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464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6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LP14种回应术详解.docx

NLP14种回应术详解

NLP之14种回应术详解

——舌灿莲花的艺术

 

起笔写这篇文章,也是经过考虑许久的。

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懒,不太喜欢麻烦的东西(整理知识在我看来就是件麻烦事)。

但是最近看到很多群友感兴趣NLP回应术,并曾在聊天中多次谈到希望有人讲讲这个重要的NLP技术。

于是乎,我那喜欢表现的欲望被勾起了(我的表现欲比怕麻烦更具有吸引力),顺便把这事当做以前知识的复习,何乐而不为呢?

PS:

20岁的文艺青年有旺盛的表现欲,很正常的说~~

不说废话了,让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吧。

我还是依旧用我那简单的语言介绍,看懂应该没问题的。

放心~~

按:

我这篇文章把14回应术模式的具体分析放在了最后,前面讲的都是关于回应术的一些必要介绍。

如果你只对回应术的模式分析感兴趣,那么你可以直接跳到后面去看。

如果你想把整个回应术掌握的更好,那么我建议你按班就部来阅读。

这对于你牢固掌握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先来说说什麽是回应术吧,以及它能做些什麽。

回应术是NLP中关于语言的高阶技术。

而语言是构成我们的经验世界的一部份。

那么随着我们用语习惯的改变,我们的经验世界也会随之而修改。

回应术是专门针对我们语言中最具影响力的部份——信念,改变它,使之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能性的技术。

我们人类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我们的信念中,但是有些信念使我们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随之,我们也会对生活产生绝望、不配、无助的消极感觉。

但是当我们有了回应术,我们可以从一个更灵活的层面来重新审视这些限制我们的信念,质疑其正确性,来使我们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既然已经简单说明了回应术,那就不能不谈下它的主治部份——信念。

信念是什麽,这是很多初学回应术难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在这,一个简单的等式就可以说明:

信念=规条+价值观

看到这,熟悉我的人,可能就会说了,9啊,你这不是在说废话吗?

根本神马都没解释啊,还引进了两个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

不是越来越混乱了嘛。

对此,我只好说声抱歉。

那个不展开讲就不好解释,你懂的。

别介意啊。

对了,注明一下,上面的公式是抄李中莹老师的。

不是我自创的,因为李老师的好用,所以就借用一下,因为我懒。

那么接下来,我就有必要在解释一下什麽是规条和价值观。

规条:

就是你要做的(或者认为的)事情或者某些做事的准则,这部份常常和动作或者过程有关。

价值观:

就是你做某事想得到或者以为可以得到的意义和好处。

说的更简单点就是包含着趋利避害的关系。

而这部份呢,和规条有所不同,它常常(但不一定都是,这一点要注意!

)包含了一个泛虚名词(如:

爱,成功,平等,自由这类词,顺便提一下如何鉴别泛虚名词,只要这个名词不能装入沃尔玛的购物推车里,那就是泛虚名词。

你应该没见过购物车里装有爱、成功、平等、自由吧?

要是你见过,请务必联系我,告诉我那家卖这些的沃尔玛地址…我去买一些需要的…)。

虽然,我的公式是那样子写的,但是还要说明的是,那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信念,在规条和价值观之间还需要两种不同的关系将其串联而成的。

这两种关系分别是:

因果论断和复合等同。

因果论断,很简单啦,就是A导致B嘛~~符号语言:

A→B,大家都懂的,但是要说明的是,这里的A指的是规条,B是指价值观。

套回公式就是在说,规条导致价值观。

复合等同,也很简单啦,就是A等于B嘛~~符号语言:

A=B,大家都懂的啦~~这回没必要说明A、B指的是啥了,反正都相等了,一样嘛~~套回公式就是在说,规条等于价值观。

话说,我这样写,大家觉不觉得我很欠打?

