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361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docx

秋季贸易概论写生复习资料总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一、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1.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

*2.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帝国主义从中国进口:

生丝、茶叶、大豆等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

*帝国主义向中国出口:

纺织品、烟、酒等消费品和奢侈品

*3.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英、日、美、德、法、俄等国

*4.对外贸易不等价交换,我国长期处于入超

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1.没收官僚资本

*其中包括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工交企业

*2.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包括经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中国土特产、矿产为主的国营外贸公司

*3.改造私营进出口业

*利用:

贸易关系、经验

*限制:

剥削、违法

*改造:

委托经营、公司联营

第二节、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该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展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斗争。

根据这些任务,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2、进口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

*3、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该时期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启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围绕国家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中心任务,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

*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2、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3、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4、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该时期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发生了暂时困难,为此国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

*1、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为逐步回升。

*2、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比重下降。

*3、贸易伙伴开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4、出口商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调整,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

(四)十年动乱时期

(1966—1976年)

*十年动乱时期正是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和“四人帮”的破坏,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处于停滞下降状态。

(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7—)

*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在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持续改善,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推进。

3.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展

*我国已经与全世界的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进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其中,日本、美国、欧盟、香港、东盟、韩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

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的性质

*对外贸易的性质决定于: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关系总和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因此,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属于什么性质的对外贸易

*1.建国后—1956年的过渡时期:

*我国对外贸易领域既有公有的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也有资本家私有的私营进出口企业

*2.1956年对外贸易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资本家仅取得股息,企业生产资料完全由国家所有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有制企业是主体,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四节、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观念和“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为辅助地位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决定

*

第五节、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一)形成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的新的经济循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

(二)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1.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首先,通过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

*其次,国际贸易促使企业创新,并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各国的科研成本

*2.对外贸易对技术外溢的作用:

*a.传染效应

*b.“干中学”效应

*c.演示和培训效应

*(三)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五)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六)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

*(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

(二)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就能从中获益。

(三)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1952年)和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年)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H-O定理,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出口该国丰裕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可使贸易双方共同获利。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

(一)国际分工理论

*

(二)国际价值理论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基础

(二)国际价值理论

*国际价值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生产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国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是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交换尺度的,而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同一商品拥有两种价值尺度—国内(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而且这两种价值尺度之间存在着差异。

利用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使贸易双方在国际交换中实现互利。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取得本国利益,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价值总量取得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实现对外价值形态的转换,大量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

*基本概念:

社会生产各部类间以及各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包括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之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农业生产内部,工业生产内部,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发展,取得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

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社会再生产对各种比例关系的需要。

*发展对外贸易可调剂余缺,扩大经济规模,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对外贸易在新的经济循环中,不仅仅对国民经济起调剂和补充作用,还必须起强有力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现对外实物形态的转换,满足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需要,实现较好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三、新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波斯纳在1961年提出的,该理论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它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外国掌握该项技术之前就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但新技术会流传到国外,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也将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图2—1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时期,全期又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两个阶段。

*反应时滞初期阶段又称为需求时滞阶段,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该理论表明:

*1.技术领先国若能有效反仿制,技术利益能保持较长时间

*2.两国技术水平和市场容量差距小,需求时滞的时间越短,贸易发生就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技术差距论的贡献:

首先,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

其次,它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指出技术革新引起的模仿时滞,会使比较优势从技术领先国向技术追随国动态转移。

这更切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更能揭示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5月号上发表的《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经威尔斯(LouisT.Wells)、赫希哲(Hirsch)等人不断完善,是战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

(1)新生期;

(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

图2—2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贡献: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解释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它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揭示比较优势是不断转移的,进行跨国经营时,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另外,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能力,模仿能力是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的重要因素。

(三)偏好相似说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于1961年在《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他指出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在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因此,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

同时,林德还指出,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接近,需求结构、需求偏好愈相近,相互需求就愈大,贸易可能性也就愈大。

