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496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docx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

 

关于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

 

 

目录

一、当前我市科技和人才发挥支撑能力的情况1

(一)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1

1.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1

2.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1

3.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3

4.当前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成果4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8

1.全市各类人才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分析8

2.我市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10

二、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制约因素15

(一)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总量偏少、力量薄弱、管理欠缺15

(二)全市R&D投入力度不足,科技创新经费不够16

(三)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16

(四)现有企业自主创新力不足17

(五)我市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17

(六)创新型领军人才紧缺17

(七)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有待改善18

三、进一步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意见建议18

(一)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18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19

(四)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21

(五)完善促进提升人才能力的政策措施22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有人才队伍建设23

(七)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24

(八)进一步优化促进人才创新的服务环境26

关于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市科技和人才发挥支撑能力的情况

(一)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一直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为平台,以科技项目为引导,以资金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全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

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发展的创新资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科技发展总量与潜力。

在创新资源要素放,我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目前,全市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列入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技术创新中心8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院士工作站2家,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10家,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7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建立市级研究院所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112家。

上述企业是中卫市科技发展的顶梁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条件设置及经费保障情况更是影响着全市的科技发展情况。

2.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一直积极组织企业有针对性地申报科技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并大力督促、全力指导项目落地实施。

(1)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2014年我市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科技发展计划以及市本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共108个,到位资金共计3448.99万元(其中:

市本级2158.59万元),2015年上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8类59项涉及资金17655.54万元。

到目前,已立项14个,到位资金592.4万元。

(2)认真实施重大项目。

先后实施了由中卫市现代飞翔大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宁夏南山阳光果业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单位)承担实施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宁夏中卫绿洲边缘植被恢复与生态资源开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卫市压砂瓜研究所实施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宁夏沙漠化防治和民生改善”项目。

在中宁县实施“中宁枸杞现代生产技术与推广”项目和“枸杞根灌技术及设备应用与示范”项目,在海原县实施“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和“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

通过实施这些国家级科技项目,有效开展了防沙治沙植被恢复、防风固沙优良苗木繁育、草畜循环技术、经果林提质增效等技术集成示范,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带动了硒砂瓜、枸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双赢。

(3)加快科技项目成果转化。

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是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是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经济优势升级的有力保障,我市一直大力促进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得到了推广,硒砂瓜、枸杞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广泛应用,利用有机枸杞生产的液态枸杞、保健酒、浓缩原汁、奶茶、芽茶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引进示范的设施蔬菜、园艺花卉、沙生植物等品种效益倍增。

每年由科技特派员引进的新品种达100多种,示范推广的新技术达50多项,全市共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工业先进技术276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185个。

到目前,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4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4项。

由宁夏大学与宁夏盛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实施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沙漠光伏电站温室高效利用及产业化示范”,创新性地将设施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光伏太阳能发电有机结合,将打造成我国西部干旱区新能源与高效农业集成开发的新模式。

3.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R&D连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均是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去年以来,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力资源总规模已处于建市以来最高峰值,科技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9%。

其中:

2014年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中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总计13510万元。

(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865人。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2.3人年;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831人,占96%;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445.3人/年。

(3)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为1130件。

其中:

发明专利362件、实用新型373件、外观设计395件,分别占专利申请量的32%、33%、35%;专利授权量累计为672件。

其中:

发明专利71件、实用新型290件、外观设计311件,分别占专利授权量的10.5%、43.2%和46.3%;商标注册227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49件。

4.当前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成果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制定扶持政策。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技术产品改造,先后制定了《中卫市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卫市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中卫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指导中小微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平台认定等工作,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落实各项政策。

我们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扶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工作。

2015年,鉴定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紫外线吸收剂THASORB326A粗品生产新工艺技术开发”等4个项目和宁夏乙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普鲁兰多糖产生菌的基因改造研究”项目,共计5个项目涉及研发费用470万元。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宁夏海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争取到国家科技部374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

(2)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不断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企业,逐步形成集群创业团体。

截止目前,全市共特派员有科技434名,科技特派员创办实体193家,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

市科特办和中宁县科特办获得“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云南玉溪、河南濮阳、内蒙古呼和浩特等省区市政府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科技特派员创业经验。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市科技特派员万立军的创业事迹。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等到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进行了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3)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

