的导向,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还不是真理解、真明白。
尤其是各小组之间,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全班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当然要注意有序性和谦让)。
让全员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人人都有“活”干)。
这样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员共享,又能使全员掌握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的主导方向,不掉队,还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乱说话。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次小组活动的可行性。
从学生认知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适应;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考虑,学生能否合作起来,可能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要做什么补救措施准备;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给学生多长的时间,不能提出问题就匆匆活动;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效果更好;从小组的人员建设上考虑,人数多少为宜,是同质搭配还是异质搭配;从小组活动的内容上考虑,本节课要活动几次为宜,从活动的内容上考虑,每次活动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合作;从活动的秩序上考虑,尤其是需用学具操作的活动,一定要交代清楚先活动什么,再活动什么,响亮地提出要求,做到字字说清,句句入耳,最后再发给学生学具,不然,就会造成混乱。
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济南市长清第五中学马德君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常常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教室里便一片嘈杂声,每个学生只顾自己说自己的,根本没认真去听他人的看法,造成了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混乱无序的局面。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本人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光是教书者,更重要的是“指导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
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煅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
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一轮的小组合作模式就体现出来了。
老师积极、真实地参与对于小组合作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里,教师不是CEO(首席执行官),而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二、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
①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汇报给老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的组织形式。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在小学阶段接受的合作学习教育不均衡(如城乡差距),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还是有限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仍会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
在教学中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难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数学日记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合作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不同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