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总复习各知识点方法汇编 2.docx
《初三语文总复习各知识点方法汇编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总复习各知识点方法汇编 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总复习各知识点方法汇编2
初三语文总复习各知识点方法汇编
一.连贯得体
二.病句
常见病句类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
"正确使用词语"一条已有涉及;《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
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广?
quot;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面)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
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这句话有两种改法:
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
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
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
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
3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什么?
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2)缺谓语
例如: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
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
"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
(3)缺宾语
例如: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
"时间"一词不能省。
)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
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
(环境"应删去。
)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应删去。
)
(2)重复
例如: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
(3)可有可无
例如: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应删去"离现在"。
)
(4)应删去"的"字
例如: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
("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
4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
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
(2)藕段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
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
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
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
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
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
5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
("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
6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
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
应删去"无比"。
)
(2)范围不清
例如: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
(3)强加因果
例如: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
(4)主客倒置
例如: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
三.仿句
仿写试题既能考察学生对语句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有一定的测试和训练价值,因而倍受人们青眯。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这种题型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续写式
例1:
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2002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
此题属于续写句子,主语没有变化,要求用新的内容来陈述主语。
做题时先要把握住例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提示出这个比喻义的句式特点,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参考答案]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归宿。
或: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
例2: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民如果你是一颗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杯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
(2002年安徽中考试题)
此题续写的主语发生了变化,要求考生自己确定,但所写内容必须与例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参考答案]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或:
如果你是一朵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或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夜空。
或:
如果你是一片云,就化作滴滴甘霖。
二、开放式
这种题型对发散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意意合。
例l;根据例句句式特点,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例句: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
广博。
此题是根据意境另外仿写句子。
先析例句:
内容上丰富自由,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
要求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上可自由灵活,但在句式结构上必须与例句一致。
【参考答案]青春无语,却焕发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大地。
@:
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002年天津市中考试题)
此题是根据生活的感悟仿写句子。
解题时要借鉴例句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握好你要表达的内容。
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的合乎情理的感悟即可。
如。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三、命题式
例二:
仿照例句的形式,请以“蝴蝶’或“蜜蜂”开头,仿照其写法写一段话。
例句: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002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2002年中考仿写题不只以单一的形式出现,有的已将它穿插在阅读理解中。
此题就是一个例子。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所要陈述的对象已定,要么是“蝴蝶”要么是“蜜蜂”。
写时只要能够运用拟人手法,烘托出春天的和畅气氛即可给全分。
例2:
仿照例句的形式,请以“学习”“读书”“生活”“友情”“友谊”等为内容造句。
例句:
友谊并非酒席上的觥筹交错,也并非行为上的哥们儿义气,它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集体的粘和剂。
(2002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这也是阅读题中的一项,所要陈述的对象同样已定。
【参考答案]友情,并非深秋里的严霜,也并非寒冬里的阴风,它是初春里的一缕阳光,是酷暑里的一片浓阴。
四.概括
概括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概括段意
2、概括文章部分内容
3、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
4、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5、概括一本书或几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的内容
概括所要使用的规则:
1、找准概括的角度
2、明确概括的范围
3、梳理概括的要点
4、概括的用语要准确、简明、符合要求
训练的方式:
先训练对概括的角度、范围、要点的准确把握
再训练语言的准确表达
先不限字数,力求要点齐全,再来锤炼语言,力求语言简明。
应该注意分别训练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训练和对文章的层次、中心内容、表达特点的概括能力训练。
概括文章的信息,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浓缩
信息提取试题解说
命题者提供信息,要求考生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提取重要的信息。
具备的能力:
信息筛选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提取试题要求:
1、主体突出。
对若干个对象进行筛选,找准主体对象。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压缩)
2、句子要完整。
3、表述要简洁。
剔除出多余的信息。
提取出主要信息中的关键词,一般用单句的形式来表示。
4、要善于组织语言表达,通顺明了。
信息提取试题具体方法:
1、舍取概括法(对内容进行辨别、筛选,确立信息主体,舍去次要信息,只概括主要内容)
如:
莫斯科时间4月30日11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
“我爱太空!
”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定了赴国际空间站旅游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圆。
消息提供了两个信息。
第二个信息中的感慨以及事件的背景显然不是主要的信息。
因此,消息可以概括为:
4月30日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抵达国际空间站。
2、变句概括法(对原文的句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以不改变原文的内容、不遗漏原文的信息为前提。
)
如:
乘坐国际民航班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乘坐国内民航班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他们携带的行李物品,也要接受安全技术的检查。
检查时间在登机之前。
经过有关部门准许的,可以免于检查。
材料由几个短语组成,句中的“接受安全技术检查”重复运用,有罗嗦之嫌,而且“中国人”、“外国人”可以组合成“中外旅客”,因此可以将几个短句以最简洁、最恰当的顺序重新排列,变换成一个长句:
乘坐国际、国内民航班机的中外旅客及其行李物品,除有关部门准许外,在登机前必须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3、摘录概括法
要求概括的内容有时在一段话中往往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概括时只要将这类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如:
根据下文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北京市首次试行的春季高考21日封场,紧接其后,研究生全国统考22日正式开场。
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竞争比前者激烈得多。
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的研究生统考。
据了解,这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有关人士称,这是一次空前的考场“拼杀”。
上例句的核心内容是“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的研究生统考”,至于试行的春季高考、考场的激烈程度、考试人数比较,都从属这一信息的主体。
因此,只需摘录这句话便可作答案。
4、抽象概括法
要求概括的内容,即所给的材料中无明显的主干句,这就需要对原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抽象概括。
如: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不超过20个字)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
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
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的建材超市THE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完成这一道题先要用分步提炼的思维方式对材料进行梳理,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
如划横线部分的具体商家名称可抽象概括为“海外建材商”,而加点部分的具体地点可抽象概括为“中国建材市场”。
这样,答案就可以拟为:
海外建材商正加速抢占我国建材市场。
五.一般记叙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文体知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有时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记叙的顺序:
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特点:
真实准确迅速及时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及解题方法:
I
1.选择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2.填空题:
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
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
3.标示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4.简答题:
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
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5.回答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
中考记叙文的测试内容及解题方法:
1.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
写记叙文,为了把所记的人和事说清楚,使记叙的内容具体、完整、清晰,就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人?
发生的是什么事?
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阅读记叙文,初读时就要注意把握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把握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
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
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5.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
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6.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
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7.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就要以“正”的部分为主概括段意。
8.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
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
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
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⑨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你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