去年以来,经过积极争取,我市顺利被确定为“全区首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试点市”,已获得首批6000万元授信贷款,目前已为4家企业发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

同时,为进一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我局积极争取将我市21家企业列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贴息项目库,已有13家企业获得249万元的科技金融贷款贴息资金支持。

创新实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融资贷款贴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加快了我市科技产业化进程。

(4)狠抓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工作。

一是出台资助政策。

制定出台《中卫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设立了中卫市专利资助专项资金,鼓励发明创造,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专利资助质量。

将专利资助政策向发明专利倾斜,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大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重点企事业单位发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三是培育专利优势企业。

重点推进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7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水平。

宁夏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全市已有28名企业人员被确定为宁夏企业专利专员,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发明专利“枸杞酒的生产方法”荣获第十届国家专利金奖。

(5)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引导和深化校(院)企合作。

经初步统计,全市共有550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830份。

中宁县成立了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建成了兰州大学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

我市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共建的中宁枸杞研发中心、与北京中关村建设的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与宁夏大学共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亚马逊共建的云计算学院顺利推进。

二是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

积极搭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沟通与协调,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签订了《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与2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专利代理委托协议。

邀请上海中志经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团队编制中卫市“十三五”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6)落实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以培育发展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我市农业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依托中小微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实施项目,壮大经济实力,提升科技含量。

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和宁夏大地生态公司2个基地已培育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建立了50个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站点。

中宁县建立的GAP枸杞基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取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验收,是全国第一个GAP认证的枸杞生产基地;海原县在西安镇建成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同时,大胆探索建设沙漠光伏生态旅游科技示范园,在单位面积的沙漠上实现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大幅提升,现已形成了产、学、研、观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产业治沙”和“生态旅游”探索了新路径。

(7)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工作。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广大市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活动。

邀请国家科技部、自治区有关专家来我市开设知识产权培训班、科技项目培训班,解读国家、区、市各级科技发展政策,介绍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宣传专利申报知识、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和要求等,着力提高我市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的科技水平。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与宣传。

组织一批中小微企业赴区内外参加各类科技招商会,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宣传,扩大了中小微企业的知名度。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

1.全市各类人才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1)我市人才队伍总量方面:

截至2014年底,我市人力资源总量为69.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共计31958人,具体分布如下图1-1所示。

图1-1中卫市人才队伍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才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0.7%,而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最低,均占人才队伍总量的4.7%。

(2)我市人才队伍结构方面:

截至2014年底,中卫市人力资源总量为69.7万人,党政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共计31958人,其中:

党政人才3977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92人,专业技术人才16193人,高技能人才1514人,农村实用人才8782人。

按地区分布看,市直及沙坡头区共有11171人,占全市人才的34.96%;中宁县10110人,占31.64%;海原县10677人,占33.41%;地区分布基本均衡。

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8808人,占27.56%;35-44岁10641人,占33.30%;45-54岁9760人,占30.54%;55岁以上2749人,占8.60%;其中:

44岁以下中青年人才占60.86%,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从学历结构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198人,占0.62%;大学以上学历10334人,占32.34%;大专学历8897人,占27.84%;高中及中专学历4539人,占14.20%;初中及以下学历7990人,占25.00%,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不足。

2.我市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夯实人才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卫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卫市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十年规划(2013—2022年)》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等5支队伍专项规划和装备制造等8个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健全完善了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审、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反馈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等制度,在重点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人才工作站,构建了上下覆盖、结构完整的“市、县、乡、用人单位”四级人才工作机构网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将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单位),并纳入年度党建考核之中,确保了人才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2)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随着全市重大战略调整部署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在坚持公开招考、招聘等传统方式引才的同时,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为中卫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通过组团外出聘任、委托聘任等方式,首次面向全国为市政府专业部门引进了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赴区外高等院校招聘,先后引进了1名博士研究生到市网信办工作,招聘了66名硕士研究生补充到我市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等行业,2014年,依托自治区“百名专家基层服务行”和“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宁夏行活动,邀请72名专家和3名博士后来卫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用人单位联动,围绕旅游、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先后引进2000多名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邀请国家高科技人才来卫为我市经济发展把脉会诊,先后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等29批310人次来我市考察调研,先后聘请了包括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内的17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我市重点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论证评审和建设运行。

