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157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一七年级下册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认识平行线、相交线、垂线在同一平面内的表示及画法

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性质

本章重点:

利用平行、相交、垂直、的性质作图;并会证明一些理论

会画被平移后的图形。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懒散必失败勤奋定成功]

学校:

班级:

姓名:

[2014-03-10]

 

 

第五讲《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汇总

5.1相交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图形

顶点

边的关系

大小关系

对顶角

∠1与∠2

有公共顶点

∠1的两边与∠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即∠1=∠2

邻补角

∠3与∠4

有公共顶点

∠3与∠4有一条边公共,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4=180°

注意点:

⑴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

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

如图所示:

AB⊥CD,垂足为O

⑵垂线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⑶垂线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

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

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

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

⑴一靠:

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

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

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记得时候应该结合图形进行记忆。

如图,PO⊥AB,同P到直线AB的距离是PO的长。

PO是垂线段。

PO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

5、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

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线与垂线段区别:

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联系:

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

(垂直的性质)

⑵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区别:

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

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

⑶线段与距离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5.2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

与直线

互相平行,记作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⑴相交;⑵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左图所示,∵

                  ∴

            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

5、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

被直线

所截

 ①∠1与∠5在截线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

的上方,

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②∠5与∠3在截线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

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内且交错)

 ③∠5与∠4在截线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④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

同位角是“A”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

6、如何判别三线八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例如: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⑴∠1与∠2;⑵∠1与∠7;⑶∠1与∠BAD;⑷∠2与∠6;⑸∠5与∠8。

 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

 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

注意:

图中∠2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

不是,因为∠2与∠9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A

B

C

D

E

F

1

2

3

4

    简称: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几何符号语言:

              ∵ ∠3=∠2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2=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请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

注意:

⑴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置关系”决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

上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就是根据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这种“位置关系”。

⑵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两种:

①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典型例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给予改正:

 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线。

 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如果它们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2一点可以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解答:

⑴错误,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是一项重要条件,不能遗漏。

 ⑵正确⑶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过直线外一点”而不是“过一点”。

因为如果这一点不在已知直线上,是作不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

典型例题:

如图,根据下列条件,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解答:

⑴由∠2=∠B可判定AB∥DE,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⑵由∠1=∠D可判定AC∥DF,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⑶由∠3+∠F=180°可判定AC∥DF,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语言:

                 ∵AB∥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CD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如图,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与CD间的距离。

 注意:

直线AB∥CD,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G,过点G作CD的垂线段GH,则垂线段GH的长度也就是直线AB与CD间的距离。

3、命题:

⑴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

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注意:

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4、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其中,由角的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条件,得到两条直线平行(位置关系)这是平行线的判定;由平行线(位置关系)得到有关角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典型例题:

已知∠1=∠B,求证:

∠2=∠C

  证明:

∵∠1=∠B(已知)

     ∴DE∥BC(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C(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注意,在了DE∥BC,不需要再写一次了,得到了DE∥BC,这可以把它当作条件来用了。

典型例题:

如图,AB∥DF,DE∥BC,∠1=65°

     求∠2、∠3的度数

解答:

∵DE∥BC(已知)

   ∴∠2=∠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DF(已知)

   ∴AB∥DF(已知)

   ∴∠3+∠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180°-∠2=180°-65°=115°

5.4平移

1、平移变换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③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2、平移的特征:

 ①经过平移之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②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A

D

B

E

C

F

典型例题:

如图,△ABC经过平移之后成为△DEF,那么:

⑴点A的对应点是点_________;⑵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_。

 

⑶点_____的对应点是点F;⑷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_;

⑸线段B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_;⑹∠A的对应角是______。

⑺____的对应角是∠F。

解答:

 ⑴D;⑵E;⑶C;⑷DE;⑸EF;⑹∠D;⑺∠ACB。

思维方式:

利用平移特征:

平移前后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点的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解答。

(一)相交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1)相等且互补的两个角都是直角;

(2)互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3)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4)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是对顶角.