但那也是没办法的嘛,习惯了,不想改了(这也是限制性信念)。

我觉得我这个人写东西喜欢随意,尤其不喜欢写的跟那些教科书一样,没啥感情,不好玩。

所以,我会在接下来的介绍中,还是继续这种文法。

因为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不会觉得生厌,也比较生动

(虽然我高考语文没及格…)。

看不习惯的朋友,还请多多见谅啊~~

我这人学习某些东西的时候,总是觉得,光用理论语言说明是什麽,是不太顶用的(甚至顶个毛线用啊?

),因为我没那个基础,还不如多举几个例子让我明白还好些(所以我也讨厌那些光讲道理,不举例子的书;也恶心那些光讲大而无用的道理的人)。

所以,爲了大家牢固掌握什麽是信念,下面我就举些例子来详细说明。

信念=规条+价值观(复合等同)

1.你不给我买玩具,就是不爱我。

(小时候,我常常这样耍赖皮,据老妈说,还曾经在地上打滚哭闹,活似泼猴。

现在想想,小时候的还真是麻烦啊…给老妈添了不少麻烦。

在这里对老妈说声,谢谢老妈啦。

结构:

不买玩具(规条)=不爱我(价值观)

2.你不吹完这瓶酒,就是不给哥面子。

(寝室聚餐常常说的醉话。

这话常是我说的,因为我是寝室长…)

结构:

不喝酒(规条)=不给面子(价值观)

3.上课睡觉,就是不认真学习。

(伟大的教育真理)

结构:

睡觉(规条)=不认真学习(价值观)

信念=规条+价值观(因果关系)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名言)

结构:

不努力(规条)→徒伤悲(价值观)

2.多学些东西,以后成才的道路上有帮助。

(我说的)结构:

多学(规条)→有助于成才(价值观)

3.看书能使我心旷神怡。

(还是我说的)

结构:

看书(规条)→心旷神怡(价值观)

经过这几个详细的介绍,相信你对神马是信念应该有个全面的了解了。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信念从何而来?

主要有四个途径(来自李中莹老师):

1.本人自身经历而成。

2.观察他人的经历归纳而成。

3.接受别人的灌输。

4.自我思考总结而成。

这个了解就行,不做详解。

我们继续往下。

在这时,明智的的读者你,一定发现了一些问题。

你心中一定在这时有所疑惑。

有疑惑是件好事,为啥是好事呢?

因为你在思考!

如果你一路看下来没有一丝疑惑,那么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你是天才,我写的你全懂,甚至你的理解超过我。

二、你看书不会去思考,不思考的人,难以学会这个回应术。

这是我下的断言,信不信由你。

那么你感觉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个什麽样的问题呢?

我不说,我想要你先思考一会儿,时间你自己定。

反正你看着办。

人这种生物嘛,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会去珍惜,所以我决定让你们先思考下。

至于答案嘛,在下一页。

答案揭晓的时候到了,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出信念?

我上面举得例子都是经过简化,目的是是你们更好地理解回应术的结构而设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念并不总是像我给的那样是现成的。

现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1.“我要成功。

”(没了,就这句…)

2.“我不得不这样做。

”(完了,很郁闷是吧?

3.“我要听老师的话,我要好好学习,我要认真听课,努力考取一百分,这样才能孝敬父母,成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这不科学…)

看完这三个例子,你觉得怎么样?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信念结构要不就是不完整,要不就是太多并列。

多系哟?

答案就在你心中,你应该察觉了,你刚刚已经知道答案,这是一定的。

我没有在骗你,答案就是——问。

如果你是个在思考的读者,在我说了一句“多系哟?

”时,你一定会产生疑问,这是什麽意思?

如果,知道意思的朋友,也会接着往下问,那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你产生了疑问,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学会了学习的真谛——不懂就要问。

至于解决方法,你可以靠自己,也可以请教别人。

如果我这里说你自己去想吧,估计你会骂死我……所以,我还是一一说明吧~~

面对例子1.“我要成功。

”这是个很明显的价值观,但是没有规条,那么办?

很简单,只需要问句:

“你要做些什麽才能达到呢?

要怎么做呢?

如何才能达到?

(之前是因果)成功是指什麽?

