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280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docx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7

第七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福建福州高一质检)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 A

解析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与“1920年”“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不符,故B项错误;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潍坊一模)列宁说:

“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D.实现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 “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可知苏俄内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可知新经济政策推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内战对经济的巨大创伤,故B项正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主要强调是为解决经济困难而非政治矛盾,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政权采取的过渡性经济政策,不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3.(2017·北京西城一模)“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

”该认识导致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重工业的优先发展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答案 B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企业实行国家所有,故A项错误;材料中“资本的帮助”说明该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斯大林时期,该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

正方:

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

反方:

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

答案 B

解析 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服粮食危机”“工业化”“牺牲农民的利益”等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模式”。

A项没有牺牲农民利益,C、D两项与工业化建设不符合。

5.列宁曾说:

“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

”实现这一设想的是苏俄(苏联)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遵照一个计划工作”信息,可以判断与“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符。

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B项正确。

7.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

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

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答案 B

解析 A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故B项正确。

C项不正确,当时苏联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项通过材料反映不出来。

答案为B项。

8.(2017·四川“联测促改”模拟)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

“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

“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

“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经济的生活物资短缺状态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答案 C

解析 这则笑话不是在强调苏联科技先进,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强调苏联人民遵守公共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联系所学,在斯大林当政时期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并未跟上步伐,使得苏联人民生活物资短缺,买菜都需要长时间排队,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苏联人对西方人的警觉,故D项错误。

9.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材料强调勃列日涅夫对内改革的成果,即苏联国力逐渐赶上美国,C项是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内容,故选C项。

B、D两项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A项只是沿用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并不是改革的措施,排除。

10.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

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

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产物

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

答案 C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

11.(2017·四川宜宾一模)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如图)——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12.某教授曾撰文写道:

“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8分)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8分)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12分)

答案 

(1)“退却年代”:

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

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8分)

(2)贡献: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分)

(3)表现:

“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调整: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问,第一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他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24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6分)

(3)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8分)

答案 

(1)措施:

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理解: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经济。

(10分)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6分)

(3)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两点即可得8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