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454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24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824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824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824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824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24历史教案.docx

《1824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24历史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24历史教案.docx

1824历史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内容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要点】要点: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重点: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

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①辛亥革命后:

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

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

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

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

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①清代通行的礼节:

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

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

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①西方传教士:

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

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

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

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真题训练】

1、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A  )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2、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D  )

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C )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B、美化人们的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4、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还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

这体现了( C)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5、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饰,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的是(  D  )

  A、西服和中山装   B、西服和唐装 C、中山装和连衣裙 D、中山装和旗袍

第20课大众传媒的兴盛 

【内容标准】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识记《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知识。

通过对中国报刊的发展史、出版机构的发展史、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史的介绍,引导学生追溯历史的渊源。

2、过程与方法:

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申报》等报刊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帮助学生认识:

大众传媒在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要点】

要点:

近代报刊、出版与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兴起。

重点:

对《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介绍。

难点:

大众传媒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你可以想象你的生活中:

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吗?

请学生回答:

大众传媒的含义,然后指出:

在群众间传播信息的媒介。

 

【新课探究】

一、报刊1、《申报》(上海)

①向学生简介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

引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②结合课本第131页的《申报》图,让学生回答《申报》的排版方式,老师总结:

早期采用同治年号、农历纪年,排版顺序为竖排并由右至左,字体为繁体,文体为文言。

③向学生介绍《申报》的发展史和作用:

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成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P131第一段) 

2、报纸出现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

报纸出现的意义?

(结合课本第134页“阅读与思考”)然后指出:

反映了民间心声,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远至国内外大事,近至物价涨落,人们离不开报纸,看报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的队伍;便于各种思想主张的宣传。

 

二、近代出版业

1、“近代中国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让学生看课本第133页的商务印书馆的图,向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创业史,(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

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

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

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

香港、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2、中华书局

向学生介绍中华书局的历史: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

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建局不久,中华书局的出版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国内出版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并陆续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颇有影响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大中华》、《新中华》、《学衡》、《中华学生界》、《中华小说界》、《小朋友》、《中华故事》等2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

 

2、近代出版业的特点和影响

近代出版业借助不断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书籍印刷数量急剧增加,出版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近代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对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的扩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132) 

三、无线广播

1、无线广播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2、国内首家广播电台:

1923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创建的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电台: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4、无线广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大批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为新媒体的受益者。

 

【总结巩固】

鸦片战争后,大众传媒的兴盛有何积极意义?

学生回答后指出: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大众传媒也纷纷在中国出现,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大众的文明程度,也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生活的阶级结构。

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兴盛,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真题训练】

1、下列历史事件,出现在上海的是( D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2、《申报》的性质是( A  )   A、商业性报纸    B、官方报纸    C、娱乐性报纸  D、区域性报纸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内容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识记近代中国交通、照明、通讯、影像等物质文明“之最”。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采用表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方资本主义在侵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进步的物质文明。

 

【教学要点】

要点:

交通工具、照明工具、通信工具的革新。

重点:

近代中国新物质文明之最、新物质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

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何以会成为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摇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由一把“双刃剑”导入,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

注意从两方面进行引导:

(1)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2)抗争、探索、物质文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革……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物质文明的进步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探究】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看书,并完成下列表格 

在学生看书过程中,提醒学生,先浏览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再完成表格。

同时,注意小字部分的有趣描述。

之后,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介绍,及其意义。

 

演示当时的一些照片,对当时的一些名片、名优进行介绍。

如《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马路天使》、《渔光曲》等。

京剧大师谭鑫培及其《定军山》影后胡蝶、阮玲玉、周璇等。

以增加学生兴趣。

教学表格设计:

 

类别

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

名称

意义

交通工具

水路

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

“黄鹄号”

改变了人民生活发展了城市经济改变了人民观念

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

 

第一条中国自建的铁路

唐胥铁路

第一个出现汽车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成立出租汽车公司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

天津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

上海

照明

工具

第一个使用煤气灯的城市

上海

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城市

上海

通讯

工具

第一条敷设的水路电报线

香港-上海

加快了信息

的传播

第一个使用电话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

上海

 

第一家设立营业性的照相馆的城市

上海

丰富市民的生活

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

上海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

(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结巩固】

提醒学生注意“上海”、“天津”时常最早。

为什么?