(这是符合等同)”这就把价值观和规条进行了连接,但是要注意,我们对规条的定义,里面应该可以转换成动作或者过程才对,也就是说,你要对之后他给的答案进行检验。

搞不好,你还会继续得到另一个价值观,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叫信念了…对了,顺便给回例子1的回答,“只要再抢上一票就可以了。

”(这是索马里海盗头头说的)

接下来看看第二个例子,“我不得不这样做。

”这个,你懂的,规条,但没价值观。

经过例子一的分析,你不难猜出接下来要问的是,“你这样做是爲了什麽?

可以得到什麽?

有什麽目的吗?

(因果论断)这是什麽意思?

这样做有何含义吗?

(符合等同)”得出价值观。

同样,一样也需按照价值观的定义对得到的答案进行检验。

第二个例子得到的回答是,“这样我就可以把她留在我身边了。

”(某痴情男子如是回答,其实我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第三个例子展现的问题是最让人头疼的,因为规条和价值观都太多了。

有时候,你要面对的就是这种状况,很脑热,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你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需要厘清能力,我举的这个例子还是比较良性的,还有恶性的。

里面会参杂些一堆不知所以的抱怨、自我经历、混乱的想法等,这些都是需要你去一一厘清的。

这时候,你要不就是给他一个例子,让他按照这个范例来说明自己的问题。

要不就是让他自己精简。

像这样问,“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考取一百分,这些,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他回答,“在学校表现好。

”对价值观这样问,“孝敬父母,成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你也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他回答,“成为有用的人。

”这样一厘清,关系就很清楚了:

在学校好好表现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经过这三个例子的说明,相信你已经具有挖掘出信念的能力了,之后的技术精进,就要靠你的不断练习咯。

以上面花了那么多篇幅介绍了信念,但是你可能还是会质疑——这么短的一句话真的能限制或者改变一个人吗?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呢,我是属于班级吊车尾的那种。

老是被老师叫去办公室罚站(不是喝咖啡),因为没交作业。

基本都是一站,然后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那么唰的一下,过去了,再然后大家放学了。

最后,我被老师训完话才放学……

这是我的基本情况,学习就不用说了,数学是属于渣渣水平,一直搞不懂除法(乘法倒是懂一些,不知为啥?

)。

老师对我基本属于绝望的那种,于是我自己也跟着老师绝望。

但是一次偶然的换座位,老师把我调到了全班学习顶尖的女同学(注意这个很重要!

)旁当同桌。

此女长得不错,当时排班级前几。

但是性格极差,有暴力倾向,动不动就拿我出气…所以我当时对她唯唯诺诺,不敢不从。

好处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她细心的学习教导。

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个垃圾学生,没救的那种。

(学习不好=没药救)但是人家好学生就是好学生,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耐心地教我,给我详细地解释。

让我重新相信自己还是有能力的。

(学会了一些知识=我还是有救的)

后来,后来嘛。

我超越她了,我的数学成绩飙升,成为了全班的前几。

但是被她打的次数,还是没有少过。

这位好同桌,通过耐心的教导,使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让我的信念由“我学习学不好,我没救了”向“我学会了些以前不懂的东西,我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没被发掘而已”转变。

或许可以这样说,多亏了她以前的帮助,我才有可能在这写这篇文章。

谢谢啦,白菜。

在举了我的例子之后,你不难发现,信念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信念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存在的一些信念也会限制我们的能力。

这种信念,我们称之为——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最常见的分为三种:

无望、无能、不配。

无望:

就是你自己对渴望的目标,不抱有希望,认为其不可实现。

你不会去检视你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不能达到。

例子:

不管我做什麽,再怎么努力,我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无能:

这和无望类似,但是它认为,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自己根本没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当然,这也是不去检视你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不能达到。

只是一味地相信自己没有能力。

例子:

别人都能轻易做到,但我就是不行,我没有那个能力,那对我太难了。

不配:

这个和以上的两个又有所不同。

这个认为一个人有能力,也相信目标是他可以是实现的。

但是,他却认为他不配得到他想要的……

例子:

我是个垃圾,我一身的污秽,这些美好的东西不是我应该拥有的。

我唯一的容身之地就是在这些垃圾堆里。

而回应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限制性信念一一转化为:

对未来抱有希望、相信自己有能力、我值得拥有。

但更为重要的是你能把这个原则牢记在心!

