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docx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
教学时数: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1、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
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
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
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
“倡”通“娼”。
这里指歌妓。
命酒:
吩咐摆酒席。
命,动词,叫,吩咐,命令。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
脸色黄瘦。
转徙:
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
心境平静,自觉安适。
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
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
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
就写了一首长诗。
因,连词,于是,就。
为,动词,写,作。
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
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
凡,共计。
言,字。
命曰:
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
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
惨:
悲伤
浔阳江:
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
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2、写作背景
3、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4、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
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
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
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和“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
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所写: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