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603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docx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

——防城区2007年课改通识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

邓立华

开头语:

“孩子托付给我,你会感到放心;学生跟我相处,他会感到快乐;

同事与我合作,他会感到舒心;家长和我沟通,他会感到满意;

学习和创新,是我发展需要;让学生成功,是我执著追求;

我的人格,是学生的一面旗帜;我的教学,是学生的优质食粮;

我的科研,是学校的一个亮点;我的存在,是学校的一份财富。

这是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十大承诺”,它浓缩了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如果我们的工作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只会是“带着镣铐跳舞”。

因此,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是新课改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

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展开,为了落实新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应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呢?

(一)新课程下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校改革评价机制,反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要求学校领导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管理方面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下教学管理的切入点。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过于强调刚性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师教学行为管理为切入点。

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么样的学生。

(三)新课程下教学管理的理念。

要从根本上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目的与任务观,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将教学管理作为基于人、为了人、提升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

作为领导要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为教师搭台、为教师“减负”、改进评价机制。

作为教师教学关注的首先应该是人,而不是学科,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四)新课程下教学管理的方法。

教师应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上可以采取以学校管理与教师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1、学校管理。

(1)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学校要有正确的质量观,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的控制。

(2)教学行政管理:

即教学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务例行工作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三方面的工作。

(3)教学改革管理:

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暴露了不少的问题与管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教学管理上的弊病所直接造成的,束缚了教师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教学要从革除弊端加强对教学的管理开始。

2、教师自主管理。

教师自主管理方式,即教师自我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教师自我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自我转变教学行为,教师自我制定教学活动承诺。

(1)新课程需要教师全方位改变自身。

一位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教育习俗和教师个人早期的学习经历有关。

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教育新理念,学习新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是,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改真正和自己的观点结合,还是一纸空谈。

曾听过一次报告: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

”这位老师当时想也没想,就说:

“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

”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

”这个句子教师认为学生造句水平很高,给予了表扬。

两种不同的对待方法改变了两个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其实,新课改更强调让学生关注生活,有生活体验,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第一个学生的观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而第二个则是通过书、别人的话中知道的,并不是自己的发现,没有做到要求。

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著名教授傅道春让48名参培的校长每人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出自己的学校,让大家来认识。

校长们没有异议,埋头作画。

很快,作画完毕。

傅道春大概扫了一遍,问:

画到人的请举手。

许多校长一下愣了,48位校长中只有12位画到了人,更多的画的是学校的大楼、树木、花坛。

接着,傅道春又问:

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

举手的人更少了,只有4人,其中一位校长在图中画了两排人,他解释说,第一排画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第二排画的是教师。

可是,傅道春问他:

“学校的主体是什么?

”“是学生。

”就是这样一个嘴里谁都会说的理念,在内心却未必得到认可。

问到这儿,还没完,傅道春再问:

画出了学校所在社会环境的请举手?

画出了学校特色的请举手?

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这堂培训课上完,校长们震惊了,他们内隐在心中的某种东西被唤发出来,赤裸裸地暴露显现。

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学要有大教育观。

校长们这样,教师更甚——再如:

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

朋友问:

“现在在干什么?

”这位教师说:

“我在教书。

”朋友又问:

“教什么?

”“教数学。

”“干得怎么样?

”“还不错,期末考试平均成绩95分。

”由此可见,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关注放到了书、学科与学科成绩这些狭小的空间,完全忽略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书先育人。

(2)教师角色转换应从备课开始。

首先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应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三是掌握知识点的特点和规律。

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每课的字、词、句、篇有什么特点。

在教学中,不能做违背汉语言文字特点和规律的事情,这应该是教学的底线。

另外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发挥个人专长,保证备课的实效。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五性”。

教学理念要注重发展性:

教学要围绕学生、针对学生、为了学生。

如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却让学生把所做的三角形放在一边,拿出教具让学生到讲台上比较三角形的大小,为什么不让学生拿自己做的三角形互相比一比呢?