 (A)1. (B)2. (C)3. (D)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C)平面内两个角相等,则他们的两边分别平行.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有两对同位角相等.

3.如果α和β是同旁内角,且α=55°,则β等于()(第4题图)

(A)55°. (B)125°. (C)55°或125°. (D)无法确定.

4.如图,AB⊥CD,垂足为B,EF是经过B点的一条直线,已知∠EBD=145°,则∠CBE,∠ABF的度数分别为()(A)55°,35°; (B)35°,55°;(C)45°,45°;(D)25°,55°.

5.如图所示,图中有()对同旁内角.

(A)3对.(B)4对.(C)5对.(D)6对.

二、填空题

6.自钝角的顶点引角的一边的垂线,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角的度数之比是3∶1,则这个钝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

7.如图BE,CF相交于O,OA,OD是射线,其中构成对顶角的角是____________

(第7题图)(第8题图)

8.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EOC=35°,则∠BOD=___________.

9.如图,∠1的同位角是,∠2的内错角是.

10.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则∠3的对顶角是,∠2的邻补角是,若∠2=120°,则∠1=,∠4=.

11.如图,∠1的同位角是,∠1的内错角是,∠1的同旁内角是.

(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三、解答题

12.如图,画出直线AE⊥CD,直线AF⊥BC,垂足分别为E、F.

 

13.如图,将长方形纸片折叠后再展开,折痕的夹角是多少?

14.如图,能否在△ABC所在平面画一条直线使图形中与∠B成为同旁内角的角有3个?

4个?

能否多于4个?

 

15.已知:

如图,AB,CD,EF三直线相交于一点O,且OE⊥AB,

   ∠COE=20°,OG平分∠BOD,求∠BOG的度数.

16.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FO⊥CD于点O,∠BOF=∠EOD,试说明:

EO⊥AB.

 

1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CD于O,OF⊥AB于O,∠1=65°,求∠BOE的度数.

 

(二)相交线同步练习

一、判断

1.顶点相同并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是直角,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4.如图1,∠2和∠8是对顶角.()

5.如图1,∠2和∠4是同位角.()

6.如图1,∠1和∠3是同位角.()

7.如图1,∠9和∠10是同旁内角,∠1和∠7也是同旁内角.()

8.如图1,∠2和∠10是内错角.()

9.O是直线AB上一点,D分别在AB的两侧,且∠DOB=∠AOC,

则C,O,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10.如图2,其中共有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

二、填空

11.如图3,直线L截直线a,b所得的同位角有______对,它们是______;内错有___对,它们是______;同旁内角有______对,它们是______;对顶角_____对,它们是_______.

12.如图4,∠1的同位角是________,∠1的内错角是________,∠1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

13.如图5,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D,FO⊥OD于O,∠1=40°,则∠2=_____,∠4=______.

14.如图6,AB⊥CD于O,EF为过点O的直线,MN平分∠AOC,若∠EON=100°,那么

∠EOB=_____,∠BOM=_____.

15.如图7,AB是一直线,OM为∠AOC的角平分线,ON为∠BOC的角平分线,则OM,ON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1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线段中,以_________为最短.

1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________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8.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______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9.如图8,要证BO⊥OD,请完善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

∵AO⊥CO,∴∠AOC=__________(___________).又∵∠COD=40°(已知),∴∠AOD=_______.∵∠BOC=∠AOD=50°(已知),∴∠BO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9,直线AB,CD被EF所截,∠1=∠2,要证∠2+∠4=180°,请完善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直线AB与EF相交,∴∠1=∠3=(__________),又∵∠1+∠4=180°(___________),∠1=∠2(已知),∴∠2=∠3,∠2+∠4=180°(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

2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为对顶角B.不相等的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C.不是对顶角的角都不相等

D.有公共顶点且和为180°的两个角为邻补角

22.两条相交直线与另外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它们的交点个数是()

A.1B.2C.3或2D.1或2或3

23.如图10,PO⊥OR,OQ⊥PR,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A.1条B.2条C.3条D.5条

24.如图,OA⊥OB,OC⊥OD,则()

A.∠AOC=∠AODB.∠AOD=∠DOBC.∠AOC=∠BODD.以上结论都不对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B.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使这条线段垂直于已知直线

C.作出点P到直线的距离

D.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的线段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26.如图12,与∠C是同旁内角的有().