明确:

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较早接受近代文明…… 

提醒学生观察新旧文明的“碰撞”,讲述当时的趣闻,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需要一个过程。

 

讨论回答P129页的现象分析:

强调一个事物的双面性,关键是怎么运用。

 

【真题训练】

1、1872年.《申报》驻香港的记者向上海发回新闻报道最快的方式是通过( C  )

  A、电话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子邮件

(提示:

1871年香港至上海有线电报敷设成功,而1872年其他三项在中国尚未出现。

) 

2、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世纪的中国的是( D  )

  A、中国商人用有线电报传达信息  B、人们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C、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D、天津市民坐在电脑前办公 

18课  

【内容标准】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识记方举赞、孙英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张骞“实业救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中与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有关的内容并写出内容提示,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和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张骞“实业救国”的思想,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要点: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的创业活动。

重点:

张骞的“实业救国”道路。

难点:

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指出:

洋务运动中,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手工业生产,拉开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序幕。

因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新课探究】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

学生阅读教材P121,概括如下知识要点:

1、民族工业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产生的地点:

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3、表现(先驱):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72)。

4、特点:

①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

②行业不全面,一般以轻工业为主。

③资金少,规模小。

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同时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5、讨论:

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①官绅的阻挠(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与压迫);②外商的挤压;③乡民的无知等等。

二、张謇的创业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122,评价张謇的创业活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因他曾考中状元,)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等数十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三、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材上为1895——1913),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考原因:

列强加大经济侵略程度,对华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后期,辛亥革命给处境艰难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1914--1923),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教材P123第一段,思考其原因:

一战中,列强忙于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世界市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萧条:

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具体内容请学生阅读教材P123中间部分段落)

5、破产倒闭:

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批民营企业在战争中纷纷倒闭。

(一些内迁的企业在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下艰难维持和挣扎。

6、山穷水尽:

20世纪40年代后期,抗战胜利后,由于接收敌伪产业时出现的弊病、美货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营企业困难重重,缺少市场,山穷水尽。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20世纪第二个十年:

“一战”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

20世纪20-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

20世纪30-40年代:

抗战使大批民族工业破产倒闭。

?

20世纪40年代后期:

接收敌伪产业、美货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族工业山穷水尽。

 【真题训练】

1、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出现于( B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对张謇的事迹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B  )

   A、主张发展民办工业,走“实业救国”道路 B、以面粉业起家

   C、热心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               D、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3、下列各项,属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是( C  )

   A、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B、辛亥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胜利后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内容标准】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李四光与地质力学、华罗庚与中国数论研究等知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上讲台讲述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并懂得科学态度与方法是指导工作的准则。

【教学要点】

要点:

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及其成就。

重点:

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

对科学家从海外归国、报效祖国的理解。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中国的科学技术是怎么落后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引入:

然而,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京张铁路的修筑、“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中国数论学派的开创,科学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以此导入。

【新课探究】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将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穿插成4个小故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中贯彻爱国思想教育。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让学生介绍詹天佑的故事

2、出示图片:

青龙桥站西“人”(教材上为“之”)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人”字形轨道的工作原理。

(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要经过地势陡峭的八达岭,为了克服陡坡的难度,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

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

3、教师强调:

京张铁路的地位与意义。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竣工通车。

京张铁路的建成,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了中国人志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提醒注意区别:

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侯德榜制碱

纯碱就是苏打。

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突出侯德榜的高风亮节(把制碱技术贡献给世界)。

教师强调侯德榜的贡献:

1、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2、抗战爆发后,通过艰苦卓越的探索,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突出科学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教师强调1、李四光的成就:

①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②,科学预测了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2、地质力学理论创立的意义: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突出华罗庚的爱国事迹,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补充他的学生陈景润的事迹,指出当今中国数学的发展状况(P151小字部分)。

教师强调:

华罗庚的成就:

华罗庚使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成就:

①在数论、代数与几何、复分析等方面都卓然成家、。

②领导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面表格内的内容。

 

姓名

内容

意义

詹天佑

京张铁路(“之字形路轨”)

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侯德榜

“红三角”牌纯碱、

“侯氏制碱法”

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李四光

地质力学理论,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华罗庚

“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领导学生进行数论研究

为世界数学发展作出贡献,形成中国数论研究学派

真题训练】

1、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 C  )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京张铁路    D、青藏铁路

2、下列各项,属于詹天佑成就的是( C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商务印书馆  C、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D、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3、下列人物,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的是(  A )

  A、李四光     B、詹天佑        C、侯德榜        D、华罗庚

4、上述四位人物中,领导了他的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的数学家是( D )

5、上述四位人物中,有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终于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制碱工业权威,他是( C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