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制定科技人才需求目录,建立科技专家库,今年有4家企业通过了自治区第五批科技创新团队初评,全市中小微企业共引进化工、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各类科技人才119名。

为中宁县打造全国枸杞人才培养中心,引进了10名枸杞专家,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10余项“院地合作”项目。

近日,中宁县被自治区授予“自治区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工作站”。

(3)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通过严把事业单位入口关,坚持高标准和凡进必考原则,积极开展了201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283名教师招聘工作。

加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对基层的倾斜力度,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免试计算机及外语。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根据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有效实施人才助农计划,先后选派了290名农村实用人才赴浙江、山东、陕西及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进一步提升乡土“田秀才”、“土专家”的实用技能。

落实特岗教师各项政策,对沙坡头区38名2012年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在服务期实行事业单位转正定级人员工资待遇,三年服务期满及时予以考核聘用,进一步改善了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4)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升本土人才素质。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先后培训各类人才10万多人次,为人才成长、知识更新奠定基础。

依托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每年选派1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国家级高级研修班、“西部之光”“牵手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坚持开展“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各县(区)农林水牧、教育、卫生等领域选派20名以上具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区、市对口单位进行研修学习,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业务过硬、扎根基层的骨干人才。

加大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今年上半年,共举办和参加各类创新培训班11期910人次。

通过送出去培训等方式,安排15次外出培训,共有125家科技型企业200余人次接受了包括创新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后补助资金、税前加计扣除研究开发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培训。

启动实施了领军人才支撑计划、优秀人才建功行动等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性人才。

积极与暨南大学合作,每年定向为中卫市培养若干名少数民族硕士人才,涉及旅游管理、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扎实开展“名医工程”“名师工程”“妇女素质提升工程”“田秀才、土专家培养工程”,积极构建“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的培养开发模式,不断激发本土人才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先后有1人荣获自治区首批“塞上英才”称号,有10多人入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5)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坚持把人才平台建设作为引才、用才、育才的有效载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凝聚人才创新创业。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专家服务基地3个。

与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兰州大学共建兰州大学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

实施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建设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集科研、示范、推广及培训为一体的中卫东园设施农业人才高地、中宁枸杞产业人才高地。

依托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筹建7个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以及培育尖端人才搭建更宽、更广的平台。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惜才爱才氛围。

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制定了《中卫市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发放最高50万元绩效薪酬、配备最大150平方米周转房、发放最高20万元安家补助费等优惠政策。

加大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表彰奖励力度,先后将30多名业绩突出的农技人才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卫市建市十周年之际,对50名为中卫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了表彰奖励。

逐步完善人才关爱激励保障措施,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联系点和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每位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确定1个单位作为人才工作联系点,确定1-2名优秀人才作为联系对象,重点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依托建设市委新党校,建立专家公寓,为高层次人才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

市人社、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积极为各类人才在人事关系管理、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就医疗养、生活保障、户籍转接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通过在中卫日报、中卫电视台等媒体上设立“天南地北中卫人”等专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创业事迹,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社会营造出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浓厚氛围。

(7)加强了人才基础信息库建设。

为夯实人才工作基础为突破口,以中卫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博士、出国留学人员等人才为重点,建立起“中卫在外人才信息库”,为深入挖掘我市潜在的人才资源提供信息支持。

截止目前入库人才162名。

以中层及以上经营管理人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为主要对象,建立招商引智及规模以上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将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入库人才217名。

通过人才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人才智库,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中卫市科技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人才队伍在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力量。

科技与人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中卫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作用,但是当前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的发挥与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市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今后支撑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总量偏少、力量薄弱、管理欠缺

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企业675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总共302家,仅占全市企业总量的4.5%。

全区共有科技类企业家,区内其他市县分别有家?

相比我市科技型企业占全区总量的%,其他市分别占全区总量的%、%、%、%;相比之下,我市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科技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不利于企业技术资源相对集中和企业技术进步,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二)全市R&D投入力度不足,科技创新经费不够

从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条件保障。

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投入总量仍然较少。

201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1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39%,201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9%,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难于保障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个别县区没有将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资金列入年度专项预算安排。

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经费投入不够,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大部分都不足销售收入的2%,远低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三)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

中卫设市较晚,经济总量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科技支撑带动缺乏基础和后劲。

此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软件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四)现有企业自主创新力不足

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薄弱,产业发展中重规模、轻科技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