A.2B.3C.4D.5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B.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C.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对对顶角互余,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28.如果∠1与∠2互为补角,且∠1>∠2,那么∠2的余角是()

A.

(∠1+∠2)B.

∠1C.

(∠1-∠2)D.

∠2

29.已知OA⊥OC,∠AOB:

∠AOC=2:

3,则∠BOC的度数是()

A.30°B.150°C.30°或150°D.以上答案都不对

四、解答.

30.如图,已知∠ABC=90°,∠1=∠2,∠DCA=∠CAB,求证:

(1)CD⊥CB;

(2)CD平分∠ACE.

31.如图,已知AO⊥OB于O,∠2-∠1=20°,求∠1,∠2的度数.

32.如图,OE,OF分别是∠AOC与∠BOC的平分线,且OE⊥OF,求证:

A,O,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3.如图,按要求作出:

(1)AE⊥BC于E;

(2)AF⊥CD于F;(3)连结BC,作AG⊥BD于G.

(三)平行线的性质

典型例题

【例1】

(1)(2010北京)如图5-85,已知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E、F,∠1=60°,则∠2=_________度.

(2)(2010浙江)如图5-86,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如果∠1=5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___度.

图5-85图5-86

【例2】如图5-87.∠1=75°,∠2=75°,∠3=65°,求∠4的度数.

图5-87

【例3】已知,如图5-88,AD⊥BC,EF⊥BC,∠3=∠C,∠1与∠2是什么关系?

并说明理由.

图5-88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

1.如图5-89,若a∥b,∠1=50°,则∠2=__________度.

2.如图5-90,用一吸管吸吮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吸管与易拉罐上部夹角∠1=74°,那么吸管与易拉罐下部夹角∠2=____________度.

图5-89图5-90

3.如图5-91,已知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E、F,∠1=70°,则∠2的度数为_________.

4.如图5-92,若AB∥EF,BC∥DE,∠B=40°.则∠E=____________.

图5-91图5-92

5.如图5-93,AD⊥BC,DE∥AC,则∠C与∠ADE的度数之和为_____________.

图5-93图5-94

6.如图5-94,已知AB∥CD∥EF,∠B=62°,∠D=28°,则BE和E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来源:

中.考.资.源.网]

7.如图5-95,AB∥CD,EE平分∠ACD交AB于F,∠A=118°,则∠AEC等于_______度.

8.如图5-96,AD∥EG∥BC,AC∥EF,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含∠1)有___________个,若∠1=50°,则∠AHG=_______________

图5-95图5-96

9.如图5-97,直线AB、CD与直线EF分别交于E、F点,已知:

AB∥CD,∠EFD的平分线FG交AB于点G,∠1=60°15′,则∠2=________________.

图5-97

10.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

11.(2010广东)如图5-98,AB∥CD,若∠2=135°,那么∠1的度数是()

A.30°B.45°C.60°D.75°

12.(2010安徽)如图5-99,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则∠2的度数为()

图5-98图5-99

A.35°B.45°C.55°D.125°

三、解答题:

(每题20分,共40分)

13.(2010浙江)已知:

如图5-100,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EF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90°.

图5-100

14.阅读:

如图5-101,CE∥AB,∴∠1=∠A,∠2=∠B.∴∠ACD=∠1+∠2=∠A+∠B,这是一个有用的事实,请用这个事实,在如图5-102四边形ABCD内引一条和边平行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