图2—3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

*偏好相似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从需求角度论证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他们间的贸易规模越有扩大的可能性,部分地解释了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的原因,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属于同一产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佛丹恩、迈凯利、巴拉萨、小岛清等人—实验性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模式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格鲁贝尔、劳尔德—理论性研究。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以及偏好相似等概念解释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首先,产品的差异性。

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由于各国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技术的差距,不可能生产所有产品,必须有所取舍,这就导致国家间产业内贸易。

其次,规模经济。

它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一国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完成,而另一国专业化生产另外的差异化产品,两国消费者彼此交换。

最后,偏好相似。

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大体相同,对对方产品形成广泛的相互需求。

需求重合大,发达国家间贸易量大。

*产业内贸易理论虽然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但对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地位,仅靠资源丰裕(或仅靠资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对于发展规模效益显著的幼稚产业,政府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方面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五)国家竞争优势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rlPorter)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提出: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波特提出一国的兴衰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又分为三个层面:

微观竞争机制、中观竞争机制和宏观竞争机制。

一国的宏观竞争机制对是否能取得国家竞争优势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波特又提出了解释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的钻石模型(Diamondsframework)。

钻石模型由四组基本决定因素和两组辅助因素组成。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组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图2—4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波特认为,一国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它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而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利益。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可提供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预测。

第三章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政策

*1.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二、对外开放格局

*1.1992年以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步骤:

*重点开放沿海,逐步向内地开放,即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推进

2.1992年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步骤:

*

(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

*

(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

*(3)西部大开发

*我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

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略安排

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

(一)“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发挥各种优势,如资源、传统技艺、

*劳动力众多、现有工业基础,使石油、煤炭、轻纺、机电及有色金属等加工品出口增加。

*

(二)“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以“两个转变”为核心:

*1.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

*2.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

*这一时期纺织品成为我国出口最大宗商品,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结构转变目标。

*(三)“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以实现第二个转变为目标:

即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

*最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最大宗商品。

*(四)“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目标: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集约型转变,制定“以质取胜”战略最终我国出口商品内部结构显著改善,机电、轻纺产品附加值有较大提高。

*(五)“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以质取胜

*

(一)包括三方面内容:

*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创名牌出口商品

(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

*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a.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障体系

*b.积极宣传和推行环境管理标准

*4.实施名牌战略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

(1)品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a.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

*b.名牌产品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

*

(2)怎样实施名牌战略?

*a.创造名牌

*首先,质量是基础,依靠科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

*其次,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

*b.保护名牌

*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包括产品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质量,即:

产品的生产质量、销售质量、服务质量

*要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另外要加强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管理

三、科技兴贸战略

*1.“科技兴贸”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

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

*二是:

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原因:

*a.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加速发展

*b.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c.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3.科技兴贸战略的成效:

*a.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b.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集群”

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1.实施必要性:

*a.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使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b.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c.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对策:

*a.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a)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b)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法规和惯例;

*(c)充分运用其先进的贸易基础设施和经销网络

*(d)根据不同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b.稳定和扩大亚洲市场,尤其是香港、东盟、韩国、台湾

*c.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d.积极扩大东欧、独联体国家市场

五、进口商品战略

*1.进口商品战略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2.我国各个五年计划中对进口商品的规划变化不大,主要围绕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重要资源的进口,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这几项。

*

(1)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a.作用:

*(a)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

*(b)我国要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c)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必要保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b.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重点:

*首先,确保电子信息等先导产业发展所需技术设备的引进

*其次,确保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技术设备的引进

*再次,确保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所需技术设备的引进

*最后,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需技术设备的引进

*

(2)确保重要资源的进口

*如钢材、石油、铜、橡胶等

*(3)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

*包括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养殖、种植所需的饲料、肥料、种子等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

第一节对外贸易立法管理

*一、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加强外贸立法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