到了这里,是个关键的部份。

可以说是回应术之所以有效的原理。

之前老是说,回应术可以改变信念,但是究竟是怎么改变呢?

改变什麽呢?

被回应术改变的是一种叫做框架的东西。

框架为何物?

且听定义:

框架是在思考和交流互动中,为思想和行为提供指导的方向和关注点。

也就是说,你看到什麽、在做什麽、要怎么做等等,都已经是被你的框架预先限制好的了。

如果你的框架框下的范围够大,够广,那么你所拥有的其他备选行为就够多,也就可以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的你的框架也就局限于那么一丁点,那么这将成为一切杯具的根源……局限范围小的框架主要为以下三个:

问题框架:

它强调的是,“出了什麽问题?

”、“不想要什麽”、“是谁的错?

”、“什麽导致问题的发生的?

”等。

失败框架:

它关注的是,“那些都是我失败的经历。

”、“我一无是处,我是个失败者。

”“失败是家常便饭。

”等。

不可能框架:

聚焦于“那根本不可能!

”、“我做不到”、“代价太大了,我达不到。

”等。

这些框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维续了问题的存在。

因为你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些上面,而不是寻找解决的方法。

而回应术却可以使你的注意力从这些无效框架上转移开,更好地聚集在有效的宽广框架。

而这些宽广的框架分别是一下三个:

结果框架:

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我想要的结果是什麽?

”、“我如何能达到?

”、“我还需要哪些资源?

”等。

反馈框架:

聚焦于失败带来的启示,让你向成功迈进。

“我从失败中可以学到什麽呢?

”、“还有哪些东西要补充?

”、“什麽是我没想到的?

”等。

“就像”框架:

聚焦于,如果你已经实现了目标,那会是什麽样的?

有何结果?

如,“如果你可达成的话,会发生什麽?

”、“想象下假装你可以做到,那么你需要做些什麽?

”等。

也许应用回应术言语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帮人们改变其观点:

(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摘自《语言的魔力》一书)

这是回应术的核心,必须牢记在心。

这样你才可能有效地应用好回应术。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信念改变的自然循环。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到底在干嘛?

说了那么多,怎么还是没有讲到如何改变信念的那14个回应术?

老是在讲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我只能回答,不好意思了,这是个必要的过程,我说过我会按照我的风格一步步教导你们。

我写的这篇文章,充其量只是对《语言的魔力》的补充和精简而已。

迪尔茨在他的书中是穿插着介绍每个模式,我却想把它们放到最后才讲,因为我认为如果没有把整个回应术的完整框架教给你们的话,你们很可能是无法牢固和灵活地掌握的。

再者,无论你是先看了《魔力》。

还是先看了我的文章,再去看《魔力》。

我的详细介绍都将会深化你对回应术的认识。

所以请你静下心来继续跟着我的步伐。

信念改变的自然循环,迪尔茨在书上举的是季节变换的例子。

但我个人认为,这个例子不够恰当。

我自认为能更好地表示自然循环的例子应该是我们拥有玩具的过程。

一个信念就好比一个玩具,在这个自然循环的过程中,包含了六个部份:

1.想要相信,这就像我们看到玩具柜台上展示的一个新玩具一样。

我们想要拥有它,我们在脑海里想象,如果我们拥有了它,那我们该会多么的开心。

对于信念也是一样,我们相信新的信念将会在我们的以后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很多积极的感受和结果。

但这和玩具一样,还只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我们还没拥有,只是想象拥有会怎么样而已。

这个信念还没有在我的人生中经验建立起支撑它的基础。

2.开始接受,这是个十分令人激动的时候,还记得你当年拿着那个新玩具到去结帐的时刻吗?