很显然,教师在完成教案、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目标相脱节,虽然是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环节,却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看似一个简单的方法,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要坚持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是这样说的: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敢做;解放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敢于观察;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敢说;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解放他们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

可见,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导。

教学形式要实行互动性

师生与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当然师生互动不能跑题,脱离了学习的本质。

教学手段要增强情趣性

趣味进课堂,激励机制进课堂。

微笑进课堂,温暖进课堂,善待差生,理解学生。

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快乐学习。

教学中要求形式活泼、语言生动,极富感染力;夸张地运用形体语言,绘声绘色,又唱,又跳,又玩。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爱,充满快乐。

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性

案例:

我听了一节这样的“推门课”:

上课铃刚响,孩子们在读书,老师在板书生词,我就悄悄走进一间教室坐下来。

孩子们读完了一遍课文,老师停下粉笔,回过头来交待:

“再读一遍。

”又继续写起来。

这一课共23个生词。

老师写得认真努力,还注上了拼音。

等到孩子读完第三遍课文的时候,老师终于写完了。

这是她发现了我,有一点吃惊……此时,我看了看时间,这节课已经上了整整10分钟了。

下课了,老师向我解释,本来想早点来写板书的,只是进到教室后,和数学老师说了几句话,耽误了一点时间。

我笑笑,老师已经知道问题在哪了,就没必要再说什么了,但是得提些建议。

我说:

1、因为经常会有事情需要处理,应该把课前准备的时间预留得更多一些。

2、每个班都有幻灯机,如果能把每一课的生词事先做好幻灯片,随时调用,不是挺省事吗?

3、课前书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要注意细节。

你今天写了23个词语,写词语,用白粉笔,标注音,换绿粉笔,一共换了46次粉笔。

如果写完所有生词,再换绿粉笔标注音,不是又省下很多时间吗?

老师听我这么说,连连点头,说原来一直没有注意过这些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稍微动动脑筋就很容易解决了。

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也是问题?

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从来都只是关注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却常常忽视了这些小小的和容易做到的细节,这算不算教育问题?

为什么会忽视?

我不知道和“聪明”有没有关系,但是我认为,至少和“用心”有关。

把心思用在孩子身上,才会意识到,让孩子在课堂上白白等待,白白浪费时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才会去想要如何解决。

尊重孩子,我们每天都说在嘴上,其实,真正的尊重,是体现在细节上的。

(4)对教师教的管理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观念。

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靠什么途径来培养;三是靠谁来培养。

(5)对学生学的管理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理想、守纪律、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合格人才。

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教学的管理应体现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比如:

“多维”作业的设计。

语文作业:

低年级——写出你喜欢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各10个,并选5个组词等;高年级——写出你喜欢的“四字”词10个,并选两个造句等,就体现了这“三性”。

二、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是什么?

下列案例是不是校本教研,为什么?

案例一:

某学校语文教研组通知下午第一节课到三年级二班听课。

届时,该校所有语文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学校的校长参加。

听完课后,大家在语文教研室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研讨,研讨采用人人发言的方式进行。

人人发言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活动结束。

整个过程,学校专门安排了人员考勤,按照学校的制度还要把考勤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

案例二:

某数学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很不好,错误很多。

于是,该教师在第二天上课时又把该知识点讲了一遍。

结果学生对此知识掌握程度提高,错误减少了。

案例三:

某教育科研单位的一位专家申请到了一个重点课题,他邀请了某学校的几位教师一起参加研究。

这几位教师根据专家的安排、要求和所教的方法,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开展了长达两年的实验研究。

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获了奖,他们班的相关成绩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案例四:

教语文的王老师一直对数学感兴趣,多年申请教数学而不成。

但他还是忘不了数学,上课之余,阅读了大量的数学教学的理论书籍,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研究数学教学理论上,还经常发现一些数学理论书籍中的一些问题,并因此发表了一些文章。

案例五:

张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在与同组的几位教师讨论时大家都有同感。

于是,几位教师决定一起以“怎样提高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为题进行研究。

为此,他们确定了大致的研究方向、计划,并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也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有时也通过一些方式向专家请教。

一有心得,他们就利用自己的班级进行实验,并不断在实验中总结。

就这样,他们坚持了3个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班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提高,也发表了几篇关于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论文。