你满心欢喜,你得到了这个你喜爱的玩具。

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盒子,放在自己的小手上把玩它。

你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玩法你还不太会,但是你在接受它,学习它。

当你一个得到一个新的信念时,你还没有完全信服它,你将它运用在你的生活中,去尝试它可能带来的感受和结果。

你在接受这个信念带给你的一切信息,你也是在学习它。

试着让它在你的生活经验中扎根。

3.当下相信,当这个玩具已经被你玩透了,玩熟练了。

你很清楚地知道,它就像当初你买它时的想象一样,它给你带来许多的欢乐。

信念也是如此,当它被你在生活的经验中不断被证实时,你相信它是真的,它是现实,它就是当下的现实。

这时,这个信念已经成为了一个自证预言(相信就会实现)。

它在你的生活、你的头脑、你的当下中已经深深地扎根,没有丝毫的疑问和质疑。

同样的,在你喜爱上新的玩具时,你会渐渐疏离那个你已经不在兴趣的玩具,因为你想花更多的时间来玩那个新的玩具。

尽管你在拥有新玩具之前你最爱的是这个旧玩具。

同样信念也是如此,当你接受一个新的信念时,它通常会和我们之前已有的信念相冲突,比如你之前相信的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的性质就是他的意图和动机,坏人做坏事,好人做好事。

”但是你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多数人做了不好的事,但是他们拥有的意图是好的。

每当你在思考和相信一个新的信念时,发生像这样的新旧冲突是很平常的。

因为新的要挑战那些之前在我们生活经验中早已扎根的旧信念。

接下来的两个过程涉及的是旧信念的改变。

4.开始质疑,爲了花更多时间玩你更喜欢的新玩具,你会开始思考,那个你曾经喜欢的那个旧玩具是不是真的比新玩具能带给你更多的乐趣。

在你感觉的过程中,你发现的确,它已经不在像以前那样吸引你了。

当你在质疑旧的信念时,过程也是一样的,你会去想,“这个信念真的如当初我想象的一样有效吗?

因为时代已经变迁了,我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前了。

”、

“我的生活经历向我证明了,这个信念中也存在着错误。

”、

“这个旧有信念的正面意图是什麽,现在还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达成这个正面意图?

5.“个人历史博物馆”——记住我们“曾经”相信的,当你不再喜欢那个旧玩具的时候,你会把它放到角落的箱子里去,你不会立马就把它扔掉。

你知道你曾经喜欢过它,对它爱不释手。

对于旧的信念,也是相同的。

我们不在相信某个信念时,我们很少会忘记这个信念,也不会忘记我们曾经相信过它。

我们清楚的是,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了,它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现实了。

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压制或者否定它,其实它更象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伙伴。

它陪伴我们成长,在曾经知道过我们该如何思考和行动。

只是现在不适用了而已。

我们可以把它放入我们的个人历史博物馆,记住它曾经陪伴过我们。

不管它是好的信念还是限制性信念,当我们回首它时,它的作用只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过去是这样的,但我们的现在和新的未来可以比过去更加美好。

了解这点就足够了。

当你回顾这些陈列在你博物馆的信念时,你还会记得它们,并且对着它们说:

“我曾经相信过我(不能学好数学;不会炒菜;跑步不合适我;看书是痛苦的事等的),但现在,我不再相信了。

你们已经早已不符合我的现实,我明白你们的正面意图。

而且我也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来满足你们的正面意图和目标了。

谢谢你们曾经陪伴我的成长,正是由于你们,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6.信赖,是这个自然改变循环的基石。

信赖很象是我们“想要相信”那个过程建立起来的美好想象。

不过它是超越整个改变过程的。

信赖常常是我们在没有任何依据时需要依靠的东西。

信赖实际上是引领着我们去建立起新信念的关键,通过我们的想象和思考。

在这点上,我认为它其实就是NLP常指的整体平衡的概念。

当你在想要接受一个新的信念的时候,你可能要把它放入你的想象中去检验,你是否真的需要它,它真的能带给那些你所想要的吗?

它会对你的生活会造成什麽样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你想要的吗?

它将对你的人际关系呢?