关于“校本教研”,应当主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

1、问题。

以学校、教师实际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问题是起点、是根源;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校本教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校本教研的问题。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相对复杂性等特点。

2、主体参与。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

“为了学校、在学

校中、基于学校”主要指学校、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

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拒绝学习理论,也提倡向专家请教。

学习理论不能与“书斋、文献研究”混淆,向专家主动请教不能变成“专家的被试”。

3、系统。

校本教研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不然就只能算是一种“随意性问题解决”。

4、改进。

校本教研的结果必须用于解决问题、改进进程、提高质量,这是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校本教研“应用研究”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

把研究的结果束之高阁,也不是校本教研。

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关键词,分析上述五个案例是否属于校本教研:

案例一:

这不是校本教研。

一是“没有核心问题”,可能在研讨时也会有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改进教学的建议,是分散的、肤浅的,这与校本教研的问题有本质不同;二是“没有主体参与”,老师们因行政命令而不得不参加;三是没有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小时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地研究。

这个案例描述的是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是我们已经做了若干年现在还在做的传统教研活动。

我们之所以要搞校本教研,就是要摒弃一些无效、低效的教研活动。

案例二:

这不是校本教研,只能算是“随意性问题解决”。

虽然,这里也有问题,并且也解决了问题,但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仅靠动作的简单重复就解决了问题,不存在系统、科学的研究。

案例三:

这不是校本教研。

这是专家把学校和课堂当成“试验田”,教师在其中承担了工具性角色,虽然也会有收获,学校也可随之受益,但学校、教师不是“主体参与”,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案例四:

这不是校本教研。

王老师的研究是“文献研究”、“书斋研究”,不是行动研究,当然也就不是校本研究。

并且,他的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一致,不符合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

案例五:

符合校本教研的要求,是典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给校本教研下一个定义: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几个教师的组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

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校本教研为什么?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

实施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人人参与,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拿出人民满意的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校本教研研什么?

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疑惑,这些疑惑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材

研究教材的利用与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学生。

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复制知识。

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平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三环节:

备课三看:

一看设计理念;二看教学教法;三看创新亮点。

上课三显:

设计显理念;细节显素质;双基显效果。

叙课三讲:

一讲教材教法;二讲目标达成;三讲教后反思

4、评价方式

真正的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水平。

5、教学反思

教师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应如何操作,如何把教学反思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日记等。

(四)校本教研怎么做?

1、明确校长、教师职责。

⑴校长是践行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带头学习,指导各学科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检查落实,及时安排、检查和总结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

⑵教师是践行校本教研的主体。

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各项教研任务;尝试在教学提出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问题;在集体备课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⑶教研组是践行校本教研的有效组织。

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策划本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

2、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

教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三个等号:

个人经验+他人经验=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的改造(校本教研)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教研

3、校本教研模式。

最常用的是问题研究模式。

让教学研究“在提出问题中进行、在学习培训中进行、在开展分析中进行、在交流展示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在解决问题中进行”。

因为校本教研的重点是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以课题为载体,尤其是细化专题。

选题:

小、精、实。

小:

所选的课题要细化,是教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且“小题大做”。

精:

所选的课题要精当,是共性的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

就是所研究要有实际的效果和价值,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5、如何反思。

好的教学反思应体现以下五点:

(1)成功点——成功是成功之母。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失误点——俗话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善教者难避其失。

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使教学:

“长善而教其失”。

(3)疑惑点——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与课外知识相关的问题,老师未必能当堂一一作答,出现“卡壳”现象势必难免,这种“教然后知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

(4)思维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主导作用的启动和激发,注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反映,教师就能置身于教学的动态系统中,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努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处于朱熹的《观书有感》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氛围中。

(5)感悟点——灵感的火花瞬眼即逝,我们要善于捕捉它。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而会发现许多感悟,及时将这些思维的结晶、灵感的火花捕捉住,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倾情的行动,愿在座的每一位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精彩!

最后用一首经典歌曲的曲名来结束这次的学习。

结束语:

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与校本研究如何出成效,敢问路在何方?

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