等等。

这些,都是你需要在思考的。

这个过程就是在检验整体平衡。

正是由于这个过程,才能让你对你想要的新信念进行需要的修正和

改变,是它更加合适你的生活,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说到这里,信念自然改变的循环就差不多了,我先让你们知道的是,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难以改变的,相反,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成千上百的信念会发生轻易自然的建立和放弃。

这在正常不过了。

当我们尊重这个自然循环去帮助别人改变,你会惊奇地发现,改变信念是如此轻松容易。

还需提及的一点是,回应术对于信念的改变是发生在第四部份

“开始质疑”。

通过质疑我我们旧有的信念,使我们认识到可能还存在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的问题。

在质疑之后的过程中,你引导来访者一步步按照自然循环来建立起新的信念和放下旧的信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多数学习回应术的朋友们都过分看重这个质疑部份了,他们认为只要通过14种回应术质疑原有的信念就能使一个人改变。

NO!

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这也是我把回应模式放到最后才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必须明白整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回应术改变信念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的过程请参见《魔力》P156):

1)先用回应术从4“开始质疑”旧有信念的正确性。

2)引导来访者建立起TA期望的新信念。

3)步入1“想要相信”部份,构建关于新信念的美好想象。

4)2“开始接受”你想要的新信念,去学习它。

5)3“当下相信”这个新信念。

想象你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新信念。

6)进入6“信赖”去检验一下这个信念还有什麽地方需要修改的?

使它能更好地满足你的整体平衡。

7)带着你那个旧信念进入5“历史博物馆”,你知道你曾经相信过它,感谢它陪伴你一路走来,并告诉它你已经有更好的新信念去实现它的正面意图了。

8)再次回到3“当下相信”,说出你在这个新信念中所可以学习和领悟到的新东西。

9)再一次回到6“信赖”中去,考虑这些新东西对于你的改变起到的作用。

并以最合适你的方式来修改它们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之更符合你的整体平衡。

PS:

我这个是修改《语言的魔力》P156的方法而得到的。

是我详细的解析回应术改变的过程所得出来的。

在执行这个过程时,不会像我写的那么复杂,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简单地要他去说、去思考就行了。

(记住那六个关键即可)而且有时候,你可能发现一些来访者只要质疑了旧有的信念,他们马上就可以自发地把剩下的8个步骤快速走完(但这也造成了上面我所说的误区)。

但是有些来访者光是质疑还不够,他还需你一步步地教导他们走完这个整个过程。

所以你需要了解这整个自然循环过程。

这是必须的,而且在这个改变旧信念的过程中,你有时候还需要应用其他的NLP技术来帮助来访者。

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当你拥有更多的NLP工具去帮助别人时,你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所以你将更容易成功。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特殊的限制性信念。

这种特殊限制性信念叫做——思想病毒。

思想病毒的负面性危害是非常大的,之所以非常大是在于它的伪装。

比如对一位正准备上大学的贫穷家庭的女孩说,“我想,其实如果你能出去外面打工,让家里的负担减轻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话简直就是在害人!

这句话表面上貌似在关心别人,但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它隐含的意义时你会发现里面暗藏的前提,是指上大学是在给家里增添负担,是一件不好的事。

你应该放弃上大学而去打工。

一旦接受了这个想法,也就把这些隐含的前提也一齐接受了。

同样关于思想病毒的另一个例子可以参见《语言的魔力》P172。

思想病毒的一般都有以下两个特点中的一个。

要不是含有负面前提假设,就是一个自我参考的结构。

我们先介绍前提假设,它就是使一句话成为一句可被人理解的话,而必须包含的假设。

比如别人说出那么一句,“他又这样,我已经受不鸟了!

”这里面的“又”字,暗示着他以前也做过这样一件事。

之前我举得那个思想病毒的例子也包含了一个主要的前提假设,“打工比上大学好”。

(要想全面了解前提假设,可以参考《米尔顿催眠模式》)

要识别一句话到底是不是包含前提假设的思想病毒,你就需要把它的隐含的深层结构给挖掘出来。

只有挖掘出来了,你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其中深层结构是不是包含了负面的信息。

而且这样把深层结构的信息带到表层结构来,我们就更容易从那些负面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正面意图来进行换框,使之更好地面对、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